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每天都在变。2015年底成为资本宠儿的 VR ,在寒冬之后似乎已经渐渐变的沉寂。没有人否认它仍然是未来。但此前 VR 泡沫中的那些印象:低水平的 VR 设备,不成型的 VR 内容,不明晰的商业模式,还有疯狂的资本运作,让很多人对 VR 持怀疑态度。
不过,正在这寒冬之中,也在诞生着新的机会。在热钱离开后, VR 没有像很多人想的一样停止发展,反而进入了一个低调发展的阶段。以 VR 内容中的 VR 影视为例,完善拍摄设备,探索新的叙事技巧,逐渐增加的长度与复杂度,完善包装与发行方式,乃至培育懂得 VR 技术的影视制作团队,类似这些改进,正在默默的进行,为下一次的 VR 浪潮积蓄力量。
Jaunt,是全球著名的硬件、软件、工具、应用开发及内容生产于一身的 VR 行业领先公司。正是在 “ VR 寒冬 ” 中 ,Jaunt 开始了它的一系列在华布局,上月,Jaunt 与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宣布共同成立 VR影视联合实验室。前天 ,JauntVR 中文版登陆小米商店,带来了包括《五十度黑》VR 版这样的 VR 大作 。 Jaunt 在这个寒冬中看到了哪些机会 ?VR 影视现在的变化有哪些?我们跟 Jaunt 中国 CEO 方淦聊了聊。
36kr:上个月,Jaunt 中国宣布和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建立VR实验室,可不可以先聊聊,为什么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方淦:我觉得很简单,就是人才。VR现在有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缺乏人才。从创意角度或从制作角度来看,和最好的电影学院合作来培养学生,是非常好的模式。然后刚刚好北影也在成立新媒体的学院,那时候刚刚好我和 Kevin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教授,前迪士尼公司三维制作总监 Kevin Geiger)两个一聊,觉得都想引进VR,同时北影也想做新媒体,然后就谈到一块了。很自然。
36kr:但是VR和传统电影差别极大,电影学院能够教出好的VR拍摄者吗?或者说,在现在VR基本的拍摄方式、镜头语言都没有清晰的情况下,谁来教?怎么教?
方淦: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事情不只是我们在这边琢磨,大家都在琢磨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会和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学院共同去开发教学。我个人觉得,未来的VR内容创作,既要懂电影,还要懂游戏,你要懂视频转播、要懂技术,这些技术不光包括影视方面,还可能包括很多其他技术。另外,可能还有舞台方面的知识。在课程上,我们会翻译一个国外的PDF,里面有很多VR创作者总结的经验。但这不是一个固定的课本。VR 要很灵活,不能很死板去的学,因为你学的很有可能是今天学了,明天就落后。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自主学习。并且学生的探索我们也希望可以及时总结到我们的平台上,做到内容的时常更新。
和学校合作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带动学生和有一定专业基础的VR创作者进行交流。之前我们已经举办了几次针对VR创作者的分享活动。这次在北电,我们的课程既有北电的学生,也有VR的创作者,他们互相交流很有意义。因为学生可以带出很多新的思维,而VR专家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经验,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在VR的拍摄培训这块,全部是属于新开发的课程。它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看,这个市场还是一片白纸,没有龙头老大,因此也是一个进入这个市场的良机。
36kr:那些传统影视出身的从业者,也有参加这次课程吗?他们怎么看待VR和影视制作的这些区别?
方淦:有,他们感觉是差别非常大。比如说,你看拍一场戏,你要有编剧,你现在怎么去写你的剧?在一个很自由的活动范围里面,这个剧怎么去写,这都需要摸索?更别提导演了,现在连导演在哪儿,都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演员也是如此,以前有一个摄影机跟着他跑,有灯光、布景。但现在我们演员也可能需要培训。如果你是一个影视表演的演员,你的表演是面对镜头的,镜头在什么地方就演什么地方。但是在VR面前,你的镜头是全身的,它更适合戏剧。也就是说戏剧班里出来的演员,可能更适合拍VR。因为他没有一个镜头的概念,他全身都在演出他的角色。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在前几个月,我一个朋友在拍VR,他找演员。在国外,电影演员怎么拍都拍不自然。我朋友说这样好了,你先放松一点,他就拿拍电影的摄影机摆在那边,跟他走一遍,他那个电影设备一摆在他面前,就很自然了。然后他就说OK,你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拿走,再拍就自然了。有些演员他很习惯看这个镜头,镜头后面有一个摄影师,摄影师旁边坐的是导演,或者导演助理,他很适应这个场面。但VR这个场面里这些全都没有。所以,在舞台上演戏剧的,他可能更自然,因为他演就是直接跟观众面对面。他没有导演,也没有一个设备摆在他面前去跟着他拍,他说话就是对着观众去讲。所以在这一方面的话,从某方面角度来看,如果你有一定的戏剧背景,并且演过电影,我觉得是非常适合做VR的。同样,在VR里面,摄影师的概念也完全改变了。
Jaunt 推出的 VR 专业级摄影设备 Jaunt one
36kr:以前大家对Jaunt最多的印象可能还是设备,比如说Jaunt One,然后跟Jaunt One相关的,可能会培训摄影师,然后摄影师跟着这个设备,然后一块去出租给VR团队。但是现在的话,要对导演、摄像师、编剧,甚至演员都会有一个整体的培训,为什么这么做?
