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能帮我扫下码吗?我刚创业。”
近期,地铁内不同时段、不同线路内均出现扫码者的身影。
据观察,这些拿微信二维码“求关注”的人大多自称为创业公司的员工或老板,瞄准特定乘客后,并不详细介绍创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拿出一张贴着二维码的纸牌,希望乘客扫码支持。他们动作很快,若被拒绝,还没等乘客摇完头,便迅速切换到下一个位置。
据新闻闻晨报,扫码者如今越来越多,一位乘客近日准备出地铁南京东路站,大概50米的行程中竟被拦下7次,“大多都是些小年轻,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创业者”。
目前,中国创业者面临的一个现况是:线上流量推广费用巨贵无比。一家旅游公司创始人在接受36氪采访时透露,“今年上半年买流量,最多时一个月要花掉五六百万元。如果一家公司只拿到了几百万的天使轮,那他们融的钱还不够投广告的。”
在这种背景下,线下扩展用户成为了一个新的途径。例如,母婴类垂直电商奶牛家决定不买线上流量,转而发展微商。 另一方面,Oppo、Vivo靠实体店和线下广告实现业绩大增也是一个侧面印证。
所以,如果扫码者真的是创业者,他们选择线下推广,似乎也是一种被逼无奈。
但问题来了,这种“地铁扫码”线下推广方式有用吗?
据新闻晨报,在30名接受采访的乘客中,有23人明确表示不会扫码,担心各人隐私泄露或手机中病毒;3人表示偶尔会扫码关注,另有4人表示视心情而定。
也就是说,在这次随机调查中,有23.3%的人可能会扫码关注。
而且,扫码者“扫一个码最高时能拿到3.5元,最少能拿到2元,以前靠这个能赚到2万元一个月。”
如果这样看,这种线下扫码的推广人工效果似乎不错,而且费用远比线上流量购买便宜。
但问题是,一方面,地铁中随机扫码的群众可能并非目标受众,所以留存率不高。
另一方面,很多同意扫码的乘客事后发现,所谓的“创业者”大多只是产品推销员或微商“高级销售顾问”,朋友圈中几乎都是产品宣传,这些“创业者”其实想是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拓展客户源。“被销售”的感觉可能让出于同情而扫码的乘客反感,也可能因不想被广告推销刷屏而删除好友。
而且,在推广过程中,“创业者”并不具体介绍产品,只是一味“求关注”,开展闪电战。这样用户取消关注后,对产品其实很少留有印象。
此外,随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持续曝光,人们的警觉意识也逐渐提高,“现在肯扫码的人少了,而且地铁也在抓,不好做了。”
重庆时报曾报道,乘客张先生曾好意支持,但扫码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微信号“莫名其妙”自动地将扫码关注公司的广告群发给了所有的微信好友,最终他不得不向每个朋友解释,而且让他后怕的是,“我手机上绑定了银行卡和支付软件,万一被盗刷怎么办?”
上海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高管班项目主任汪峰指出:
随意扫陌生人二维码存在安全隐患,从技术角度而言,一些别有用心者会伺机获取他人隐私信息,甚至将黑客软件植入他人手机。另一方面,一些未能通过苹果或安卓官方软件下载的APP,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乘客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给不法分子留下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种在地铁站内拦人扫码的行为,本身已对乘客构成了一种骚扰。
不过,现有轨交管理条例暂无执法依据,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只对禁止散发小广告进行明文规定,“扫码”属于新模式,目前执法人员发现之后只是将其劝离。
也有人指出,求“扫码”与在地铁内发小广告的行为本质是相同的,应予以打击。
那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