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程苑芬,编辑:常亮,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核心观点
1、立讯绑定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良率,良率壁垒实则不高;
2、与富士康相似,立讯愈发绑定苹果,利润空间愈发逼仄;
3、抛弃富士康式管理理念和战略布局,立讯正在摆脱低毛利命运。
作为富士康曾经的“厂妹”,立讯董事长王来春完全承袭了郭台铭的管理风格。
据称,立讯车间内贴满了郭的标语。“我经常把郭总裁的名言讲解给员工听,让员工感受富士康文化。”王来春曾毫不介意地向媒体袒露对富士康文化的欣赏和沿袭。
战略布局上,立讯也在“复制”富士康。从成立初期承接富士康的外协订单,到2010年上市后模仿富士康式持续并购,立讯不断拿下各类苹果产品线。那些年,在苹果供应链上,富士康吃肉,立讯跟着喝汤,大家和气生财。
然而,2016年Airpods横空出世。一场风靡全球的无线耳机潮,将立讯送上苹果耳机主供宝座。此后,“立讯能否取代富士康?”、“立讯:下一个富士康”等标题便不时见诸报端,两者关系逐渐微妙。
和苹果合作的十多年里,苹果毛利率稳守30%红线,股价一涨再涨。而富士康毛利率逐步下滑所剩不足6%,资本市场更是长期看淡。外界看到了富士康代工帝国的风光,但这家企业的每一个问题,也都暴露在公众的视线当中。
摆在立讯精密眼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确定要成为下一个富士康吗?
“零部件—模组—整机”,西南证券曾如此概括立讯的产品扩张逻辑。
从PC线缆、连接器到天线、声学元件、马达再到Airpods整机,它似乎啥都能做,问题在于——立讯做的都是苹果需要的,万一苹果不需要了呢?
从2014年立讯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链算起,到2019年,立讯营收从73亿元增长至6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54%。其中,来自苹果的业务营收则从9亿元增长至34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09%,营收占比从12%增长至55%。
5年超八倍的增长,完美印证了王来春当年那句“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只不过,凤凰选中的俊鸟不止一只。2014-2019年,苹果核心供应商频繁洗牌,精密结构件、连接器等品类供应商变动尤为剧烈。究其原因在于,低端零部件厂商实在太容易被取代。
2017年,库克来访立讯,高兴地发微博大加赞叹。根据其表述,库克看中了立讯的精良工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良率。公开资料显示,Airpods本来由台湾英业达组装生产,但是良率一直不佳,王来春团队仅用5个月时间就将良率做到了近100%。
图源/新浪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良率“壁垒”并不算高。
来自智能手机ODM公司华勤通讯的生产经理唐先生表示,生产实践中良率主要从生产流程设计、生产流程识别和员工执行力三点进行改善。前两点与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生产线工程设计规划等自动化生产能力挂钩,员工执行力则主要借由薪酬激励、制度规范等管理手段提高。并且“代工厂员工执行力其实已濒临极限,管理者更倾向于从自动化生产方面改善良率”。
曾在富士康工作多年的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也表示,用“半自动化生产”形容3C制造业更为合适,尤其对于组装环节来说,人力不可或缺,机器主要用以辅助员工决策,减少失误。
而立讯的良率壁垒更多来自于“员工执行力”。根据东方财富证券数据,2012-2018年立讯人均产值和人均创利均低于同行,可见其仍处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状态。2019年,立讯生产设备周转率达到11.1,得润电子则达到了12,后者是国产连接器厂商中,有望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强有力选手,两相对比,立讯自动化生产水平并不占优。
据悉,立讯当前员工数将近14万人,生产员工数高达11万人,管理这样一支庞大生产军队的核心团队人数却不到300人,立讯2019年报披露其核心管理人员薪酬综合仅977万元。对比同样身为苹果Airpods供应商的歌尔股份来看,后者生产员工仅3.8万人,核心管理人员薪酬总和却达到1559万,两者“管人”水平高下立见。
除了要保证良率,代工厂抢单还有另一大杀手锏——价格。“单笔订单规模越大,自动化生产设备投入作为固定成本就能越摊越薄,报价自然就低。”唐先生讲到同行竞争时如此感叹。
在iPhone连接线、天线、声学元件、马达供应份额方面,立讯分别占到50%、60%、20%、10%-15%,按照苹果不断寻找供应商防止一家独大的策略,立讯的份额变动不会太大,规模化低价策略发挥空间有限。而随着以得润电子为代表的制造商崛起,立讯良率若被反超,深度绑定苹果的道路将越走越逼仄。
这份“逼仄”不仅来自被取代的风险,更来自于不断被压缩的利润,富士康便是前车之鉴。
2007年第一代苹果发布,也是那年乔布斯找到富士康作为代工厂,2008年1月至今,苹果股价增长近68倍,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股价下跌了55%,前者毛利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后者毛利率则由最高接近10%下降到2019年的历史最低值5.91%。
根据彼得·马什的《新工业革命》,以每部500美元的价格上市销售的iPhone,单机毛利可达321美元,其中富士康组装环节的费用只有6.5美元,占总价值比重仅3.6%。
富士康和苹果的合作中,苹果掌握着领先技术和规则制定权,两者利润分配极其不对等,用经典的“微笑曲线”可以一言以蔽之。如何撑开微笑曲线底部的利润空间?
