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的长沙新港
文/阿甘
“江摇千家橹,港泊万户船。”今日长沙新港车来船往,一派繁华盛景。
距此码头3公里外的长沙北站,中欧班列(长沙)也开启了每天一趟的常态模式,助力全球抗疫和复产建设。
今年3月的第一天,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 2021年湖南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长沙市开福分会场设在这里,长沙大飞机产业与研发基地等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03.6亿元。
水路港、铁路港、公路港在开福齐聚。“水铁公”多式联运所打造的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使开福成了长沙物流全球、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长沙的扩张,把最感人的故事留在了这里。
一条湘江,贯穿了整个湖南。
探寻一座城的兴衰浮沉,莫过于从水系来找其奥秘。尤其是对于长沙这样依水而兴的城市。
湖南在历史上的命运,本来就与湘江紧密相连。这条黄金水道,使湖南先天便有着与外面广阔世界连接的可能。
湘江北上,与浏阳河、捞刀河冲积出了肥沃的小平原,这就是长沙盆地,也是长沙建城并繁盛的地理条件。丰厚的粮产和通达的水运让长沙逐渐成市,湘江的自然走向也成就了长株潭三城鼎立的格局。
而浏阳河、捞刀河汇入湘江之处,正是如今开福区的心脏地带。拥有最多支流汇入地的城北,自然也聚集了长沙的主要港口。
极具发展空间的开福
在水运为王的古代,可以说洞庭湖是湖南经济的总开关,长沙港,是长沙经济的总阀门。
一江,三河,十湖,75公里的河岸线——在长沙,唯有开福,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系。
水运兴,财富旺。湘江北去,城北历来是水运发达之域。
而在公路铁路迅猛发展的年代,河湖纵横反倒成了短板。于是,长沙近20年东南西三面都急剧扩张,唯独向北——一直不温不火,以致于老长沙曾有“南帝北丐”的戏称。
相对慢的开发节奏,使得开福区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反而占据了有利的后发优势:相较于其他区,开福区有着充裕的土地储备——60多平方公里的可供开发面积在内五区中相对靠前。2020年末实有人口86.6万、户籍人口52.6万。十四五力争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这决定了开福区产业承载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
今年初审议通过的长沙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聚焦建设1000万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标,进一步做大长沙城市空间容量和人口规模。
在这“两个1000”的目标上,开福是重要的增长极。
随着长沙市近10年的飞速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如今东、南、西三面再要拿地都到了三环外,而北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最关键的是,这些待开发地块,离市中心都近在咫尺。如总建设面积达452.34公顷的苏托垸,甚至都在二环内。这个与梅溪湖、松雅湖、洋湖并称长沙四大生态湿地系统的黄金地块,给了开福巨大的想象空间——纵观长沙市,拥有湿地资源的地方,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这个湿地公园还只是开福的片区之一。在开福区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一核三带十片区”经济发展格局。一核,即在捞刀河以北的北部区域,着眼金霞新城建设,加快先进特色制造业体系、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第三城建设,打造长沙向北的核心增长极。三带,即沿捞刀河、浏阳河两岸,打造“两河一谷”创新驱动辐射带;沿芙蓉中路、 黄兴北路,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经济带;沿青竹湖路、 中青路,打造现代物流、新型消费类电子产业带。十片区,即推进黄兴北路、马栏山、福元路、苏托垸、白霞、秀峰(1094 地块)、高岭、金霞产业集聚区、关公湖、金霞物流十大片区建设,打造“人城产”融合示范区。
良好的产业承载空间,自然能吸引人才的涌入。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终极的资源。
2017年起,全国各大城市开始了抢人大战,2020年,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也卷入其中,相继放宽落户条件。
长沙是这场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底长沙常住人口已经增加到了880万,一年净增加了近41万。而在2019年以前,长沙连续4年每年人口净流入23万-27万,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人才大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之争、抢人政策之争,更是一场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之战。
先天的地利,让开福一直具备通江达海、汇聚人才的条件,只待天时。
现代物流业,在公路铁路的迅猛发展下,水路相对有点失色。
据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期,湖南水运运量曾占交通运输总量的七成以上。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的快速增长,再加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兴修水利,内河航道在一座座大坝面前节节败退,过船设施不健全,导致水运价值被大大降低了。
而如今,水运的价值正在回归。
首先是湖南的优势产业集群,需要水运的支撑。
运能大,成本低,这是水运的优势,尤其在运输特大型设备和构件方面。而湖南的王牌产业又是工程机械。长沙新港负责人介绍,“水运成本相当于铁路运输的一半,相当于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且质损率不到5%,远低于其他运输方式。”
比如长沙港与中国铁建合作,对其盾构机械进行水路运输,最重的一件盾构机重达240吨。无论从成本还是运力考虑,水运都是最优选择。
此外,湖南外贸出口的主要商品,如烟花、汽车产业类、农产品、化工、电子、轻工类产品等,也多从这里通江达海、物流全球。
长沙新港码头
与优势产业需求相呼应的是,近些年来湖南对水运的投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运能。
2013年峻工的长沙湘江枢纽,使湘江成为二级航道,2000吨级船只可上溯至衡阳。这使得水路运输占全省货运量的比重不断上升,释放出了更大的潜能,成为长株潭工业企业去产能、降成本的首选运输方式。
2021年3月2日召开的全省水运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十四五”时期,湖南将着力推进干线高等级航道建设,基本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江、沅水为主通道的“一江一湖四水”航道网,骨干航道达到2200公里以上,1000吨级以上航道达到1480公里;推动“铁公水”多式联运高水平发展,加大岳阳、长沙外贸航线开通力度,打造“湘-非”集装箱国际物流通道。
一个更加有利的天时,来自于长江经济带建设——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的提出。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而整个长株潭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金水道的价值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周转量为199394.33亿吨,其中52%以上是通过水路运输,水运中内河和远洋各占一半。而湖南内河航道达到1.15万公里,拥有全国第三大省级内河航运网络。
