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创新工场第三届“321创新教育峰会”在创新工场北京总部举行,工场教育领域投资团队以及90余位教育行业被投企业高管共同探讨AI赋能教育场景、职业教育的边界等两个话题。
以下内容来自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演讲实录,我在不改动原意的基础上有删改。
创新工场每年都会分享两个最重要的主题,这是创新工场这一年最看重的投资方向和趋势:今年的关键词是 AI+教育、人才的供与求。
AI + 教育
教育行业有三个主流商业模式:信息化(工具)、出版(内容)和学校(服务)。在 AI 出现之后,这些商业模式的边界可能会不断的模糊:内容、服务都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为什么呢?因为技术的核心是三位一体:内容、数据、场景这三者是连在一起的,AI只是技术的一种方式,需要应用到场景来,而且一定需要带着内容。只有数据是没有用的,一定和真正的教育相关的教学体系深度连接。
在过去一两年里,AI技术和内容连接地紧密度越来越紧,在教学场景里面都在进行非常多的应用,目的是一边让老师能够有更好的应用,有幸福感;另外一边是学生体验有趣,快速反馈,有成就感。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在讲 AI,更重要的是讲 AI 怎么真正融入构建教学场景,我们从教育的整个的线上化流程开始梳理:
2008 年 MOOC 兴起,这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一波:MOOC + 博客。那个时代基本上用的是录播的视频,一堂课 40 分钟,再加上文字的互动,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当时很多人对 MOOC 寄予厚望,后来发现行不通。第一波 MOOC 模式宣告失败,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起来。虽然沉淀了很多好内容,好老师,但是用不起来。
第二波是从 2013 年开始,是直播+电话,开始有大班、一对一、小班等模式,大量的在线直播好技术被应用于教育行业,不只是所谓的远程教育传播,而是在课堂上有互动,还有课后的服务辅助。双方可以可以随时说话,看到对方的反应,互动性特别好。这种模式有的还会配上 PPT、白板,随时可以写字、上麦。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整个过程很难结构化,要想知道这一个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在哪个点上掌握的好不好,用一个小时的视频没法分析,像面授的过程一样是非结构化的,很难提取信息。
现在则是一个融合模式:录播+直播+微信。很多教育机构发现如果让老师直播讲,有的人讲的不好,课堂里有很多废话,所以就把很多精致的环节做成很棒的短视频在课堂上使用。中间穿插很多高频的结构化的实时互动,有点像游戏。
这两个方面都已经被非常好的应用于新的一波教育项目中,无论是VIPKID,还是其他的做直播的教育项目都在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尝试,在课堂里面增加更多的优质内容和互动形式,使得数据结构化,这样可以知道学生这节课参加多少次提问,更好的实现对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分析,增加迭代速度。教育行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很快,根本原因也是根据更多数据可被收集,更快反馈,更快迭代,所以整个产业发展更快了。
而在未来,可能是完全的AI老师,AI助教,AI同学。但是现在这个阶段AI还没有完全到那个状态,AI还没有办法完全替代老师,情感的连接、陪伴、学习动力的激发这几方面现在的AI还达不到,但是未来可能可以。
这个图是去年我在内部分享的时候经常用的图,从上到下我们列了好多教学形式:从最轻的、最简单的到最重的服务。
我们发现教育行业正在不断的往中间走:下面的人想要往上走,因为他希望提升效率,人员的成本不会这么高;上面的人想要往下走,因为他们过去的方式不能保证教学效果。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开始往中间走。这是我们看到融合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产品把价格定在200到2000块中间,没有那么便宜、也没有那么贵,最后定在哪里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和学习品类而产生不同的业态。
我们认为最后的场景会落在两处:一是在家学习,每个孩子独立学习,另一个是在线下的教育机构学习,有双师、智能教材等更迭,渗透率可以非常高。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趋势:场景不断的往中间融合。
融合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三个很重要的词,课程感、参与感、现场感。
这意味着做传统面授的机构会往线上走,做纯互动内容的公司会往课程方向走。比如原来在这个图顶顶端的工具类产品得到、流利说等,他们在不停的讲他们去做大学,要做服务,就是往更重的方雄走,去不断的塑造课程感。
而线下的教育机构对于这三点非常了解,可以让学生不停的参与、有互动,有现场感。但是尝试做线上课会发现这些感觉不太容易塑造,要尝试各种新的办法去产生这个感觉。
怎么产生呢?这里有一些例子,比如说课程感,一定是不能随时让他上课,需要预约时间、到点儿才能上课;要有助教体系、作业体系,是一整个系统。而参与感是要有效真实互动,要互动的层次越来越高。怎么样用一个可以外化的方式感知到互动?那就是从最开始 10 分钟的一次答题,到设计好每多少秒有一次跟用户的互动,吸引注意力。
还有一些是现场感,方式就很多:可以做直播、老师点名、随时反馈,实时弹出来同学的表现、分组PK等,这些都有助于带来现场感的形式。
那AI到底怎么赋能企业呢?场景是什么?我们认为,AI就是帮助企业追求更高的性价比:更高的品质和更便宜的价格。
更高的品质怎么做到呢?教育行业的核心是个性化,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场景有两个部分:一是在内容生产迭代上,AI 一定要应用到内容的生产和迭代里面去,内容是核心;另外一个是提高评估质量,过去的模式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很慢,评估周期也很长,但未来可以让评估更高频,这有助于整个行业快速的迭代,也是在教学不同的环节进行更精致的评估。
