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月13日首发于坎德拉微信公众号
3月4日,上饶广丰城区一位59岁的女环卫工像往常一样,趁着天色还没亮去打扫马路,5点左右,她被一辆三轮电瓶车撞倒在地,医护人员赶到时已不幸身亡。肇事逃逸者在事后表示:天色太暗,不知道撞了什么东西。
这起揪心的事件,再次引起公众争论“环卫工要不要在凌晨工作”的话题。而事实上,环卫工的困境远不止在这里,高温、极寒致死的案例不在少数,以哈尔滨2015年的数据为例,环卫工人死亡率将近1.35‰。
近年来,我国环卫行业老龄化、招聘难、风险高等问题日趋严峻,环卫工人中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 82%,2017年湖南某医院对1672名环卫工人进行了体检,大家发现这些年过半百群体,总异常检出率高达96.60%。
要求提升环卫工人待遇呼声不断,各地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提升环卫工人待遇的举措,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特批公租房、设立“爱心休息室”、提供“免费早餐”等。但“补偿式”的社会支持,仍无法有效触及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
环卫行业,需要一场结构性转型升级。
近期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2021年我国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其中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
各行业工会与人大代表们,也围绕环卫行业提出诸多建议,包含“出台优惠政策”、“保障环卫工安全”、“提升环卫工待遇”等,而以无人环卫车为代表的智能设备,成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模式”
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份相继颁布了新能源环卫车 采购和使用政策,规模化应用的趋势已经形成。辰韬资本发布的《环卫自动驾驶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服务无人化的潜在市场空间高达3291亿元,是所有低速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中天花板最高的。
目前来看,无人环卫车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期,一是技术革新带来的“降本增效”在实际应用中还未与传统工作模式拉开明显差距,尚需要更多时间;二是行业产品“单功能、单场景的”服务模式,无法真正解决环卫行业面临的诸多困境。
一般情况下,环卫工作包括打扫、清洗、垃圾运转、倾倒等多个环节,单功能的无人环卫车,只能从整体工作中的某个环节切入,也间接增加学习操作、流程变更、配套维护等成本。
此外,单功能的无人车,面临完成工作后就成为“闲置”物品的问题,又会给运营方增加空间成本、管理成本。
针对这些行业难题,坎德拉的商业逻辑始终围绕“一体化”进行,相较单一功能实现,更注重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产品形态上首创分体式设计,可一机多用,自主切换功能模块,具体在环卫场景中,坎德拉的阳光无人车可打通包括智能识别、自动清扫、自动开盖、打包倾倒,以及最后的装水、垃圾转运等各个环节,实现整个流程的全闭环。
阳光无人车部分工作流程(图源:坎德拉科技)
基于这一特性,坎德拉的智慧环卫方案,首先增加了环卫工的安全保障,阳光无人车可做到24小时工作,让环卫工深夜、凌晨的工作不再成为必须,减少风险。其全流程自主工作的特性,也有效缓解环卫工在严寒酷暑环境下工作的压力。
坎德拉构建的环卫工作场景中,环卫工是智能移动终端的管理者、环境卫生的巡查者,我们希望助力人本价值的回归,让这一职业得到更多的尊严和保障。
对运营方来说,坎德拉提供的“多功能+全流程”模式,可有效降低适应成本、空间成本及管理成本,从而更好的实现降本增效。此外,因其分体式的特点,坎德拉具备快速完成定制化需求的能力,功能拓展性极强,适用于更多场景。
坎德拉布局环卫行业以来,打造了一批标杆项目,如常德市政府、深圳卫生管理处、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深圳市民中心、深圳前海梦工场、深圳湾体育中心等。
2020下半年,坎德拉与玉禾田集团、启迪数字环卫集团等国内环卫领域大型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为我国城市环卫管理提供先行经验。与此同时,用于人行道等复杂场景的无人环卫车也在持续开发测试中。
在可预见的未来,环卫无人车将规模化进入环卫这个不断增量和下沉的市场。而坎德拉的确定性在于,对“切实解决实际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坚持。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必须关注未来,但是关注未来并不是预测未来,所谓未来其实已经在眼前发生了,引领的人必须去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