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编辑:时青靖,36氪经授权发布。
自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 1997年造词以来就在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所谓“人才大战(war for talent)”在后新冠疫情时代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含义。随着工作场所转向虚拟和混合布局,以远程协作的方式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发现和留住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实体经营以外的扩张实质上废除了以往许多识别和培养人才的做法,“走动式管理”再也行不通了。
与此同时,大量的新数据突然之间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回答有关其员工队伍及其需求的关键问题。数字协作平台和数据采集新方法的兴起,连同发现和管理人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重新定义企业建设未来员工队伍的方式。
作为一家拥有大数据专业知识的信息管理公司,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正在实施新的方法,为更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发现人才。作为一名不断寻找人才的CEO,我亲眼目睹了数据如何能够将企业的招聘工作从典型的“基于直觉的方法”提升为使用有意义但易受忽略的指标而做出的基于证据的决策。本着照亮未来道路的精神,我已将我们的一些关键见解汇编成了这种新的范式。
虽然“打造”而不“购买”并非人才获取方面的一个新概念,但固有的困难在于对各个级别的现有员工队伍进行彻底搜寻,以发现最适合新职位的人才。平均而言,内聘的员工在业绩评估中获得的评价要比外聘员工高,花费的成本则更低。不过,60%的招聘经理提出,内部招聘可以通过更好识别现有员工的技能而得到改进。值得庆幸的是,两种数字化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里交融在一起,使得识别内部人才的任务变得容易得多。
首先,由于微软团队(Microsoft Teams)和Slack等协作平台的大量采用,远程工作增加了员工产生的数字通信和工作产品的绝对数量。第二,由于企业通常因诉讼、合规、保存记录和隐私的原因必须管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因此一些企业已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利用这些数据来收集见解,或者说“人员分析”。员工数据代表着企业王国中人力方面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些数据,几乎每一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分析。
人员分析的实用性最近才浮出水面,但企业早已开始分析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以促进更好的内部招聘和晋升决策。比如,表现优秀的员工通常会留下跨越部门界限的电子通信足迹,使之成为非正式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这可以通过人员分析来识别。同样,主题专家通常可以通过词汇分析以及通过查看谁被其他员工问的问题最多等标准而被找到。利用这些见解的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寻找内部人才并将其与晋升机会相挂钩的难度。
企业中既存在大量新的空缺职位,也充满了在虚拟环境中可能已失去意义的旧职位。想想技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现场销售代表,或者负责管理正被云技术所取代的本地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部门。通过查看通信量、方向和情绪的变化,企业就可以确定哪些员工的职位受到的影响最大。为能力得到证明的员工重新安排职位、将其提升到更具影响力的职位,这样的计划可以提高企业的敏捷度,应该成为寻找——并重新定义——人才时必需的第一步。
除了表现评估之外,现在还可以通过人员分析解决根本性问题。交流的流程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某一企业如何真正运作的信息,但是它通常被僵化、过时的组织结构图所掩盖。然而,通过审视整个拼图,企业可以开始了解他们拥有的组件,他们需要的组件,以及它们是如何拼组在一起的。哪些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个人、部门和整个公司的业绩有助益?公司如何才能识别和培育“有影响力的人物”并确保他们不会被忽视,更不会在不经意间失去?这类人力资源分析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技术还可以通过存留企业知识和记忆来重新定义人才获取的范围。比如,分析“谁知道什么”的能力可以缓解机构知识因核心员工(包括即将退休的婴儿潮一代)的离职而不断流失。举个例子,运行于某家银行的一个过时软件应用程序开始出现故障,而快速的数据扫描找到了最近退休的专家。这事其实十分简单,就是给他提供一份合同来解决问题。
可能的用例只会受到想象力的限制。比如,当管理层能够跟踪和分析新销售人员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仅在一两个月内就预测出成功或失败的概率时,人力资源部的销售招聘政策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简单地说,当一家公司能够快速而自信地估算业绩时,招聘失误的风险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一点警示:员工的隐私始终应该是首要的考虑。虽然技术既能带来机遇,又能带来挑战,但值得指出的是,数据技术的强大控制能力可以用来调整隐私程度,使其进入人的舒适区。
技术正在改进人才的获取和管理。我们应该意识到后果,接受影响或为其做好准备。有利的一面是,人类动力学有了新的透明度,令下一级的管理得以实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我们新的虚拟环境中,技术现在编织着无形的网,将人际关系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他好处包括,相比如今使用的许多主观方法,分析法有希望朝着员工队伍公平化与多样化的方向达成中立平衡。从更谨慎的一面而言,重要的是要记住,如果没有尽职监督,这种技术的力量很容易被滥用。
针对人力资源部人才管理中仍身陷暗处的许多领域,各种解决方案正在积极设计之中。技术可以充当蜡烛,但你确实需要划燃火柴来照亮你的选择——并点燃可以培育你人才库的光芒。
孔良(Kon Leong,音译) | 文
孔良是ZL科技公司(ZL Technologies, Inc)的共同创始人和CEO,该公司是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的软件与云供应商。此前,他曾是好几家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共同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