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商业智能(BI) >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转载时间:2021.07.15(原文发布时间:2017.04.29)
13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1次

这篇文章仍节选自我前段时间跟马力一起做的知乎 Live:「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征程」,在这个将近 3 小时的知乎 Live 里,我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一个物理系毕业生到设计师,再到创业者的总体历程。之前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了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历程,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从一个物理系毕业生,变成一个设计师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想转行做设计师的朋友一些思路。对谈整理,略口语化,见谅。

    从学物理到做设计,再到创业的总体历程

    我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整体经历,我本科在北大的元培实验班 (现为元培学院) 念物理,2007 年毕业后,进入 Google 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做用户体验设计师。2010 年,离开 Google 到了创新工场,在创新工场的支持下创立了「豌豆荚」。2016 年,「豌豆荚」被阿里巴巴收购,我在「豌豆荚」的角色也转变成了顾问。去年年底,创办了新公司轻芒,轻巧的轻,锋芒的芒,大概的经历就是这个样子。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我从一个在北大读物理的学生,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变成一个Google 设计师,是个有点长的故事。

    我是 85 年出生的,上高中是在 2000 年,那时候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当时在班里做宣传委员,会特别多地用电脑来排板报、排小报,特别喜欢这个事情。我上高中的 2000-2003 年是广州报业最发达的时候,算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的鼎盛时期。受他们影响,还蛮想以后从事媒体和内容相关的工作的。不过后来大学还是选择了物理专业,因为听了不同院系的课程以后,还是觉得物理还是蛮普适的。并不是说你今天听完了这节课,明天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用得上,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到我今天的工作里面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2004-2007 年的时候,「Web 2.0」的概念开始流行。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熟悉,它基本指的是以博客为代表的那个时代。在以前 Web 1.0 时代,只有门户网站、大公司大机构才能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而在 Web 2.0 之后,很多普通人也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按我们的眼光,可能会觉得博客这种形态有些原始,但在当时还是挺震撼的,因为这是普通人第一次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东西给全世界看。这也是让我对互联网产生进一步兴趣的来源之一。

    因为有了 Web 2.0,我发现我以前希望从事媒体和内容做的那些事情,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做得更好。本质上来说,我还是希望把一些更「好」的内容和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我把平时做平面设计——比如院系海报和刊物——的精力转移到做院系、社团的网站上,也包括在北大搭博客、搭论坛。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设计从平面转到互联网上,它就不只是做狭义的美工了。因为我还需要考虑,用户怎么跟我的网站互动。比如,04、05 年那会还有很多「五毛钱特效」,买一个小的软件,然后生成一段代码,就可以在网页上面放个烟花、做个悬浮菜单等等。在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些特效一方面是个美工问题,但另一方面,包括那种下拉菜单、悬浮菜单在内的很多控件,当时是当作特效来用,但用户是很难知道怎么操作的,反而很多时候对内容呈现不好。这样子,思路就从纯粹的「怎么把它变得好看」变成「怎么把它变得更好用」。

    同时,我开始接触到前辈的一些作品,比如像白鸦(注:白鸦,有赞创始人/CEO,先后任 UCD China 发起人、Guang.com 联合创始人、贝塔·朋友发起人)的博客、UCDChina 等等。看了这些博客以后慢慢明白,原来用户体验设计本就是一个行业,而且这个行业还有挺多前人做过的研究。

    2006 年,也就是我大三的时候,Google 正式进入了中国,并且开始招聘。我确实特别喜欢 Google 这个公司,2004 年推出 Gmail,2005 年推出 Google Reader,我都很喜欢,而且我觉得「组织全球信息」是一个特别伟大、我也想参与其中的使命。能去 Google 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我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考 GRE、托福,准备申请出国,但 Google 的机会也还是很兴奋。不过 Google 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计算机背景,所以在看招聘启事时一直都没有看到特别适合我的。因为特别想去,我曾经投过 Google 的销售岗位,然后就被拒掉了...

    再后来有一天,我记得是俞欢(现在在腾讯,当时已经是 Google 工程师,北大校友)在北大未名 Google 版发了一条招聘启事。那个版其实就是我建的。招聘启事里面有两个职位,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另外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实习生」。我看到这个职位,才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通过一直感兴趣的这些东西(平面、网页设计)「混」进 Google。从它对技能集的描述、对设计专业背景的要求来看,我其实也不符合。但整体来讲,它里面描述的事情我都做过。我没有做过销售但起码我做过设计。

    所以我就按照它的要求整理了一份作品集发给了 Google。我还记得那个作品集的封面,是我那时候给北大未名的 Google 版做的一个封面图,大概就是把 Google 中间的黄色的「o」换成了未名湖那块石碑。这份作品集投出去以后很快又被拒了,我也就没再有多想这件事情,接着去申请美国大学。

