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终于还是变成银行的天下。
据北京商报报道,9月11日,工行宣布,为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小额贷款需求,近期推出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大学生融e借”。贷款金额按照在读学历最高可贷2万元,无需抵押担保,目前申请还可享受原利率8.7折优惠。同时,工行还推出了校园版的信用卡。
目前这项业务在北京、哈尔滨、上海、南京、威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杭州10个城市的15所试点高校开展,凡年满18周岁(含)以上且信用状况良好的在校大学生,在工行网点面签后可通过工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工银e生活App等渠道申请办理。
截止目前,已经有三家国有银行推出了面向学生的贷款。今年5月,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试水校园贷。首先是由中国银行总行统一推出的"中银E贷·校园贷",贷款金额最高可达8000元,针对高校学生经济状况推出中长期贷款政策,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6年。
由建行广东省分行推出、面向全国的金蜜蜂校园快贷,授信额度为1000元-50000元,按照现行快贷产品利率5.6%执行,日利息万分之一点五,同时可全额提现,在1年内随借随还,按使用天数计算利息。
就在工行推出学生信用贷的前几天,教育部表明,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两件事似乎再次宣布,校园贷是银行的专利。同时似乎向各大消费分期平台和网贷平台警告,要全面停止校园贷。
自从“裸条”事件出现之后,似乎网络学生贷款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在校园贷市场早已面临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以及部分地方金融办等重压之下,去年年中的史上最严互金监管风暴来袭,P2P细分领域的监管文件专门提及校园贷。36氪此前报道,去年8月底,深圳市互金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针对“校园贷”的地方性自律规范文件《关于规范深圳市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根据《通知》,校园贷只能用于助学和创业,不得用于消费;严禁裸体、暴力催收贷款,严禁线下销售和校园代理等。
该文件约束的包括在深圳注册或者在深圳开展业务的网贷平台。随着政策环境日益逼仄,多家开展校园贷业务的平台宣布转型或退出。这个市场陷入萧条。
然而,在今年4月21日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校园贷有了一番新论述,他提出,“大学生群体需要正规的金融服务,大学的金融服务也能够创造利润”。
当大家以为校园贷有了一线生机之时,一个月后,大家发现,生机不是给网贷平台的,是给银行的。
此后不到一个月,中行和建行几乎同时推出校园贷产品。
如果你当时有认真听郭树清讲话的话,你会发现他说的是,校园贷乱象银监会和银行也有责任,而后者的责任在于对大学生等群体的服务存在缺位。“社会批评我们银行对大学生的信贷业务服务不到位,他们找不到地方贷款,就找网络或社会上的高利贷。”因此,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把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不过,如果真的要追溯起来,会发现银行也不是第一次试水校园贷。
早在2002年,就有银行曾推行大学生信用卡,这一风潮在2005年左右盛行一时,各大银行开始大规模针对大学生发行信用卡。但由于对个人持卡数量没有限制导致"多头授信"的情况出现,学生群体透支现象严重、家长群体代为还款频繁、银行坏账风险加大等问题愈来愈严重。
之后,监管部门出于谨慎监管原则,大幅度提高了信用卡发卡门槛,由此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校园信用卡市场,针对大学生消费金融信贷的服务处于停滞状态。
说起来讽刺,虽然银行停止了大学生消费贷款,但这个市场需要一直存在,大量电子消费分期平台活跃在各大校园中,后来迎着互联网金融热潮,他们在2016前后乘着资本崛起。后来监管收紧,今年银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发文,叫停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生网贷业务,同时鼓励银行“接手”满足学生贷款需求。
兜兜转转,这项最后还是回到了银行的手上。
幸亏网络消费金融平台兴起已经是不可否认事实,今年6月,36氪从乐信方面获悉,工商银行与分期乐联合开发一款“工银分期乐联名卡”,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等九所高校的线下试点。
要么还给银行,要么跟银行合作,似乎成了校园贷业务最终的归宿。
------------------------------------
本文作者卢晓明,交流可加微信lohiuming,烦请注明姓名、单位及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