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四个部分,AI对这个四部分的影响是联动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不断的螺旋式上升,很难拆出来一个单独的部分去评估它。在这个部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生产,教学质量更好的评估之外,还有一个是教学品质的品控、监控和监测。例如看到某个学生最近课消不好,发现是对这个小朋友的服务没到位,可以对关键的指标进行检测,以提升服务的内容和对象。
教育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老师的成本占到百分之四五十,还有市场销售的成本,最后落下来很多是人的成本。所以提升每一个关键岗位的人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怎么降低人效呢?需要AI帮忙。比如,在市场侧很重要的是做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而更好的去投放,做精准的用户传播。而在销售这条线里,需要了解什么样的销售适合接待哪一波客户,需要有用户画像去更好的匹配度。班主任这一侧是智能批改和考评,把工作流程化,降低成本。
招、管、培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些人的招聘非常重要,因为量很大,要充分的分析他们的特点,分析应该招什么样的人,招过来之后看怎么培训他是最快的。这都需要很多的数据分析进而提升效率。业绩指标也会落实下来,落实到一个岗位一个人效,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把成本降低下来。
教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众多环节的工种,AI赋能教育的场景中,需要在不同的环节做很多精细的工作,才会产生最终的效果。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清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在这些方向尝试怎么用 AI 解决的效率最高,而且一定要落地到最后的指标。AI要想产生效果最好的方式,一定是每一次尝试都有结果,有反馈。
人才的供与求
AI时代怎么培养人也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产生什么样的职业培训的机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发生哪些根本的改变?
首先看供给侧。
劳动力在未来几年发生的变化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劳动力在减少,未来十年能够进入到市场的劳动力人口是在慢慢下降,供给一稀缺就意味着劳动力的成本会不断提升。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点是,新生的劳动力是 95 后,有自己的特点,相对来说更迷茫一些、更不讲究、更快换工作,针对这个群体需要一些新的方式去吸引他们。
最新一批工作的人是 95 后。95后的爸爸妈妈大多是 70 年代的人,是有知识的、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他们在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培养孩子,在课外辅导上花了很多资源精力,所以在孩子找工作上,他大概率还是愿意继续培养,让他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衔接社会部分还没有做地很好,所以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的机会是在社会里培训这些人群,家长的付费意愿是明显偏高。这是我们未来看好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看需求侧。
哪些岗位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这四个方向上(见上图)有很大的变化和人才需求。
首先是城镇化率: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六十,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城镇化率会带来的现象是人口集中,增加城镇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教育培训的需求。
在看人口的老龄化。日本、台湾地区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有些城市的老龄化比例也非常高。其中失能老人的群体已经有四千多万人了,每年还在不断的涨,但是能够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人员非常少。这个市场肯定会有更多的社会需求。
在看 AI&自动化,AI&自动化并不一定显著的减少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但是会使得对人才需求的种类发生变化:越机械化、不需要那么多同理心的、不需要那么多创造力的工种会被替代掉。更多人需要去利用这些AI技术和AI设备做更好的服务。那意味着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就发生变化:创造力的培养、同理心和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更重要。
最后看现代服务业。随着人均GDP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这个部分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大方向,广义的服务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增加。
相关阅读:
用 AI 老师替代真人,这是今日头条、好未来们在探索的在线教育的新解法
主打 AI 教育,「葡萄智学」获 210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用 AI 分析课堂情绪,「清帆科技」助力教育“精细化运营”
22个高考状元研发的教育产品,「悉之」用 AI 对话式教学完成“测-学-练”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