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作者孙园,编辑万德乾,36氪经授权发布。
核心导读:
1.社区团购已经不算一个创业赛道;
2.未来洗牌期将是资本和点位之战;
3.行业蒙眼狂奔,创业小心有“坑”。
2018年下半年开始,拼多多的上市让社交电商和拼团的玩法,在电商领域掀起一波浪潮。紧接着,社区团购赛道在资本的助推下走到聚光灯下。凭借裂变式传播和半年超40亿元的融资规模,社区团购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入场者。
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苏宁相继入场,来自供应链、快消、便利店、电商平台等领域的玩家也纷纷卡位。除了零售企业,许多基于微信商城和小程序的SaaS服务商,比如有赞等也以技术提供方的身份参与其中。
作为瞄准本地化家庭日常消费的商业模式,无论从目标人群、商品品类或是流程建设来讲,社区团购不仅门槛趋近于无,对于许多零售相关企业而言,作为补充业务拓展更是想象空间巨大。
社区团购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是一个具有路由器属性的强大载体。可以在复用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渠道拓展,同时也兼具独立发展为一个面向万亿规模市场新业务的潜质,同时也不会造成“All in”某项新业务的风险,这是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基于已有业务体系,入局社区团购的衍生项目,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如美菜旗下“美家优享”等依托生鲜供应链的生鲜电商,和芙蓉兴盛旗下“兴盛优选”这类依托快消品供应链和便利店点位的快消连锁企业。另有诸如嫁接于贝店社交电商和宝妈人群的“友团优选”,以及基于菜鸟物流体系和手淘的“驿站团购”,其逻辑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平台衍生项目大多起步的时间都集中于2018年末,观望后入场的属性明显。而另一方面,白手起家的社区团购创业项目中,融资和声量都靠前的“食享会”、“你我您”这类平台,以社区团购模式运作都有两年以上的时间。据新经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月份,全国社区团购平台数量已超过200家,其中原生创业项目近百家,约占总比例的50%,但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尽管社区团购市场高度分散化、用户忠诚度弱的特点使得其准入门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只是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
Quest Mobile日前发布的《社区团购洞察报告》中提到,供应链和团长管理能力将会构成未来平台的主要竞争优势。这对于白手起家的原生创业平台而言,在丧失先发优势的前提下,要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这两项能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到这里,局势已经非常明朗:面向原生创业者的机会窗口已然关闭,入局者进入跑马圈地阶段,但资源型企业仍有可能成为新的搅局者。
分析过了场外环境,对于已入局者而言,洗牌期刚刚开始。
核心之一在于优质点位竞争。这里的“点位”,既包括物理概念上的城市、社区点位,也包括团长这类末端网络节点。
上述提到的《社区团购洞察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社区团购用户典型画像为:19-24岁的已婚女性,其中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用户占比明显偏高。
图片来源:QuestMobile
这打破了此前社区团购主打“下沉市场”的刻板想法,社区团购被视为电商和线下之间的补充购物模式存在,某一地区是否适宜开展该业务的决定因素在于订单密度。人口规模和社区零售供给之间的差额是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潜在可释放消费力(尝鲜行为),这些共同因素导致四线以下城市市场对于社区团购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
此外,以生鲜品为主导的社区团购必然受到生鲜商品供应链和冷链物流运输的限制,综合以上因素,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成为社区团购主阵地就不难理解,从长沙、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向更微观的维度,城市中优质社区点位也十分有限。据了解,社区团购的理想目标点位一般为500户以上,公开的平台运营数据中,小区、团长、微信群以1:1:1架构为主。此外,社区周边的商业构成情况,以及区域内社区密度等因素共同作用于点位价值。与无人货架的点位之争相似,在优质点位有限且无准入门槛的情况下,如何在一对多的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足够的渗透率成了关键。
直接作用于渗透率和复购率的除了价格战,便是团长的运营能力,这也是为何平台间针对有运营经验的优质团长的争夺愈发激烈。
同早年的共享出行、跑腿等以兼职业务起家的行业一样,随着业务发展,团长的全职化和专业化成为趋势。对于这些个体团长而言,如何用最省心的方式挣最多的钱是他们最关心的,分成收益、商品供应和后端支持(包括技术工具、客服和物流环节等)维度的考量在平台竞争中占据主导位置。
而平台,也在逐步用标准化的运维输出方式,削减团长这一要素在整个环节中的权重。但与拼多多类型的拼购电商不同,中心化的社区团购中,团长作为末端环节的直接把控者,在消费者缺乏品牌忠诚度,以及与平台松散的利益合作关系下,这种角力仍将长期存在,直到社区团购找到新的进化方式。
如果说点位竞争反映了市场竞争情况,那么后端的供应链竞争则决定了维持和拓展市场份额的难度。自有品牌也好,直采直供也罢,追求的最终要素即性价比。物流方面,大部分玩家都在城市物流环节选择自建,干线物流选择外包,仓储则是合作和自建均有涉及,这些差异化短期内对于业务基本不会有明显的直接影响。
而以上几个维度的竞争排位,核心的要素则是资本。业内普遍认同,目前拿到A轮及以后融资的玩家已与其他玩家逐渐拉开差距,半年内,资本助推下的排位战基本完成,接下来发生在这一领域的融资事件,将会直接反映这一进程。
作为一个“风口赛道”,在爆发期短短半年之后开始洗牌,行业规范的欠缺必然存在。借鉴无人零售此前的竞争情况,有几点内容是从业者应该保持高度警惕的:
首先是价格战。《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与从业者的沟通中,了解到价格战的趋势目前已有呈现。对于一方面要教育市场,一方面盈利需要通过精打细算维持平衡点的社区团购而言,这无疑是个坏消息。
在一个追求性价比的业务模式下,价格战的方式获取市场固然有效,但在教育市场过程中造成的“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从业者、资本需要对发展速度做出合理预期,避免揠苗助长。
其次是虚假数据。无人零售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为了拿到数据获得资本支持,出现了无效点位获取、点位恶性竞争以及基层业务人员虚报获利等情况。对于业务分散程度更高的社区团购而言,地面运维人员的管理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无效点位、“死群”以及《电商法》明确禁止的刷单行为等。
最后是模式探索。最重要的是,社区团购作为一个“路由器”属性的业务,未来存在许多进化方向,《零售老板内参》曾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其门店化和前置仓化的可能性。目前,这是一个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内容。作为一个承接海量流量入口功能的业务,对于流量变现的过于乐观,在零售行业中是互联网跨界而来的从业者的一个致命盲点。
进入洗牌期的社区团购,谁将拔得头筹,未来又有哪些进化方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