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转载时间:2021.07.21(原文发布时间:2018.09.28)
15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52次

编者按:研究表明,现在的人花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是30年前人们的五倍。虽然今天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常常能接触到新闻、网上课程、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和视频,我们应该更聪明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就算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已经获得了知识。


学习中的捷思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捷思法(heuristics,源自古希腊语的εὑρίσκω,又译作:策略法、助发现法、启发力、捷思法)是指依据有限的知识(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技术。 典型的捷思法有试错法和排除法。

技术时代的节奏很快,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集,将自己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而企业想要生存,更是离不开快速学习能力。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两者都要求我们先接触大量信息。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走捷径,不过,这些捷径不一定会到我们到自己想到达的终点。

这是因为,有效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信息,而是时刻意识到自己在接收什么信息,有意识,有选择地吸收,并且有自己知道的高质量信息源。

如果我们一直不加选择地阅读,不管自己的信息来源,有什么读什么,那大脑就会东取一点、西摘一块,得到的是相互孤立的信息点,混在一起,融合成信息怪物。

长期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害的。


大脑如何诠释身边的世界:框架和基模(schema)

信息获得之后,还需要处理加工,才能形成知识。所以我们需要把信息组织成知识的系统。知识內化之后,我们就可以过渡到借由基础原则的实用性和价值来学习的阶段,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如果我们将将信息拆解到最基础的根基部分,它对我们来说会更有用处。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第一性原理 :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它一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之上,这个基本原理是这个系统的根基,有而且只有一条,那一条就叫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是这个系统得以运转的一个根基性的基石,找到这个第一性原理就定义了这个系统,破坏了这个第一性原理,这个系统的边界就被打破了,这就叫第一性原理。

我们可以在自己做出尝试全新事物的决定、采用新方法和新的诠释方式时,仔细观察自己是怎么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行动的。


框架

大脑利用框架来将信息分门别类。如果没有框架,我们会很对身边的世界全然不解。

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在衡量新想法和老想法的时候也会利用框架。你可以这么理解,看过《搏击俱乐部》吗?新的想法就像布拉德皮特,老的想法就是主人公爱德华诺顿,两者会有冲突,要“打一架”来决出孰优孰劣。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基模(schema)

在心理学里,基模是我们的基础信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在我们的生命中所有交流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

基模的用处很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发生的复杂交流。你可以将框架想象成自己电脑的硬件,硬件肯定是必须的,没有硬件你无法通过手指和代码来与电脑交流。那么,基模就像是电脑中的操作系统,或者说软件,帮你实现各种功能。软件会限制你的选择,会有固定的、需要遵守的规则,以便你可以顺畅地使用电脑。


发展出积极的学习框架和基模

所以,如果你眼前有个学习机会,你并不是两手空空、身轻如燕就开始了。你一直都是带着自己的包袱前行。你可能觉得自己反应很慢,脑子不灵光,或者觉得自己根本就很愚钝,如果你真这么想,那你就会学得很慢。

研究表明,对自己说些积极的话,有助于摆脱一生中逐渐建立起的消极的认知框架和基模。

试试改变你的内心独白。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在你开始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前,试着对自己说说下面几句话,大声说出来,每句重复十遍:

  • 我势不可挡

  • 我坚持不懈

  • 我有价值

  • 我有能力

  • 别人可以依靠我

  • 我是为了自己而学

你可以在开始学习之前对自己说这些话,试一试,连续一周重复,保证结果惊人。


意志力

每天,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当你的意志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就是你最容易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的时候。

美国心理学协会给意志力下过一个定义, 包含以下内容:

  • 延迟获得满足感的能力,让人能抗拒短时间内的满足感,以实现长期目标。

  • 在面对自己不想要的想法、感受或冲动时守住自己底线的能力。

  • 运用更“冷”静沉稳的认知模式,而非冲动、脑子发“热”,凭靠情感决策的能力。

  • 有意识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控制的能力

  • 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快思慢想》提到,意志力是我们的大脑的“第二系统”,大脑的这个部分是需要能量、经历和专注力来控制的。这也是大脑中最懒惰的部分,因为它占用认知系统的资源比重很大。所以,我们得确保自己的“第二系统”在关键时刻和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意志力耗竭的时候怎么办

克鲁斯(Terry Crews)提过自己在一次心理治疗接触到“HALT”(意为“停止”,此处是缩写)方法,也就是说,当你觉得饥饿、愤怒、孤单或者疲惫(Hungry, Angry, Lonely or Tired)的时候,你就得注意自己身在何处,自己在做些什么。因为这四种状态下,人属于最脆弱的时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值得思考,或许你接下来做决定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你的精神状态比较“脆弱”的时候,也就是在HALT状态中时,

