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晓庄同学,36氪经授权转载。
以下将以“PPT图片+文字内容”的形式为大家进行介绍:
我认为呢,产品这个岗位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需求,产品,数据和管理,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业务闭环。
对于需求,应该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用户是我们产品的直接受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是我们产品的根本方向;而另一方面的需求来源于市场,因为用户的需求是很直观的需求,对于用户的一些潜在需求,用户其实自己也并不清楚,很多时候,用户的需求都是被引导的。
所以看一下市场上面有什么最新的技术,有什么更好的产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拿来主义”的思想进行适用性创新,就可以调制我们自己的鸡尾酒了(这里提的一个概念是“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创造”或许已不复存在,对于这一论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凯文·凯利的《必然》)。总而言之,有一个根本立足点就是,做产品一定要了解用户!
对于产品岗位的第二部分工作,就是产品本身了,我觉得这主要是一个需求可视化的过程,产品岗位的交付物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界面可视化的原型图,另外一个是逻辑可视化的PRD文档,其中PRD文档又包含多种视图,流程图、用例图、泳道图等。原型和文档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于数据方面的工作呢,产品经理的一个侧重点,我觉得应该是首先想办法建立数据视图,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对于C端产品典型的数据视图为用户画像,而对于B端产品,我理解的数据视图应该是业务数据模型的建立。
产品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个管理主要是侧重于对节点的管理和对结果的把控,我们需要保证产品最终的走向与我们预期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是我对于“产品经理”工作的一个简单理解。
该如何总结自己的成绩呢?很简单,用数据说话。大家细看这张PPT,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顶层的微服务架构;各个模块的数据展示;以及做每个模块中自己的收获。简单啰嗦两句,我当时是如何讲解这张PPT的,嘿嘿。
入职三个月,首先知道了我们微服务架构的这个概念,然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一步步增加对这个概念的认知。列举了一下,大概做了这些方面的事,吧啦吧啦~(说啰嗦两句,就啰嗦两句)
我在答辩的时候,把案例讲述分为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纯粹的原型展示,原型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展示一下原型,让大家有一个“第一印象”;第二部分是工作流的演示,我从接收需求开始,到最终的环节交付,整体讲述了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案例讲述方面,同样可以用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产品经理的工作流吧。
我选择的案例,我们就称之为“动态标签”吧!
工作流程的第一环节,就是背景与目标。背景或者业务场景,是我们分析的基础:批量用户的权限发生改变时,学校目前只能是通过管理员为相关用户进行一个个地修改权限,或者是以文件导入的方式,批量修改权限,这样的做法对管理员的压力非常大,并且存在不及时或者遗漏的情况。于是我们对于这样的业务场景,就设立了这样的目标。
“动态标签”四个字,我们分两部分进行分析。PPT中应该已经把性质说的很清楚了,这里就不赘述啦。至于分析的方式方法,我觉得这个就需要就事论事了,没有固定的方法论~
接下来就是流程设计啦,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先确定流程包含几个方面,以及这几个方面的性质是什么,然后我们再确定各个方面之间如何流动是最合理的。流程也牵扯具体的业务,我把当时我如何讲述的内容说明一下,如果看起来不那么明白的,那么客官您一笑而过就行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这边设计了整体了流程。首先与动态标签有关联的有五个服务或者说是系统,分别为用户管理,开放平台,授权服务和两个第三方系统,他们是干嘛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再来看一下整体的流程,我们在用户管理中创建一个动态标签,然后把这个标签通过接口的方式,将相关数据同步至开放平台和授权服务。在开放平台中,我们通过这个标签API的接口,和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交互,获取到符合标签的用户数据;同样,我们在授权服务中,给标签匹配相应的角色,角色对应哪些权限,这个同样是来源于第三方系统。最后将三者通过接口的形式实现数据同步,这样我们就建立了用户和权限的联系。”
介绍完流程之后,我紧接着介绍了自己设计的原型图,讲解步骤如下:
一,根据流程进行演示;二,重点介绍如何实现动态变更权限;三,介绍界面的其他功能,例如查询条件,编辑设置等。
我用了比较流行的“SWOT”分析法。自我分析的内容,在面试过程中,命中率基本上100%!
我们直接进入主题,我当时是这样讲述这张PPT的:
“这一页是一张自我分析的PPT,入职了一家公司,不仅是公司要对员工进行评价,我觉得员工也很有必要对自己以及自己选择的道路进行反思。我借鉴了“SWOT”分析法。
首先反思了一下“strength”,我对自己这方面的评价是“实实在在“,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浮夸,不造作,我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我会不断地努力改进,但是我也会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提出质疑;
再说一下“weakness”,这个跟自己的经历有关吧,之前的工作方向,我为自己设定的为“系统分析师”的角色,也就是面向业务的产品经理,之前我对产品总监的认知就是,能够深耕业务,并带领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当然,也和当时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而来到我们公司,我发现,我们公司对产品的要求可能更偏向于“系统架构师”的定位,也就是面向技术的产品经理,我觉得这是我的不足之处,但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的“opportunity”,我乐于接受这份挑战,虽然我是软件出身,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但是时间不长,理解不深,正好,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弥补我这方面的缺陷。
最后分析了一下“threat”方面,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好像生在了一个“动荡的年代”,当然这个词是需要加引号的,动荡不至于,年代更谈不上,但是我们团队经历了直属领导的离职,我们也确实处在这种分割的团队协作体制中,沟通成本过大,日常交流不便,而且我们都是新人,对于公司的熟悉,对于业务方向的熟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更需要过来人引领方向,这点希望领导们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共同解决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也确实想变的更好,而不是过一天是一天!”
在面试过程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几个问题:“你的优缺点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你怎样理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
怎么样,看到以上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有没有启发呢?
“二八原则”大家应该都听过,我觉得产品经理应该也有自己的“二八原则”,80%的时间思考,20%的时间实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核心,我觉得在于分析和设计,大到一套方案,小到一个流程,这些事情只有先想清楚了,才能够开始做,不然一次次的变更,一次次的返工,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更打磨了自己的积极性。这是自己的第一条感悟,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应该勤于思考,而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
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明确其目的和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去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去开展工作。说起这个话题,我想起去年年终比较火的一首歌,就是新东方年会的那首,有句歌词印象特别深刻:“不想努力干活,只想应付考核”。所以,在这个地方,两个方面吧,一方面是我们自身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多去了解多去问我们做事情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做的事情能够创造什么价值,另一方面,也希望领导们多给我们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还是很愿意去了解的。
好啦,小伙伴们,我的整个转正述职报告,基本上就是以上内容了。因为面向的对象,不仅有软件部的各位同事,还有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们,所以每个方面都没有太深入,不过我觉得“格局”还是有的,并且领导们也都喜欢听这方面的内容,哈哈~
也欢迎大家一块探讨学习,借用别处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吧:“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是看与谁同行!”
我希望能与大家风雨同舟,如果我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的话,也希望您能够打赏一下,不胜感激,嘿嘿~
本文由 @晓庄同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