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治疗作为最强劲的社会刚需,支撑着了生物制药的长期趋势。历数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节点,国家鼓励药物创新的政策、海外人才回归潮、2018年港股对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开放、2019年科创板开板、新冠疫情后大批企业IPO潮,创新药持续站在风口之巅。
在行业发展历程中,AI正在驱动创新药行业,这项底层技术未来甚至可能颠覆医药产业。
作为科创板CRO第一股,「美迪西生物医药」属于行业中较早关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该公司正在发力“CRO+AI”,加速新药研发流程。美迪西首席科学官彭双清教授认为,当前行业正在面临降本、提速、增效的挑战。
36氪近期在美迪西闭门研讨会“新药+AI创智论坛”上,访问到美迪西生物医药的核心团队,认识到AI+新药越来越成为行业刚需,甚至未来可能成为药物进临床的“硬标准”。诺奖得主Michael Levitt、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陈凯先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贾力博士、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也在现场分享了行业观点。
根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政策面自2008年开始推动研发新药以针对恶性肿瘤等10类重大疾病,自此,行业迈出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历史转变。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分享道,我国新药研发速度与日俱增,2020年CDE受理国产1类新药注册申请828件,其中临床申请同比增长55%;获得批准727件,同比增长114%;上市申请43件,同比增长72%。2008-2018年,国家共批准上市了41个1类新药,其中速度逐年提升,其中近三年的速度与日俱增(2019年12个,2020年15个)。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2020年占全球在研发管线13.9%,已经稳稳站在第二梯队的前列,高于很多欧洲国家。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用人工智能加速医药研发,就成为下一个突破口。
作为行业中从事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公司(CRO),美迪西的方案是将AI引入CRO产业,提出“CRO+AI”的方案,认为CRO产业链条存在的局限性,而AI的入局可去疴除弊。美迪西化学部副总裁马兴泉博士以PROTAC药物为例,靶点蛋白配体和E3联接酶配体的发现都是行业现存的挑战,而AI对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思路。这在CRO行业中属于领先的策略。
美迪西的服务涵盖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覆盖蛋白靶标验证、结构生物学、化学合成、化合物活性筛选及优化、原料药与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及IND注册申报等。
横向看美迪西在CRO行业中的特点,对比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业务同时覆盖大分子的开发服务,对比昭衍新药,美迪西在临床前的业务领域更加全面,对比量子生物,美迪西业务主要聚焦临床前阶段。
资料来源于美迪西公告,图片来源于中信建投
“作为AI医药研发企业,我认为公司内部管线的创新力很重要。英矽智能已经有了PCC的成功(全球首例完全由 AI 驱动发现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新靶点及针对该靶点设计的全新化合物),计划未来两年进入二期临床阶段。英矽智能一共启动了16个内部管线,覆盖多种疾病病种。此外,与大药企合作也很重要,尤其在公司创立早期,因为可以学习大药企的经验。国际贸易形势的原因,以前很难想象一家中国公司去和欧美制药巨头做合作,现在这样的机会已不在少数,英矽智能也正是抓住这个机会进入中国。”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说道。
站在国际第二梯队,我国AI制药产业应当如何发力前行呢?诺奖得主Dr. Michael Levitt在现场表示,在化学药领域,AI研发与实验员研发两者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机器替代人,他认为两者是合作关系。具体的合作点是,AI能够直接提高准确率和速度,人工擅长的是实验设计、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这是机器不能替代的。世界上还有30000多种疾病没有找到药物,机器不会把人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