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赢了吗?

转载时间:2022.09.25(原文发布时间:2020.08.18)
2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3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饶霞飞

京东最近动作很多。先是投资见福便利店,然后30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注明则同)收购跨越速运,此前二折甩卖一度要濒临退市的途牛股票,还跟快手和携程达成了战略合作,让人直呼有钱豪爽。

京东确实有钱了。今年618京东港股二次上市,募集了近300亿元,如今账上趴着775亿元的现金储备,自由现金流处于历史最高位。京东由此开启了激进的扩张之路。

重要的是,疫情期间,京东实现了逆势增长,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根据8月17日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财报,京东业绩亮眼,收入净利润多项指标都超出预期。财报发布当天收盘,京东美股股价上涨7.9%,市值990亿美元。

这是京东港股二次上市后首份财报,也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结束后的首份财报。通过这份财报,来看看如今的京东,在发生什么。

01 业绩超预期了

整体上而言,这是一份数据亮眼的财报。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二季度京东的业绩表现。

一是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二季度,京东实现收入2011亿元,同比增速是33.8%。这个数据有两层意义,一是历史上首次单季度营收过2000亿元,二是在2018年三季度增速降至30%以下近两年后,营收增速再次超过30%。

京东赢了吗?

数据来源 / 公司财报制图 / 燃财经

在用户层面,京东年活跃用户在二季度新增3000万人,创下过去三年新高,同比增速近30%,总用户数达到4.17亿人,终于突破4亿大关。要知道在2018年,京东的用户增长一度停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今的用户增速,已经重回两年前的水平,说明京东终于走出了低谷。

这个数据意义重大。因为过去京东被质疑最多的一点,就是流量遭遇天花板,能否再次实现高增长存疑。在用户和营收两个层面,二季度京东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二是终于能持续赚钱了。

很多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如今的京东已经不再亏损了。二季度,京东实现净利润164亿元,当然,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京东持有的一些证券资产股价上涨而带来的账面盈利,比如“其他净收益”就高达80亿元。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京东二季度Non-GAAP净利润还是达到5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京东赢了吗?

数据来源 / 公司财报制图 / 燃财经

除了净利润,京东二季度的毛利润为286亿元,历史新高;经营利润50亿元,也是历史新高。总之,至少账面看起来,现在京东已经能持续赚钱了。

三是业务结构得到优化。

两个指标,服务收入和新业务。二季度,京东服务收入占比为11.4%,连续五个季度高于11%。服务收入被视为京东未来营收增长的关键,自营模式太重,平台化的服务模式能在资本市场拿到更高估值。以物流、技术、出海为代表的新业务,二季度营收94亿元,同比增长66%,而且在二季度实现了正向的经营利润。

京东赢了吗?

 数据来源 / 公司财报制图 / 燃财经

总体而言,京东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另外,当下的京东,正处于历史上最有钱的时刻。京东在今年618回港股二次上市,新募集了285亿元现金。如今,京东账上现金储备775亿元,自由现金流227亿元——终于有暂时花不完的钱了。

02 京东越来越“重”

有钱的京东,今年以来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开启激进的“买买买”模式。

比如,仅在这个月,京东就曝出了三个重大的投资事件。先是8月初通过认购新股的方式,战略投资香港物流巨头利丰集团1亿美元;然后是完成对见福连锁便利店的战略投资,这是京东首次投资连锁便利店场景;14日,京东又宣布,旗下京东物流将斥资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的控股权益。

这些看起来遍地开花的投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线下重资产。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京东就已经在线下进行广泛布局。过去一年多以来,京东连续投资了五星电器、国美零售、迪信通、联想来酷等具有明显“线下”属性的企业。围绕线下零售场景,京东推出了各种电器和家电的专卖店、体验店、旗舰店,还宣称要在五年内完成“京东电器”全国布局。

这让人产生一种观感:京东这个原本以线上为主要阵地的互联网企业,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传统”,甚至像极了十几年前在线下疯狂开店的国美电器。

有意思的是,就在京东宣布收购跨越速运前一天,有消息称,原百度高级副总裁向海龙入职国美,任国美线上平台公司CEO。国美线上平台公司,是国美此前的电商业务重组转型而来,核心任务是加速国美线上互联网转型。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这应了一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

京东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这背后的逻辑,是京东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

