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
“90后已经过气了,现在流行炒作00后。”
说这话的是Boy的同事。伴随着这句感叹一并发过来一个视频,我简单描述一下视频内容。
视频中这位叫喻言的16岁女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她曾在各项创业大赛中拿到了不错的成绩,然后开了一家名叫诺亚大陆的公司。
她说,在她拿了数百万人民币融资的时候,“很多成年人还在打王者荣耀,拿基本工资,过着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她还说“淘宝是电商平台,“微信是社交人脉”,“我要打造一个平台能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共享人脉,共享流量,共享钱”。
本来Boy 还饶有兴致地想听听她怎样打造一个“将阿里和腾讯一网打尽”的公司,可接下来她对公司的业务介绍却语焉不详,主持人顺势把话题带到了别的方向。
这一幕简直太熟悉了。
几年前也是同样的主持人,站在台上的是豪言“分给员工几个亿”的90后霸道总裁,声称“赚够95后的钱”的二次元美女CEO。现在这套把戏没变,主角却换成了00后们。
曾经声称“赚够95后的钱”的神奇百货CEO 王凯歆
我很同意喻言在视频里说的一句话:
“年纪从来不等于能力,不要把年轻人的认真当儿戏。”
可我觉得,我们并没有把年轻人的认真当儿戏,倒是她有点在把儿戏当认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完这个视频我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位16岁CEO口中拿了上百万融资的公司诺亚大陆究竟是什么样子。可Boy 越查越发现不对劲。
首先,公司官网首页的一行字尤其醒目:
“马化腾、马云放进搅拌机?”
接着把网页往下拉,是这位16岁CEO的采访视频,配上的台词是:
“你比比尔盖茨,乔布斯牛多了。”
然后是她参加各种创业大赛的照片,以及各路商界大佬的友情“寄语”。比如58同城CEO姚劲波说:
“非常看好你,未来5年,无论你做任何项目,我都愿意投100万,5%股份。”
但这个公司最核心的商业模式介绍,却只有下面这张简单的图片:
简略来说,这个诺亚大陆公司想做连接商品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平台。卖家在微信上上传产品图片,买家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诺亚大陆提供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易担保服务。
并且网站上有两句话很有意思,是需要划重点的:
买家:分享好友,获得现金奖励;
卖家:微信多级分享卖的更快;
除此之外,公司官网上再无更多信息。我又去了诺亚大陆的官方微信看了看,基本是一个半成品的状态。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以及公关活动。公司的业务介绍几乎没有。最诡异的是,这家声称要做线上商品交易的平台居然“从民宿开始”,先做房屋租赁。而且,这个民宿打着“共享”的名号,要求房东去拉客户,从而获得分成。
以上这些让我想到了什么呢?
多级分销。
如果大家对互联网和财经新闻比较敏感的话,近年来,这四个字往往还和“分享欺诈”,“庞氏骗局”,“新型传销”等挂钩。而腾讯早就对这类游走于边缘地带的商业模式推出了整顿计划。
虽然,现在判断诺亚大陆属于“多级分销”还为时尚早,但本文开头那段采访视频中,这位16岁CEO对公司的业务说明语焉不详,却充斥着各种时下流行的互联网词汇。最后连主持人也忍不住说:
“一句没听懂。”
我一向对“共享”,“平台”,“颠覆”,“生态”等这些大词都没什么好感。
所谓“大词”,就是乍一听上去波澜壮阔,但细想下来却不知道在说什么。在Boy看来这属于张口就来,却不能深究的“玩概念”。
中国最喜欢玩概念的人现在在美国,最近上了法院的黑名单。回过头来看这位16岁的CEO,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上行下效的“榜样”。
我只知道,作为一个CEO,连公司的具体业务都讲不清楚,这绝对算不上称职。
而关于这位年轻CEO的背景身世,网上各种八卦层出不穷。知乎上一位网友说的很好:
这个女孩一没社会经验,二没从商经验,三没专业知识,一旁的爸爸也不是什么厉害的人,而且到现在只是个想法,连一点实质的东西和数据都没有。
划重点:
“只是个想法,连一点实质的东西和数据都没有。”
明明逻辑混乱,却嘲笑别人听不懂,不理解;
明明思维幼稚,却把张狂当个性,把胡说当创新;
明明可以沉下心来打磨商业模式,却热衷于上节目造势,语不惊人死不休;
以前有90后霸道总裁,二次元CEO,现在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舆论便把炒作的焦点对准了00后。
恕我直言,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
如此漏洞百出的商业模式,含糊不清的解释说明,我不相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会看不出问题。然而媒体却把大众的焦点引向情绪,用出位的话语来营造冲突,用树立矛盾来博取眼球。
这不叫赞赏,这叫捧杀。
创业不是万众瞩目的聚光灯,而是九死一生的独木桥。成功的故事必然吸引眼球,激励人心。但媒体过度追逐流量而不做调查,节目不经推敲就匆忙上线,几句挑衅的话就能上头条获得关注,这对那些踏实做事,默默打拼的创业者而言,是否公平?
更何况这样一个连具体产品和数据都没有的人,却公然把她放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还有各路大佬鼓励加油,这会对其他年轻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创业根本不用做产品想战略,只用“不要脸”就能成功了?
真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
这几天PG One的新闻闹得满城风雨,我觉得这和今天的故事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
能力并不一定和年龄挂钩,但一定和责任挂钩。
再强的个人能力也需要和环境融合,和团队配合。越是能力大的人,他的一举一动越会对周围产生重要影响,就越不能一意孤行。
论音乐才能,周杰伦绝对碾压给PG One. 可他在谈嘻哈音乐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创作人赋予整个社会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写歌不能乱写。”
随便打开一首杰伦的歌,里面的歌词都是: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听妈妈的话》;
“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稻香》;
“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醒来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浓汤。”《止战之殇》;
能力可以带来名声,而伴随着名声增长的一定是社会责任的增长。就像Boy 很喜欢的电影《蜘蛛侠》里说的那样: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16岁就敢Diss成年人这并不值得骄傲。16岁却承担了许多成年人都承担不了的责任,完成了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成就,这更值得骄傲。
这样的例子有没有?当然有。
下面这位叫查哈儿的印度小伙,16岁在卧室里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广告公司,18岁就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千万富翁。到了25岁他创立第二家公司,三年后又把公司卖出了3亿美元。查哈儿的财富一路暴增,然而直到今天他依然坚持坐经济舱,热衷做慈善事业,帮助更多在印度的底层人民。
同样是16岁创业,作为却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创业环境都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这绝对是好事。
但“成名后教育”却并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过早收获巨大的名誉和财富,可心智上却没有准备好如何去迎接,这样慢慢容易变得心态膨胀,刚愎自用。最后成为昙花一现,令人惋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天赋不应被挥霍,天赋应该被打磨。
当社会风气都在鼓吹“出名要趁早”的时候,那些潜心钻研,脚踏实地的人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作为宣传媒体的大多数成年人们,与其过分地炒作,还不如给年轻人一些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揠苗助长。
过去大众误解了90后整整十年,现在别让他们再来误解0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