数据最能反映长沙港的变化。
2020年长沙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15万吨,同比增长16%,迈入“千万吨级”港口行列,成为第一个千万吨级的中部内河港区。湖南省60%以上的出口集装箱由长沙新港发运。
开福崛起的不仅是水运,铁路公路同样齐头并进。在推动“水铁公”多式联运高水平发展方面,开福区步伐越来越快。
2012年初,搬迁至霞凝的长沙火车新北站正式运营,距长沙新港不足3公里。2020年从这里发出的中欧班列达到530列,中部地区仅次于郑州。
长沙开往汉堡的中欧班列
计划于2021年竣工的长沙新港(三期)工程,将连接长沙北站和长沙港霞凝港区,实现铁路、水路运输的货物在长沙新港无缝中转,打通长沙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港口快速、大运量运输问题。
这里是中部地区唯一的铁水公多式联运的集中连片发展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2019年,长沙因此而入选了首批国家物流枢纽。
一个日趋完善的物流网络生态在开福区逐步形成。现代物流目前已形成了医药物流、粮食物流、能源物流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全国医药流通十强企业中已有4家(国药湖南、九州通、瑞康医药、海王医药)在开福区内设立区域总部。
而在湖南全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进程中,开福扮演了比往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长沙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领头雁,而开福又是长沙北进的桥头堡。
地利+天时,让开福区的地域价值回到了应有的位置。
凭借先天的地利与天时的回归,开福已然走向了“北富”。
至少从GDP看,开福过千亿的规模,在城内五区中毫不逊色。在2020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开福区位列全国百强区(地级城市)第28位。
二十多年前,之所以有“北丐”的戏称,主要在于那时开福缺乏扎堆的商业综合体,似乎少了些繁华的直观感。这有如一个客流量大、但没留住游客的景区,赚的是门票的收入,却没能很好地形成行业生态。
由“北富”走向“北强”,需要推动产城融合,以“门票收入”为核心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
据了解,2020年开福区委开始实施“433”产业战略攻坚(4大支柱产业,30个重大项目,3个以上500亿到1000亿产业集群)。4大支柱产业,即现代物流、视频文创、金融商贸、智能制造。
长沙北站
拿现代物流来说,如果只是把港口当成一个单纯的物流转运枢纽,那仍是一个传统的港口。现代工业产业链、新的物流体系,对港口的经营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长沙市人大副主任、开福区委书记曹再兴提出的产业链思维,正是契合了这一时代要求。
正如“互联网+”如何让互联网这个平台与其他行业产生化学变化一样,“港口+”的运营模式,也让长沙港实现了在新时代的转型。
曹再兴经常强调,要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来抓产业,实施433战略要注意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
区委副书记、区长谢伟峰在谈到开福433战略时也表示,要注意辖区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发展,辖区各个产业链和省市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
在具体实施“433”产业攻坚工作中,开福区在现代物流、视频文创、智能制造、金融、商贸、建安和房地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成立7条产业链,实行链长负责制。
这个产业链思维,将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上下游产业产生了化学变化,使港口的功能和作用向物流链两端延伸。
长沙新港启动钢材销售业务以来,港口的传统堆场变成了“商场”,钢铁商户根本不需要亲自来港口,只需通过网络便可完成交易,而港口则利用物流与商贸合一的运作模式,实现供、销、港口融为一体。这种新型模式给港口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港口不再是单纯的货物堆场。
这种“港口+商贸”的模式,既巩固了主业,又开拓了副业,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处处求变的新需求。
再如中欧班列(长沙)采用的“订制”班列、“点对点”联通模式。与以往被动地运输货物不同,物流企业从设计源头开始就参与客户的方案设计,推进非标产品适箱化,省去中间换装环节,既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货物运输安全也有保障。目前,已有吉利汽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114家大型制造业企业订制了中欧班列运输方案。
新的物流模式,让中欧班列(长沙)行稳致远。2020年,中欧班列(长沙)共发运530列,比2014-2018年4年运营的班列总量还多出100多列,运输货物货值20.6亿美元,同比增长98.6%。
作为长沙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地,开福的价值日益凸现,产城融合的效应愈加明显。
2020年,长沙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金霞新城建设”,确立了长沙城市未来发展“北进”的基调。
2021年1月21日审议通过的长沙市十四五规划,在为这座省会城市当好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的蓝图中,在实现“长沙港片区增长极、‘空铁水’物流联动平台”的发展目标上,开福区扮演了长沙北进的“桥头堡”角色。
仔细研读长沙十四五规划,在推动长沙千万级人口规模、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宏大愿景中,开福以其可观的储备土地面积与产业承载空间,以及4大支柱产业集聚的产城融合效应,无疑在内五区中有着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能。
3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市委书记吴桂英在开福区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强调开福区要当好“三高四新”主力军,抓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和金霞经济开发区建设,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开福担当。
在新一轮长沙的大发展中,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开福,必将阔步向前,砥砺奋进,谱就北强的宏伟蓝图。
曾几何时,湖南人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得走出洞庭湖,才能通江达海。老一辈湖南人有“出湖”的说法,讲一个人玩不出湖,意思即是玩不出彩。
湘人出湖惊天下。而开福作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桥头堡、长沙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承载地,也定将助力长沙,出湖、通江、达海、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