  • 饥饿时——吃点东西

  • 愤怒时——向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

  • 孤单时——给别人打电话

  • 疲惫时——休息一下

如果你感觉到这些状态在渐渐迫近,就应该采取行动,在你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先改变你的身体状态。

对抗干扰

效率的第一大敌就是外界干扰。所以,最好想办法让你的办公空间更清静整洁。因为每次你在对抗干扰的时候,有限又宝贵的意志力都会耗损一点。

有一个很有效、但大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的方法,就是把办公空间整理干净、东西摆放有序。人的视觉动物,我们对视觉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很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哪怕是时间很短、很细微的一个表情,我们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


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只是天方夜谭

在工作时候最好不要在不同任务之间不断切换,或者同时做多件事。大脑其实不适应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我们人类的“多任务”模式,不过是大脑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只是大脑切换得快,我们有自己同时在做多件事情的错觉罢了。乔治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纽波特(Cal Newport)说,长期在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会对人的精神有损伤。

“在任务之间来回转换,会影响人长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最好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是否同时在处理多项任务。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流程,将当天的工作、会议和任务清晰的列出,每次只把精力放在一项任务上。

这么一来,你就不应该在自己做某项任务的时候查看邮箱。查邮箱本身也是一项任务。有些人在做某项具体任务的时候,会关闭所有的软件或应用消息推送,在上班时间定期查看邮箱。只有在休息的时候会看社交媒体。

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一项任务上,有助于避免大脑“过载”,让大脑可以从前一项任务中抽离,完全投入到眼前的新任务上。

如果你总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跳来跳去,那大脑要处理的信息量就很大,意志力会消耗得更快,专注力也大打折扣。最后你工作的成果可能很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你有这样的工作习惯,也侧面说明你可能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

你的大脑是一台不断学习的“机器”。而我们对于学习的认识,很多都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大脑,按照它设计的目的和功能去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想要更高效地学习,就不能忽略合适的“专注/休息”周期。如果你无法专注,大脑很快就能量耗竭,不注重细节,粗心大意起来;没有好好休息,大脑就无法巩固一天下来得到的信息。


选择性无视和“心流”状态

选择性无视就是去除干扰的进阶。纽波特称之为深度工作:在对于认知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上,能够专注的能力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医生称之为“心流”状态:完全投入在当前的体验之中,达到忘我。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X轴代表能力和技术水平,Y轴代表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太难,能力跟不上,人们就会焦虑;如果任务太简单,能力远远超出执行任务所需,人们就会觉得无聊。而当两者相当的时候,人就可能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非常自如,甚至有喜悦感。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相信你也曾:

  • 完全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废寝忘食。

  • 连续几小时工作,完全忘记时间的存在。

  • 注意力完全放在此时此刻,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

  • 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不断涌现,让你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心流和深度工作都是巅峰体验,这样的体验会让你忘记自我,让你觉得自己得到升华,得到至福,身处九霄云外一般。想象一下自己攻克一个问题,拿下一个挑战时候的喜悦。

但是,这样的工作/学习状态我们不是打个响指,说进就进,而是需要我们连续几个小时,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专攻一项任务。一旦你进入了这种状态,就要警觉了,不要中途切换任务,或者开启新任务,不然你可能就会从巅峰“模式”中退出,变得烦躁不安。


管理层怎么鼓励手下的员工保持学习动力?

卡旦曾经说过,持续学习是对的,但是别拿别人的赞美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成果。背后有两个原因。

1. 你身边的人之能感受到你个人成长的“冰山一角”,10%左右。

2. 人们对你的赞美和评价并没有什么标准,不能真实地反映你的进步和成果。

赞美和鼓励

他人若是赞美你,也就是对你表示认可。赞美听起来很让人身心愉悦,而且有助于人际的互动。但是,很多时候好听的话都是说着让听者高兴的,说者的成本很小。这样的赞美对于员工保持动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还不够。

但我的本意不是说高层的领导不该夸自己的下属,只是说这些赞美的话说出口,也不足矣维持员工学习、突破自己极限的动力,帮助他们学会新技能或者面对艰难的挑战。

如果能有效地、有技巧地运用鼓励,效果会很显著。如果有人能投入时间来认真鼓励你,他们不但是认可了你,也是在振奋你的精神。好的经理、高管和导师会在对员工的工作作出评价和批评之后,鼓励员工。他们会在精确地指出你的错误之后,肯定你付出的努力,和你做出的选择。鼓励对员工来说更有作用,因为它能鼓舞人心,让听者有动力采取行动,让他们更有能量,更受启发,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帮助他们在突破自己舒适圈时,勇敢面对眼前的挑战。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经学到了知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