    然后隔了大概一个月,Google 的 HR 给我发了封邮件说,你之前投了用户体验设计师实习生这个职位,要不要来我们公司里面聊一聊。这确实是喜出望外的事情,我就赶紧说可以,当然可以。

    去了 Google 以后是吴卓浩面试的我。我后来跟他问起为什么拒绝了又找我来面试,他说其实第一次 HR 筛的时候看的是硬性条件,挑出来的很少。他觉得可惜,就自己重新再筛了一遍,看到了我。当时通过了卓浩和其它好几位工程师的面试,后来又在卓浩、开复的帮忙下从实习生转成了正式的员工。我也就放弃了去做物理学家的梦想,变成了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整个的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可能有一些同学也不是用户体验行业,但想进入这个行业的,我觉得这整个过程给我的启发就是:第一,你还是得喜欢做用户体验设计,总是会有一些偶然的机会落下来,能抓住的话就挺好的;第二,即使你没有专业背景,但如果你喜欢做这件事情,总是可以先去做,做了以后的一些积累,总能派得上用场。就像我们现在看简历,经常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会讲:前辈我特别想去做一些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但如果去问他已经做过了什么事,他说没有,因为没有什么机会。但我觉得只要你想做,是会有很多机会的,即使没有人雇你。你可以去 Redesign 某个产品,比如「最美应用」或者「轻芒」。这些都是很好的练手机会,并不是等到有人给你机会,才是真的有机会。

    刚开始在公司做设计时遇到的挑战

    刚开始的挑战就是不懂,什么也不懂。因为确实不是科班出身,野路子。一进去就有个新的社交产品要从头开始做,就懵了。

    但在那段经历里,卓浩和我当时的 mentor 百谅帮了我很多忙,帮我填了很多坑。百谅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之前在一篇讲 Google Earth 的文章有讲到他(Google Earth: 这才是真·情怀)。回想这个过程,虽然产品项目做得不是很成功,但确实挑战了一个对之前的自己来讲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本来是个野路子,突然进了 Google,还负责一款新的 Google 产品研发。虽然这个事搞砸了,但回头去看的话,本来是 1 分,要够到 100 分,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最后起码够了 10 分、15 分,跟之前 1 分相比,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工作的沟通、推进方面还是有挺大困难的。说起来我当时也蛮喜欢「多管闲事」的,按道理来讲一个设计实习生,需要做的事应该没有那么多。但我确实特别喜欢去操心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比如产品功能该不该做、产品战略应该怎么走、运营怎么做。当然「无知者无畏」,这些也都发生在早期实习的时候。到今天来讲,作为一个设计师,要不断地去沟通,要不断地去跟不同的人说这个项目都有哪些可能的做法。我觉得沟通是设计师工作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技能点是很难通过短期的培训或者补课完全补上的。它就是随着你的经验、资历的增长,会逐渐得到加强的一个技能点。

    如何通过学习和提升进入一家好公司?

    我觉得首先要找到你自己觉得好的公司。是不是总有一家 Dream Company 是你特别想去的?对当年的我来讲,是 Google。但我有一个特点,我不太觉得自己是那种从结果倒推去做反向工程,去倒推要达成目标每一步应该怎么做的人。我当时的同学里有很多是这样的,就业目标很明确,大学毕业了以后就是要进宝洁,要进某家公司。但我自己确实不是这种风格,我会看准有兴趣的某个领域。

    后来我觉得,能去 Google 有一些偶然的成分,Google 只在 06、07 年校招设计师,之后就再也没有校招了。这是很偶然的事情,但也确实因为我之前很喜欢、做了很多准备,那么当这个机会来的时候,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还抓得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好,有机会的时候果断去抓。如果你最后的目标定得特别精准,这整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个很大的工程。如果我大一就定下要去 Google 工作的目标,4 年之内的变数实在太多了,我觉得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有时候确实没有必要做一个那么精准的计划,变数是很多的,但你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一直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我觉得总有一些机会是你能抓得住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

    招设计师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还是想说,每家公司对设计师的要求都不太一样,甚至每个团队对设计师的要求都不太一样。当时我创立「豌豆荚」,就是想组织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的设计团队。这是真的。就设计师的能力来讲,我最核心的要求还是希望设计师是「全能」的。我希望设计师能成为产品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所以对设计师的整体要求还是他要全面。这个可能就是我们招设计师的标准,不管是「豌豆荚」早期还是现在的「轻芒」。「轻芒」现在没有很活跃地在招人,但如果我们遇到特别合得来的人,也一定会邀请加入。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商业智能(BI)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商业智能(BI)软件

限时免费的商业智能(BI)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