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营公寓转型租房平台后,蘑菇租房的融资节奏也在加快。
36氪近日获悉,房屋租赁平台蘑菇租房完成C轮融资,融资款已经到账。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公司团队的完善和技术的研发。
蘑菇租房2014年从品牌长租公寓起家,2015年后转型为以SaaS工具服务职业房东的租房平台“蘑菇租房”。公司于2014年获得平安创投和IDG的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并在之后获得海通开元基金领投的B轮2500万美金融资。2015年11月,蘑菇租房完成韩国KTB Network领投的的3000万美元 B+轮融资。
今年3月,蘑菇租房宣布与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蚂蚁金服的渠道、支付、征信、技术和消费金融等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展开合作。
从蘑菇公寓转型蘑菇租房,公司完成了从重到轻、从B2C产品到B2B2C平台的商业模式转变。转型后的蘑菇租房,将业务重点放在了通过SaaS工具满足“职业房东” 的需求上,再通过服务数十万的职业房东切入租房大市场。
根据链家的《租赁崛起》报告,中国每年的房屋交易额大概在15万亿,其中租赁市场规模大约1.1万亿,只占比7%。国内品牌公寓的渗透率依然很低,以目前北京120万套租赁住宅为例,包括自如这类品牌公寓的占有率仅为10%。而根据毕马威的相关数据,到2020年中国房屋交易额将达到2万亿人民币。其中全国近50万个B端职业房东的租房工具使用率不高,金融杠杆率依然很低,线上支付的比例不到10%。
“提供流量做工具,最后切交易”,这是蘑菇租房创始人马晓军对蘑菇租房商业模式的核心表述。公司通过和58、支付宝等渠道合作整合流量,以及平台自身聚集的流量,为职业房东做系统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工具。最后通过提供交易环节的金融、支付等服务寻求变现,其中的关键点在于租房管理工具。
做租房管理工具的并不少,36氪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系统探讨过租房管理工具的现状:一些管理系统产品从最初的工具,做成了一套臃肿大而全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部分管理系统从小而美的 APP 切入,但最终无法延展成企业级的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考验的是对职业房东需求痛点的把握,和具体业务场景的理解。
按照马晓军对这一市场需求的判断,职业房东的核心诉求是“更快地租房”,这是职业房东“最痛的痛点”。而C端用户的需求在于更真实的房源和高效地租房。更真实的房源依赖于“离房子最近的人”,即职业房东。而高效租房背后,则依赖于职业房东提供的标准化服务,这些都需要第三方工具的支持。
蘑菇租房
C端方面,通过生活、金融和支付等工具服务,服务好C端用户的同时提高B端客流量。比如通过职业房东为用户提供租金月付、移动支付、家政管理等服务,以提高C端租房用户体验。而更重要的B端,除了流量,另外的系统管理和金融服务需求。
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租房服务效率。由于大多中小职业房东相对学历水平较低,对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因此,租房工具的需要满足“轻快好用”的特点。而职业房东的房屋管理需求,主要分为房屋管理、租约管理和账务管理。蘑菇租房的工具产品“蘑菇伙伴”,功能主要涵盖以上几点,并提供诸如移动“工作台”和“智能提醒”等功能,为职业房东提供每日经营数据一览,收款、欠租、退房等服务的移动化服务工具以提高租房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方面,蘑菇租房为职业房东提供“小额贷款”等服务,通过类似优质房产“资产包”做资产证券化服务。而租约方面,可基于C端用户的风控,做月付金额的消费分期。
蘑菇租房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SaaS工具的服务效率和流量、客户的资源整合能力。
蘑菇租房团团队来自于上海某大型地产中介公司。因此,在房屋租赁细节方面,公司可以整合不同地区更多的“非标需求”。比如基于上海区域的扫楼策略,和不同用户的租房需求等等。公司同时可以通过自身资源,掌握更多的线下职业房东资源,以鼓励其入驻。
目前,蘑菇租房上已聚集了近万个公寓品牌与职业房东,房源达到近100万套,覆盖区域从上海延伸到了北京和深圳。公司的BD团队也有近200人,这部分团队一方面负责职业房东B端客户的拓展,另一方面负责B端用户的系统使用培训。
按照公司规划,蘑菇租房在2017年计划将线下团队扩大至杭州、南京、广州、武汉等11个二线城市。预计今年年底,平台在线房源达到200~300万。每月超过10亿元的租金在蘑菇租房的平台上进行在线交易。目前蘑菇租房除BD团队外,团队规模在150人左右。
类似的租房工具,36氪还介绍过水滴管家、公寓管家、寓小二,最早的九猪和乐租365也在这一市场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