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调研问卷 > 案例研究 | 知难而变,从心理健康转战职场规划 >

案例研究 | 知难而变,从心理健康转战职场规划

转载时间:2021.08.26(原文发布时间:2015.06.18)
29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93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心理障碍占全球疾病总量的13%,目前全球几乎每4人中便有1人会患心理障碍,其中17人中有1人忍受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国内,一些公开数据显示心理健康消费市场也达到了8万亿人民币,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政府、教育部以及卫生局等大力支持。据了解,一二线城市从小学开始就会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而东莞市政府更是每年为此花费一亿元。

根据鸭梨心理团队的统计,在北京60家医院内,一个月挂号精神科人群在10万左右,且50%以上来自外地,诊后随访和线上沟通很有必要。

在看似明朗的大环境下,用户需求呼之欲出,从互联网角度改造诊疗流程的创业想法也层出不同。同领域的玩家,在国外有iCouch、IBM Watson,国内则有鸭梨心理、心期天、壹心理、简单心理、心晴管家等。

他们都期望,借由相对开放性和市场化运营的行业现状,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在线上就走入交易环节。

(36Kr移动医疗组正在做心理健康领域产品分析和行研报告,欢迎补充。邮箱:leah110 at 36kr.com)。

看似光鲜的外壳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团队的发展却并没有想象中顺利。2015年4月进入跑道的运动员“心晴管家”,从5月中下旬开始改变策略,转战到大学生职业规划领域。

“这个领域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做”,联创阿俊说,“其实我们进入后真正摸爬滚打了半年,却发现人群对心理的关注度不够,不认可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到发展成病态才会被强迫治疗。浙江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每天来咨询的也就十来个人都是比较严重的。总体而言,我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从阿俊的回答,结合对其他团队的采访,心理健康方向的创业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需求并没有转化成为意识和行动力。

比如感情问题、亲子相处以及压力情绪等,都不被用户视为疾病前兆。出现在医院或者诊所的大部分都是严重的病人,这些病人并没有打算从线上入口获取帮助。入口没有用户进入,就更别谈后期的漏斗效应了。

心期天团队也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策略是将C端用户和付费分开来做。一方面大力做前期的社区、互动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包括C2C电台,提高C端用户活跃。而收费和交易,则主要选择B端,比如学校、孵化器、银行等作为员工福利/服务增值,等待C端需求的真正爆发。

鸭梨心理则选择从存量市场出发,类似熟人医患,将医生和咨询师个人发展成自己的兼职销售,提供提成奖励,据说一个主任级医生,一个月能够带来200单左右。

2.服务难以专业化、标准化,与消费层次不符。

传统心理服务消费水平大约在600元一小时,一个疗程在3万人民币左右。但这个领域的治疗本就过度依赖人为判断,虽说有指标检测过程,但治疗方案难以标准化,更别提短期内建立适合可用的O+O治疗规范。

而线上服务费用可以做到原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整个疗程大约在1万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效果不明、对平台欠缺信任、价格也不低。

3.测试方案等“硬件”不够硬

大量产品使用的都是国外专业机构给出的测试和文字解读,缺乏基于国内用户样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且用户拿到手上的报告,虽然可以读懂,但却没法给出符合个人情况的建议,娱乐大于治疗本身。

4.投资方不认可,觉得心理服务太泛,且对用户、咨询师、以及医生数量期待较高。

甚至有投资方直接表明,调转枪头就投……

目前,心晴管家上共有800多位用户,18个咨询师,日活10%左右。

团队打算从更为垂直的方向,大学生为主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入手,通过优秀创业者和行业专业大牛等一帮一的方式服务,并合作职业规划的线下传统机构。

一方面,产品通过资料搜集和测试,分析并匹配大牛和需要辅导的用户,所谓“找到和自己职业DNA匹配的人”。已经确认入驻的大多为浙大校友创业者(与创始人浙大博士背景有关)。比如趣网络联创、青牛云存储联创等。

15分钟内咨询免费,之后则根据大牛的粉丝数等维度评级,由平台定价收费:

1.企业家和学术大牛;

2.企业高管,比如世界500强HR;

3.入职两三年人群,针对想要入职某个公司的新人/学生;

4.大学学长、研究生,做入校答疑君。

新的项目,希望网罗那些有上进心,却没法清晰规划的用户。

至于线下部分,团队打算在华东、华北等地区,每个区域合作一家职业规划专业机构,互相导流用户。团队base在杭州,有5名员工。创始人也在负责浙大的创业创新业务。

对于这次转型,团队很有信心。新的产品形态会在两天内上线,团队也正在谈天使轮融资。

心晴管家的转型经历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案例,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风格的创业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不管如何,只有做出了一个决定,才能知道这个决定到底是不是错的。

是否转型,如何坚守?36Kr移动健康医疗小组会持续跟进……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案例研究 | 知难而变,从心理健康转战职场规划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调研问卷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调研问卷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