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胡先生的理想国”(Utopia_Hu);36氪经授权转发。
现在流行“人设”的说法,百度百科定义为“人物设定”,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人为设定”,即有意识的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个人品牌”这个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自己塑造的“人设”。
如何“设定”取决于自己,任何的“非己”都是只是观众。
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目的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形象”呢?大约始于磕磕绊绊之后,终于意识到“应该展现一些东西,并隐藏另一些东西”的时候。塑造“个人品牌”与虚伪有所不同,前者在于正向引导,后者则是对于“恶”的隐藏。
有意识地塑造一个高价值的个人品牌,最好的时间是在职场,最好的方式也是通过工作。从入职的第一天起,你的穿衣打扮,性格特征、说话方式、处事态度、工作能力、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等,都会默默成为身边同事和上司的“打分项”。
这个时候,个人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人却是有意识的。
初次“兜售”自己时,有人选择“高举高打,锋芒毕露”,有人选择“猥琐发育,别浪”,凡事无绝对,各有优劣。
踏入职场第3个月,我有幸被选为“新员工代表”在公司年会上做发言(大概、可能、或许因为比较帅吧),时间五分钟。于是,洋洋洒洒写了2,000余字的发言稿,揣在怀里,每天上下班途中都要背几遍,年会前,又对着镜子排练了好几次。
当天,临场发挥异常出色,成功吸到一波“粉”,为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何如此花心思?并没有很多人会把一个年会上的发言,真心当做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更不用提用心对待。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机会。
这大概算“高举高打”,利用心理学的“锚定原理”,先获得一个较高的“起始值”,而难度在于,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他人的估测值。
相应的,低调行事的好处在于起始值较低,更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分”,劣势则是,有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机会。
对于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曾做过企业管理的父亲告诉我,面对同样优秀的两个候选人,他更愿意提拔自己有印象的那个人。
默默无闻并非过错,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况《荀子·劝学》
在塑造有价值的“个人品牌”之前,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我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兴趣是什么?资源在哪里?
然而,绝大部分人,不会、不敢、也说不清这几个问题。
正因为如此,懂得塑造和运营“自己”的人,终究是少数。
这就是你的机会。
个人品牌的塑造在于持续的运营和积累,在于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在某一个领域持续地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如何选择领域和方向,就成了首要问题。不妨从下面两个方向入手:
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领域。因为具备比其他人更强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阅历,更有机会接触到行业资深人士。
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因为喜欢,才会热爱;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因为坚持,才能不断进步。
在定位自己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身边的“资源”,也就是“借力”。
父亲让孩子去做一件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孩子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
父亲问孩子:你尽力了吗?想尽所有办法了吗?
孩子很沮丧:我尽力了,确实没有其他办法了。
父亲轻抚孩子的头:你并没有,因为你还没有向我求助。
借谁的力?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上司、公司、知名人士、热门话题等等。
怎么借力?张亮在精品课中,提出两个方法:
借力于人,先帮助别人,再成就自己。
借力于事,保持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微博的热搜排行榜、百度风云榜等途径,洞察近期热点,通过适合品牌定位的切入点,进行内容的输出。
“借力”是一个有深度的话题,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翻翻《人生定位》这本书:
有些人投对了胎,有些人占尽天时,还有些人占据地利。如果上述三种天然优势你连一种都不具备,那么你必须通过找到一匹赛马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如果你试图完全靠个人力量赢得人生比赛,那么起步之始你就面临着巨大障碍。如果你决定寻找一匹坐骑而不是凡事都靠自己的话,你就会获得一种巨大优势。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种优势。
既然品牌的塑造具有长期性,那么持续的输出就成为强化外界对自己认知的一个必要手段。这并非易事,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入”,再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型进行信息的二次加工,最后进行内容的输出。主动快速的学习能力,因此成为运营“个人品牌”的一个基础要求。
在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分享也变得碎片化。比如,构思这篇文章,早上,我先花30分钟重新阅读一遍精品课的文字稿,再用30分钟做一个精品课的思维导图。下午,通过手机上的思维导图APP,确定文章大纲,对重要段落和词句,在手机上编辑。晚上,家人都休息后,再安静地进行写作。
(手机上编辑的文章思维导图)
很多人认为学习知识变得更容易,实际上,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浅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面试的时候,如果看到应聘者简历上,有“学习能力强”的自我评价,我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
简单说说自我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如果给你10天的时间去初步了解一个行业,你将怎么完成?
实际情况是,能给出60分回答的人,目前为0。
(作者2017年的一部分阅读记录)
除了学习能力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内容输出的渠道。
目前,以知识分享为导向的互联网垂直产品和社区很多,知乎、简书、三节课、馒头商学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悟空问答、得到、在行等等。但是,每个平台在产品调性、内容沉淀和用户质量上,各有不同,选择一个合适的渠道非常重要。张亮也建议,在有背景的新渠道出现时,最好在早期进入,抢占更多的个人标签,获得先发优势,当然,新的渠道也存在风险。
今年6月,今日头条上的“头条问答”板块正式更名为“悟空问答”,而且在高价挖“知乎”的大V内容创作者。尽管不惜重金抢人,在内容沉淀和答题质量上,悟空问答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商业世界变化越复杂,越需要企业愿景,愿景的重要之处,不是在于预判的结果,而是一直在做预判的动作。——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
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运营“个人品牌”的过程中,其定位并非一成不变。对此,张亮认为:“定位看起来是一个瞬间的动作,但其实是一个逐步推进、渐进明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过程中,甚至有可能会发生调整与变化,不要怕,这都是正常的。”
个人品牌是一个长期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结果。
那么,如何调整和优化呢?通过反馈数据。
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后台都有数据统计功能,在原创公众号里,作者可以通过用户留言,判断用户对文章的态度。在一些还未开通原创的公众号里,有心的作者,一般会在文章结尾,专门留出投票功能,收集用户的反馈。
这些途径,都是借助渠道的现有功能,去尽可能地收集受众群体的反馈数据,通过分析进行优化和调整,而后进一步强化正向反馈,降低和消除负面反馈。
整个“反馈-验证-优化”的过程,结合张亮提出的方法,主要分为下几步:
建立数据思维。在初级阶段,通过数据去辅助决策,到了高级阶段(人工智能),则由数据直接做决策;
设计反馈途径,并尽可能降低颗粒度;
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去验证解决方案,针对性做出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