本文首发自公众号42章经(ID:MyFortyTwo)
回复:
1)至少要在行业里做10年、20年才能真的看透?
这个观点本身我是赞同的,但为什么一定要是连续的10年、20年?而且尤其是对于我所说的“年轻人”来说,10年实业经验,加上10年投资,我认为大概率是比20年投资来的更有益。更何况,我完全可以2年投资,5年实业,再来20年投资?
我觉得不管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根本都是找到事物的本质,投资是一种方式,实操是一种方式,FA 又何尝不是。投资是我长久来说最喜欢的事情(我甚至不用把投资当做一个工作或行业),那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我就要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来补足。引用一段类似的话来表达我的这个观点就是:
“你 plan 自己的 career 时,要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比如10年。然后再想,你要成为这个领域最 top 的 3-5 个人,你需要有什么样的经历?”
那么我个人的观点是,作为一个没什么行业经验的年轻人进入 VC 行业,连续做10年、20年,并不是对这个问题最优概率的解答。
2)VC已经是很理想的职业了?
VC 已经是很理想的职业了,优点很多人都讲过了。能做 VC 本身就是上了快车道,做出暂时离开的选择也是我个人的问题。我习惯性地追求极致的成长曲线,对时间投入产出比的要求甚至有些偏执,所以希望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能效益最大化。虽然有的时候结果可能不是这样,自己也经常会吃亏。比如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经历一个行业的低谷确实是能学到特别多东西的。所以这个选择和理由其实都是很个人化,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我觉得也很能理解。
总的来说,我还是在对人生做发散的阶段,而人生确实是需要收敛的。这点是我自己总反省,并且要努力去矫正的。对于那些已经在行业内很多年,哪怕是应届生进来,但有很好的悟性和起点,做好了准备,并且愿意一直做 VC 的人来说,我其实真的很羡慕大家。
3)真正懂投资的都不是靠运气?
我觉得理论和逻辑框架是异常重要的,而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又来自于经验。但我也是一个更多强调大势、而不是个人能力的人。个人能力很重要,但不能抵抗大势。
所以,我觉得真正有经验、有理论、有框架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在运气来临之时,尽量无限大的去放大抓住趋势的概率,但概率再高,最终也离不开运气和势这个基础。
4)销售导向和信息不对称在所有行业都存在啊?
是,类似销售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等这些看似最基本的能力,会在职业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重要,反而很多 hard skills 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低。
销售导向和信息不对称本身不是问题,问题还是我所要说的“年轻人”这个群体。在人生职业生涯的初期就接触非常重的销售导向的事情和依靠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是否是好事?
换一种角度来说,最近李笑来在知乎上做了一场12万人+的知乎 Live,但你要知道李笑来以前不是混知乎的啊。知乎里自己养成的大v,到了真正要变现的时候,反而做不过外部的了,这是为什么?
对于投资行业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在行业内去积累人脉、获取信息,有时候收益效率和质量不一定最高。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连续做了五年 VC,积累的很多的人脉和信息,最终却不如一个做了三年实业又读了两年 MBA 再进入行业的人好。当然,这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但这个现象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
所以,我不觉得销售导向和信息不对称是不好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时间、锻炼自己、和利用行业特点。
5)看完文章不想做VC了,或本来想做又不想了?
我个人本意当然不是站在很多 VC 从业者的对立面,在上面文章里,我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解答,这是不好的地方。对于仍然在做 VC 的人来说我觉得仍然有太多可以做可以学习的事情。从一个只从事过不到两年 VC 经验的人来说,如果我继续做 VC,我:
第一,会在投后上下更多功夫,和创业者走得更近,这也是一种能深入了解行业和实操的方式。
第二,做更多行业研究,读更多书和国内外的博客,多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三,去反过去看更多过去 deal 的资料,尤其是当时的 DD 报告、财务模型和过会讨论纪要等,再比对现在项目的发展,这些东西是我觉得最能快速学到投资精髓的事情。
第四,更多地扎到垂直行业内,和行业内的人接触,而不只是一周聊多少个 FA 推来的案子,制造一种虚假的忙碌感。真正和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这点是我觉得自己当时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第五,自己多研究下募投管退的各个环节,把很多法律知识等补足一下。
而对于还没有做 VC 的人来说,其实我觉得 VC 主要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开关。让我能够自我驱动、能够更好地逼迫和锻炼自己去 social、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能够尝试想的更深更有商业逻辑,而这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不做 VC 也能督促自己的。多鼓励自己出来和人聊天,去尝试接触那些你本来以为自己接触不到的人,这可能可以是你的第一步。
6)跳来内容行业,不担心之后内容行业也走到尾声?
有人说我进入了内容行业,未来内容也会进入尾声和低谷。这点我不认同,我是觉得内容早就已经在尾声和低谷了。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说,信息爆炸让内容存在的价值不断降低,也让内容生产者越来越难。
而且内容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者和接收方是单向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是不稳定又难以垄断或激活的。而很多人都在讲做社群,本质来讲其实是把这种单向关系变成了双向,这样就更容易产生信任和品牌,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很难做到的。再进一步,如果能把双向关系变成网状关系,也就有了网络效应。
从商业理论来讲,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纯做流量会越来越难,很多靠负面、黑人和八卦搏出位的信息更是瓶颈严重。所以从单向到双向再到网状关系会是我未来不断尝试和摸索的事情,我也愿意不断把我所做的事情和背后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其实,创业公司死亡是绝大概率的事件,所以我一直抵触很多人以预测和评价创业公司的失败为荣。本来就是99%会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好预测的呢?最有本事的人其实是那些能预测到成功公司的人,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多以站边和赞扬创业公司为荣,这才是最有种的。
思考
1)我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太掏心掏肺的分享很个人选择的事情,讨论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不够客观,这不好。
2)我把一个人群脸谱化了,一不小心“代表”和“评价”了很多人,这不好。
3)我总结了一些其实大家都有感知的问题,并且没有给出什么 insight 或解答,这不好。
4)不管是怎样的内容或个人IP,只要火了就一定会有人蹭热点,而蹭热点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出反对意见,既然做内容了就要接受这个事情。
5)观点性的文章,好处是会有很多人喜欢,坏处是有观点就一定有反面观点。你永远无法讨好所有人。而作为一个活着就是为了习惯性讨好别人,特别在意外部评价,希望被所有人喜欢,但实际被所有人黑的处女座,对于写公号这件事情我猛打了一阵退堂鼓。
6)我有点理解写《庞麦郎》的鲸书,和写《耶鲁村官》的杨眉了。以后我再也不黑任何文字工作者了,以后郭敬明就是我的偶像了。
唉,上篇的末尾我还在心疼庄明浩老师,最后发现果然自己还是太 naive 了。不被黑最好的方式就是自黑。看完这么多,如果你还觉得我说的不对,还想黑我,那我也承认我离开就是因为我做的不好,你看这样好不好?
心疼自己。
参考阅读:
为什么我不做 VC 了?
哦,对了,最近 AI 和 深科技 很火,42章经决定要开始深入分析、研究和发表评论了,颤抖吧创投圈!
感兴趣加入 AI 群共同学习和讨论的 VC 从业者请在42章经后台(ID:MyFortyTwo)留言,备注机构、微信联系方式等,我会看脸拉人进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