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安防系统运营商「蚂蚁智联」已于近期完成由至临资本领投的Pre 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数千万元人民币。该公司的天使轮600万融资于2018年7月完成,投资方为追远创投。据公司创始人兼CEO高俊透露,此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团队建设,扩大To B体系规模,并进行To G客户场景的数据模型验证。
「蚂蚁智联」成立于2017年,主要为客户提供安防运营服务。随着安防产品制造的日趋成熟,安防运营也成为了一些企业探索的方向。根据研究机构测算,安防运营服务将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2020年安防运营服务产值或将超过千亿。
在具体业务运作中,「蚂蚁智联」将整合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上游提供商的安防硬件产品,为客户进行免费硬件安装。安装结束后会根据客户的防火、防盗、防水等不同需求定制监控、巡逻、保险赔偿等一系列服务,并按年收取一定服务费。目前,该公司主要服务于零售、烟酒、珠宝、餐饮等行业,已服务3000余家B端客户,代表案例有物美集团、麦田房产集团、蓝色港湾、周大福等连锁品牌以及一些餐饮、烟酒公司等。
传统安防措施以事后打击为主。倘若遇到险情,传统安防多在事发后赶往现场进行拍照验证,接下来再进入立案侦破、定损检测、保险理赔环节。这一过程效率低下且安防效果不足,对用户来说体验不佳。「蚂蚁智联」则能以较低成本满足客户的安防闭环服务需求。
具体来看,其安防运营模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是免费硬件安装,「蚂蚁智联」通过自营和外包给施工队的方式为客户免费安装烟雾物联网 传感器、红外线物联网 传感器、水侵传感器和一键报警装置等设备。
第二是后期运营服务,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防火、防盗、防水等需求制定服务范围,并按年收取千元级别的服务费。在具体运营环节中,「蚂蚁智联」会根据数据测算,对相关安防区域进行人力安保巡逻。假如有险情发生,则通过硬件中的传感器秒级传递危险信号,同时将警情信息传输到其7*24小时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保安及公安部门联动,在有效时间内通过云视频复核并和蚂蚁智联APP联动首席保卫官到达现场采取措施。同时,客户也可通过「蚂蚁智联」的APP及时获取安防报告书,知晓警情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处置状态。
并且,如若客户遭受财产损失,也可通过「蚂蚁智联」获得保险赔偿。目前,该公司和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可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投保服务,且保险费用已包含在服务费中。
总体而言,该公司的成本投入为硬件和后续运营,其中硬件成本为一次性投入,服务费根据用户需求收取,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在具体运营环节中,「蚂蚁智能」在巡逻和值守部分投入较多人力。对此,「蚂蚁智联」通过自营和联合安保公司的方式解决人防联动问题,而且,通过数据测算和控制中心的分配也可提升效率。
承担“信息调度”角色的应急指挥中心目前由「蚂蚁智联」团队进行7*24小时在线为客户进行服务。如若未来客户量增长,指挥中心的用地、用人成本也会上升,用地成本可以通过转移地点解决,用人则根据不同客户需求,通过测算提升人力效率。
同时,指挥中心也承担包括物美集团等零售商的夜间“无人配货”服务,通过与配货司机远程视频和电话的联动,满足零售商的“无人配送”需求。至于To G业务,则和市场变化相关。高俊介绍,由于企业级安防服务是政府级安防的下一个增长点,也是5G的落地应用场景之一,「蚂蚁智联」接下来也会进行To G客户场景的数据模型验证。
获客是目前运营商遇到的难题,这和市场教育程度相关,该公司目前采用拓展连锁客户和做透细分行业的手段提高效率。首先,连锁客户的安防意识较强,许多大品牌设有防损部,相较拓展零散客户,品牌连锁客户的教育成本较低,运营商可用相似的时间成本啃下更多门店。在细分领域上,高俊以烟酒店举例,北京有大致十几万家烟酒店,防火防盗意识较强,「蚂蚁智联」先服务其中的十分之一,做出口碑,再将经验复制到业内其他客户上。
此外,为了提升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化效率,「蚂蚁智联」研发了自己的PaaS平台,为其他地域运营商升级接警指挥等运营能力。高俊介绍,对下沉在二、三线城市的运营商而言,其业务大多由硬件安装+打报警电话的方式展开,「蚂蚁智联」会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帮助其消除接警等成本,并提供互联网保险服务、输出联动体系,提高运营能力,未来还将为后者提供硬件技术支持。目前该公司已在甘肃、河北等地接入4家运营商,每家运营商约覆盖客户800个。
对行业来说,整个安防产业链按照上中下游,可分为上游的视频、算法提供商、芯片制造商等,中游的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以及运营服务商,下游为B端、G端、C端客户。但「蚂蚁智联」目前并不担心是否会有产品提供商切入运营环节,因为技术提供者希望将技术搭载产品落地,而产品落地中的安装、巡逻、值守等环境需要将不同思维结合,只有专业的运营商公司才能做到这几方面的协同。并且也只有提供一整套的后续运营服务的运营商,才能将服务成本降低,匹配小B客户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