电商四要素“多、快、好、省”,其实目前中国所有的电商平台,没有一家真正能同时满足这四项要素。淘宝天猫做到了“多”、拼多多做到了“省”,京东做到了“快”,“好”则是一个主观性指标,也是这三家平台共同的努力方向。

京东能拿下“快”这一要素,靠的是自营+京东物流,这是一项前期投资巨大、极度重资产的工程,也是京东过去多年亏损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疫情期间,京东靠自营商品和自营物流,不仅保障了极端环境下的持续经营,还在一季度将毛利率提升至15.4%,显著超市场预期13.9%,二季度毛利率稳定在14.2%,同时还收获了用户口碑。自营物流的重资产模式,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可以看到,不论是投资利丰,还是收购跨越速运,京东都是在试图夯实物流护城河,于是体量越来越重。相比阿里轻量化的平台模式,这也不失为一条错位竞争的路。

另外,京东大举买入线下实体零售,开出大量的家电门店,则是在京东最核心的品类——家电数码上持续下注。家电数码品类是京东的基本盘,虽然薄利但好在体量大,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释放利润。高毛利的服饰品类一直被阿里占据,京东直到现在也没打下来。快消品类京东打下来了一部分,投资见福便利店,是京东继续加大在快消品类的覆盖。

03 广结盟友,寻找新故事

过去,京东经常被人评论为生态封闭。当一个自营起家的电商平台,开始做起平台生意,总是会让人质疑其能否处理好自营跟第三方的关系。

淘宝带火了一大批第三方卖家,衍生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淘宝带领一大帮小弟赚钱。但京东始终显得很孤僻,不像淘宝有丰富的、成梯度的生态系统。

去年,京东经过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在大手笔投资、做大自营资产的同时,也在广结盟友。

今年以来,京东缔结了两个重要的盟友,一是快手,二是携程。

合作消息放出来时,业内很多人表示惊讶,因为合作方式很不“京东”。

快手,当时很多人以为会牵手拼多多,但被京东抢了先。今年5月达成合作后,用户通过快手购买京东自营商品不需要跳转,快手主播在直播间可以直接销售京东自营商品,无需自己再找供应链。

这次合作体现了京东新的对外姿态:不再只是看中流量,而是以一个商品和供应链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京东不再有那么强的掌控欲,交易不是必须得在自己的封闭系统里完成,流量也不必强势导入,我给你供货,给你提供物流,你帮我卖货就行。

这在过去对京东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以刘强东一贯的强势作风,交易环节是必须放在京东自有生态里的。

携程,在8月16日跟京东达成合作,京东接入携程的核心产品供应链,并将平台流量开放给携程。也就是说,未来用户可以在京东上买携程平台的旅游产品,包括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携程的用户也能在携程买到一切旅游产品之外的商品。

这次合作,意味着京东换了一种方式,来布局在线旅游赛道。

过去,京东一直想做大旅游产品。早在2014年,京东就投资3亿元获得了途牛约7%的股份,后来通过给钱+给流量的方式,将股份比例提升至20%以上。

但正是这笔投资,让京东损失惨重。途牛在旅游平台的竞争中节节败退,一度濒临退市,今年6月京东卖掉途牛股票时,浮亏八成。

在卖掉途牛前,京东还花了4.5亿元入股凯撒旅业。这次跟携程的合作,则跟京东以往的动作都不同。此举被业内视为,携程联手京东,共同对抗美团。

除了合作姿态的转变,回到具体业务上,京东也开始讲新故事了。

过去讲了很多年的“中国版亚马逊”的故事,京东现在很少讲了。对标亚马逊这么多年,最后投资人发现,京东的物流确实是越来越好了,但亚马逊最核心的Prime会员,以及真正的利润来源AWS云业务,京东差距很大。尤其是在云业务上,京东和亚马逊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国内也没有任何胜算。虽然京东的服务收入占比,已经从三年前的8%,逐步提升至现在的11%,但距离亚马逊的40%还有很远。

于是京东换了个思路,对外输出“以物流和供应链为基础的服务能力”,将过去“卖货”的人设,转变成“卖服务”。不论是京东物流增加个人快递业务,还是布局工业品赛道,还是频繁宣扬其技术实力,京东都是在寻找下一个能支撑起千亿美元估值的新故事。

京东的危机和低谷,现在看来已经完全走出来了。接下来它要面临的挑战,一是如何持续增长,二是如何迎接对手的激烈竞争。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京东赢了吗?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