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门槛高、熟人圈子文化、重线下等因素,都是法律行业变革来得缓慢的原因。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热潮,以及近年来最高院等机构数据的大量公开,都让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慢行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机会。据京都律师事务所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联合出品的 《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显示,2016 年 8 月起至今国内出现了 115 个互联网法律机构,主要集中于法律电商、法律自媒体、法律工具、律师培训和法律人社区五个领域。
36 氪最近接触到的「天天法务」成立于 2017 年,是基于法律大数据的技术与服务平台,希望为法律从业者、企业和个人提供智慧法律服务。在法律从业者一端,天天法务用基于法律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协助法律人处理标准化较高的事务,提高法律人的工作效率;而在企业、个人方面,天天法务主要通过其技术+自营律师团队提供高性价比的法律服务。
创始人兼 CEO 王松告诉 36 氪,中国的法律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却北上广深等法律资源充足的城市,其他城市的优质服务严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传统的法律服务收费较高,以北京地区法律咨询为例,500 元 - 1000 元/时是起步价,像一些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债券债务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可能就得花费委托人数千至数万不等的律师费用。因此,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则难以负担使用法律服务的成本,市场痛点明显。
天天法务的平台基于法律大数据库搭建,再根据使用场景进行应用,主要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但平台的一些基本功能也会对个人用户开放。目前,天天法务分为八大版块,分别为智能法律检索、Aoli智能文书系统、法律参数化工具、律师评价体系、机构数据库等。
天天法务数据库界面
法律案例卷帙浩繁,互联网+法律的结合无疑能够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今年年初,以色列法律初创公司 LawGeeX 让美国顶级律师与机器人比赛看审查保密协议,最终人类律师的平均准确率达 85%,机器人是 95%,用时仅数秒,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代替律师”的争议。王松认为,目前 AI+法律的泡沫很大,事实上,互联网+法律的行业并没有什么人工智能,整个行业都是技术的应用者,而不是研发者。
王松透露,公司成立一年来都在努力对法律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库已集成近 160 万法律法规、超过 4000 万裁判案例、近 3 万的法律机构与超过 31 万的律师信息,并且已经实现了数据互通,能满足诸多应用场景的需求。天天法务还拥有自己的法务团队,成员均为从业多年的资深律师,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王松表示,天天法务的壁垒在于其业务逻辑,对法律数据的处理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对法律业务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法律工作者而言,天天法务的数据库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检索时间,尽快找到类案、法规以及相应的机构,将精力真正用于办案逻辑上。
数据库外,天天法务的 Aoli 智能文书系统、法律参数化工具、律师评价体系、机构数据库等,中小企业与个人用户也能使用。比如,用户可以利用 Aoli 智能文书系统为用户提供诉讼文书和合同模板,为用户自动生成专业规范的法律文书;像法律参数化工具,则让用户填写简单信息后,就能计算出诉讼费、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个税等数字,让用户能够降低使用法律服务的成本。
天天法务平台于今年年初正式上线运营,开始为企业用户提供法律服务,客户包括神州优车、乐视、探月学院等。项目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及市场运营。
创始团队方面,天天法务创始人兼 CEO 王松拥有中国政法大学本硕学位,连续创业者;CTO 陈方明毕业于同济大学,具有 10 年以上软件开发经验;CMO 王海林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创办北京影子猫文化传媒公司。
法律领域的创业公司中,类似的公司还有无讼和法律谷。其中,无讼较侧重于场景应用,而法律谷倾向于信息检索,专注中小企业服务的还有小微律政、快法务、米律、多问律师等。
相关阅读
AI变革法律行业尚处前夜:大数据、人文关怀和技术水平都是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