“当产品定价下降30%,你首先一定要让订单数量增加30%,接下来再多下超过30%的订单,才增加三成营收,但问题是你一定不可以增加30%的人力!”在《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中如此描述。
在这种逻辑下,保障利润的最终途径在于压榨员工,因为增加30%的人力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员工的人均工作效率和强度;二是降低员工工资,以将节省出的成本用于招聘更多员工。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富士康面临着订单减少、价格下降等多重打击,直接导致富智康(富士康赴美上市子公司,协助承接部分iPhone代工订单)净利润大幅下滑83%。
隔年,郭台铭为扭转业务颓势,不断争取订单的同时扩招员工。2009年底富智康员工人数同比增长9.7%,员工成本总额却同比减少28%,使得人均成本减少达34%之多,但净利润继续下滑68%,至3900万美元。
紧接着,2010年富士康发生了员工十四连跳的悲惨事件。当年富智康巨亏2.18亿元,无节制压榨员工终究反噬自身,“代工帝国”一度名利双失。
苹果打败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的背后,承接70%手机代工订单的富士康功不可没,然而站在今天回看富士康的命运种种,说一句“越努力,越贫穷”恐不为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4-2020上半年,立讯毛利率从23%下降至18%,每台AirPods成本达68美元,负责组装环节的立讯只占3美元。
根据职友网统计的立讯近一年在各网站公开发布的薪酬,70%的员工月工资在10000元以下,月工资在6000-8000元的员工人数占比最大,达27.4%。
而事实上,看准网上立讯员工爆料的真实薪资情况却是,员工平均工资仅4620元,低出同行约32%。其中作业员、操作工、普工等工种薪酬最低,均不足3000元,低出同行50%-60%。
亿欧采访到多名立讯在职员工,发现除了工作强度大、加班严重等固有问题外,员工普遍反映今年疫情影响下工资缩水。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代工厂招聘临时工数量远大于正式员工数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临时工“五险一金”不费钱。
工资低、强度大,触动的是立讯等代工厂作为“伪科技股”的敏感神经。若科技成色足够,何必十年只围绕苹果一家而非自主创新产品形态?何必一味依靠人力换取利润而非自动化智能生产?
借假修真,立讯正在“去富士康”化。
在管理理念和战略布局上,王来春逐渐抛弃了郭台铭的做法。郭台铭曾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王来春却追求着一流人才。近三年立讯年报列示的核心竞争力中,人才始终摆在首位,“以客户为中心”则排在末尾。
2017-2019年,立讯技术人员从5005人增加至1.28万人,净增7000余人。而为了留住优秀人才,立讯已前后开展两次针对核心技术骨干的股权激励计划。
人才如何用?根据王来春今年3月25日在管理层电话会议中所说,立讯五年前开始关注SIP封装技术,团队人数由当年的2-3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人,考虑到立讯SIP业务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小规模量产,因此可以推断立讯在SIP研发中投入了相当一部分人才。
所谓“SIP封装”即系统级封装,是将多种功能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集成在一个封装内,适应了电子产品微型化趋势,同时是立讯延续“微型”、“精密”制造特长的战略择优。更重要的是,立讯开发的是一套工艺技术,而不是苹果的某个配件业务,此为一项重大战略转变。
五年间,立讯的研发投入也从4亿元增长到了4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已达到7%,而富士康的这一比例仅为2%。
立讯2019年报显示,在未来新产品新领域的投入以及针对底层技术研究的相关投入,约占整体研发费用30%。根据立讯营收结构,“新产品、新领域”集中表现为通讯和汽车领域,营收规模分别达到了23.6亿元和22.3亿元。根据东方财富证券预测,这两大领域业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有望超过40%。
针对代工厂转向新领域这一问题,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表示,“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事实上3C制造板块的代工厂很早就进入了其他领域,往往进入门槛并不在于技术,而是与下游终端厂商、整车厂的验证测试环节。例如,汽车厂新客户导入期尤其漫长,而一旦被列为供应商,就会建立较稳固的合作关系。
目前,立讯已全方位覆盖通信领域互联产品,进入了诺基亚5G产品供应链,主要客户还包括华为、思科、浪潮等。汽车产品线则主要包括线束、连接器和电器三类,已进入日产、长城、众泰、宝马、奔驰等整车厂,新能源汽车产品制造基地也已相继建成。
而谈到来自新领域的竞争时,郑瑞庭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主要带动了摄像头等零件的增量需求,其他不相关零件领域依旧会保持存量竞争态势,并且汽车供应链保护也是较难跨越的关卡;反观方兴未艾的5G通讯领域,增量空间巨大,新进入者更容易拿下订单。
据此可推测,尽管立讯通讯和汽车领域营收目前体量相当,但前者增长动力更为强劲。此外,拆解立讯毛利率来看,通讯业务毛利最高,约22%,汽车业务毛利率最低,仅16%,通讯业务更有望抬高立讯盈利空间。
当然,立讯在通讯领域还未成气候,营收占比尚不足5%,但相较富士康当年处境已是优渥。5G通讯兴起给了立讯“出圈”的机会,跳出消费电子领域,跳出代工厂定位。最重要的是,挣脱“微笑曲线”底部逼仄空间。
因篇幅限制未能将所有内容附上,但感谢多位专业人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及丰富案例,特别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华勤通讯生产经理唐先生、3C制造从业者孙女士、多位立讯工厂员工。
《逆风前行 使命必达》,鄢凡,招商证券
《无边界扩张的消费电子龙头》,西南证券
《行业比较系列十一:苹果华为特斯拉,谁是市场“宠儿”?》,中泰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