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作者:松子同学,36氪经授权发布。
2019年12月,深圳如初夏般温暖,但很多深圳的金融机构都没能熬过这个冬天。从今年5月开始,深圳知名的平安银行系创业团队“小安时代”逐渐走向解散。
其实,全国线下信贷市场的变局,比过往任何一年来得都快。
6月,一直在线下从事大额信贷业务的湖北消费金融大面积暂停放款;更早之前,一度冲进持牌消金余额排行榜前三的中银消金遭遇业绩滑铁卢,2018年底,其业务规模大幅下滑,贷款余额同比减少超10%,净利润下滑约6成。
另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以零售业务著称的某大型银行的线下个人信贷业务坏账率同样在今年快速飙升。
银行系、消金系、P2P系、助贷系的机构,凡是从事线下大额信贷业务的,似乎都陷入了业务重灾区。
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巧合。
从2009年平安银行把“新一贷”带到内地,把人们从纯抵押贷款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最早一批的线下信贷产品诞生已经整整十年。
不管是银行系、消金系、P2P系、还是小贷系,这些产品大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逻辑:他们面向广大的自雇人群,通过用户银行流水、社保、公积金、保单或者车房贷款月供来推测算用户收入,按照合理系数放大来审批额度,又称“放大贷”。
也有认为这是小微金融,有人认为核心逻辑还是在人而不在小微企业。但是无论如何,十年前有人要申请10万元以上的贷款,基本只有抵押贷款一条路。
在线上现金贷还没有正式诞生的年代,平安新一贷可谓开创了线下大额信贷的先河。
紧接着,以平安系为代表的创业团队如大数金融、小安时代,消金系代表中银消金、锦程消金、北银消金,小贷系代表中安信业、平安普惠,P2P系的友金普惠等等,都杀入了这片市场。
从2009年到2019年,线下信贷业务也在经历着变革。
一位平安系的创业高管回忆,2010年-2013年,在多家保险公司以信保险切入线下信贷的情况下,线下信贷领域也曾经历过一轮繁荣和创伤。
但2019年这次不同。
十年了,线下信贷的围城,似乎已经到了突破的时刻。
“今年过完年,我们就察觉到了线下信贷业务跟往年比,发生了很变化。”一位小安时代前员工张凌透露,彼时,他发现很多传统银行对此也深有同感。
客户质量下降,大不如前。“虽然用户需求依然旺盛,但满足贷款要求的好客户不多了。”张凌判断,受到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今年客户的负债能力大幅下降。
做线上贷款的金融机构今年卯足了劲跑马圈地攻占贷款市场,度小满金融、小米金融、360金融等现金贷流量大户的步伐越来越快,而他们的件均额度也在达到一定的用户量累积后,开始逐渐上升,直接挤压了线下信贷机构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线下信贷市场面临更重要的难题是,银行还在下沉。
“一些中介机构被扫楼,不敢做业务了。”同样在线下信贷市场展业的崔亮告诉新流财经。
渠道中介历来是线下信贷业务最重要的获客来源。在国内“扫黑除恶”行动的打击下,违规规法的中介机构和渠道商被一网打尽,在贷款中介行业的整肃过程中,中介渠道获客强度也下降了,短时间内很难恢复,间接导致线下信贷业务体量的增速放缓。
“要判断金融机构的线下信贷业务做得好不好,很简单,只需看它是不是突然收缩业务规模了。”一位拥有10年中国个人信贷管理经验的金融人士透露。如他所说,今年很多金融机构都有所收缩,精减线下门店,工作重点是主攻贷后管理。
事实上,今年3月份起,不管是银行、消金、小贷还是助贷平台,逾期率都较去年有明显上升。
最直接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余额做不上去,逾期率就上去了;还一种说法是,P2P的大规模清退,导致了行业坏账快速浮出水面。
分母上不去,坏账下不来。
客户变了。
要知道在十年前,平安新一贷这种“放大贷”的逻辑非常适用。靠房贷、保单、公积金、社保的系数,都能识别出二三线城市的优质客群。
今年以来,客群变化了。
“我们认为线下贷款的就两类客户,一种是刚开始经营的,一种是扩大再生产的,而今年这两类客户量都大大减少了。”崔亮说,还有一类因为经营困难需要资金周转的借款人风险太高,金融机构也不敢放款了。
经济下行,自雇人群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如往年,风险的攀升,又让线下信贷业务各项成本快速提高,银行的下沉,线上平台的挤压,让这条赛道变得愈发逼仄拥挤。
按照之前的对客利率定价,很多线下信贷机构的收入都覆盖不住成本了。张凌甚至感受到了中介机构也有生存压力,没有3个点的提成,他们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经营。
于是,很多从事线下信贷业务的助贷、小贷机构提高定价,瞄准风险更高的次级客群。
“今年行业对非持牌机构不太友好,风险越高的人群,利率定价越高,利率越高,资金成本就越高。”另一位线下信贷业务人士分析。
平台风险上升之后,资金方的神经绷紧,对线下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进行了调高,风险保证金、履约险要求也相应提高。
“以前缴纳3%的保证金就很高了,现在某些线下信贷机构跟银行合作,有缴纳到8%-10%的。”张凌说,对大部分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信贷机构而言,保证金就足够将他们拖垮。
年关将至,风声鹤唳。资金方机构对放款的把控更加严格,断贷的风险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刺在线下信贷机构从业者的心上。
有人寒冬退场,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
眼下,活的最好的机构只剩下三类:持牌的、背靠巨头的、前期有存量客户积累的。
无数崭露头角的金融机构还在努力寻求放贷牌照,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网络小贷、融资租赁都是他们的目标,合规化的路上,要触碰金融业务的核心环节,一张牌照必不可少。
背靠巨头的企业不愁流量,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晰的今天,这些巨头系的金融公司总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而前期已经完成业务积累的民间金融机构,则有足够的“弹药”,在成本和利润的较量中,在转型与合规的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存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线下信贷市场也变了。
面对行业风险和成本的走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太多的金融机构都在争夺同一部分客群——例如线下信贷市场,平安新一贷的模式仍然是这一领域的主流授信方式。
当然,有不少金融机构已经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丰富了风控手段,超越了传统银行。然而过去十年来,线下信贷客群的共债数据和不良爆发都说明,这种突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14亿人口中,还有大量未被精准识别的客群,需要得到合理的信贷服务。
唯有科技能力的实质性突破,才能让更先进的风控理念得以实现,才能找到更客观有效的数据,打通信息孤岛。
十年前,以新一贷为代表的第一批线下信贷产品打破了传统抵押贷款的边界,接下来,新的产品模式或更新的风控理念落地,线下信贷行业才会有机会走出下一个全新的十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封面图来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