方淦:我们只是提供一个摄像设备,那只是一个错觉。的确在美国的话,设备租赁服务只能提供设备加上一些摄影师。但是他们是为谁打工呢?为谁工作呢?还是为导演工作?他们在为这个创意服务。
我个人觉得,如果是拍VR,从某方面角度看,跟电影一样。拍电影之前,导演跟摄影师需要密切配合、合作,规划在镜头里摄像机应该摆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拍什么东西。拍VR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国,摄影师的角色相当重要。为什么?因为导演可能对VR设备不是很熟悉,所以他更需要摄影师来提供给他更多的意见,包括如何把创意实现。他们一定要很密切的合作才能完成。
VR拍摄实际上跟传统拍摄有非常大的区别,它包含了很多新的思路和问题。比如摄影机摆在哪里,怎么样去拍灯光?你不能随便把灯光设备摆在旁边,让它进入场景。在VR拍摄时,灯也许藏在桌子下面,藏到镜头看不到的地方,甚至不用灯。但又比如,黄昏的时候,光线不是特别亮,这个时候怎么办?拍电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把这个灯光做得特别温柔、特别好,但是VR怎么去调灯光?这些都是新的课题。
配音跟以前也不一样,现在镜头是360度全景的声音要录制下来,观众听的时候,他有一个空间的概念,拍电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在VR方面,对声音专业有很大的需求。最后是剪辑,VR怎么去剪?所以这一方面,每一段都是新的,都需要导演跟不同的团队去把它磨出来,开发出来。
我们虽然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以Jaunt One的名义去办这些培训活动,但是我们更希望这个当启发点,来启发更多的创意者、导演、编剧,还有各种艺术家,把生态培养起来。主要的目的就是说提高中国VR内容制作的水平。
36kr:您来Jaunt中国之后,应该接触很多中国的VR创意者,尤其是导演,对他们有什么感觉?他们有什么地方是比较好的?或者说比较高的水准?有什么地方可能又会有不如的地方?
方淦:我觉得导演的话,不管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很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能带给最好的创意出来给观众去欣赏,这个都是蛮一样的。但是在新的技术、新的媒介面前,怎么样去把这个故事创造出来。美国和中国肯定有不同的地方。很多美国观众,他们主要是在看本身,中国的话可能互动、游戏元素会多一些。
36kr:这个跟我想的完全相反。
方淦:相反吗?
36kr:我以为美国的观众会更喜欢互动,中国更喜欢看。
方淦:我觉得是反过来,为什么反过来呢?因为现在数据很多,所以大家对数据上不是特别有把握。但我感觉是这个情况。你要看美国线下体验店市场几乎是没有的,他们没有任何的体验。
36kr:美国没有线下体验店?
方淦:并不多,美国最大的线下体验店是在洛杉矶开的,不像中国。你看VR线下的体验馆或者体验中心很多,到处都是。所以说,美国人接触到VR的第一步,很有可能第一次接触就是看,就是戴那个很简单的Cardboard。
36kr:这种体验非常糟糕。
方淦:对,所以说多数美国人并不是互动,而是看,并且体验并不是特别好。并不是说你到了纽约,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找得到(VR体验室)。在北京,你很容易就找到一个VR体验室、体验馆。所以说中国这边的体验者,第一次接触可能就是一个互动的系统,他不是在看,而是在互动。第二,在于互动吸引了哪些人?主要还是打游戏的人比较多一点,所以说在互动这一方面的话,玩游戏会特别多。所以说跟中国的导演接触,他们很想不只是把故事讲出来,而且从互动角度来看,怎么跟观众走得更亲近一点。那美国的一些导演,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怎么用电影的方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个体验描述出来。这是至少我现在观察到的中美差异。以后可能还会改变,但是至少我个人观察是这样。
36kr:从讲故事的技术,还有就是说从讲故事的倾向,这块,中国导演跟国外导演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方淦:我觉得现在讲故事这一部分,中国跟美国都有。中国跟美国很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美国的资金比较多一点,内容看起来可能高档一些,就是特效加多一点。但是你说他真的是讲故事的并不是很多。有是有,但并不是很多。但品质肯定比中国高,为什么高?因为他们那边肯花钱。主要是两、三种角色在花钱,一种是平台,像谷歌、facebook,他们会花钱去定做,会请一些有名的导演琢磨VR,这些平台公司愿意投资内容,所以他们的品质高。为什么?因为有人买单,这是一个。
第二种,美国有很多VR,品质并不是很好,且属于大IP,为什么?因为它等于是电影的预告片。一部大片上映后,市场推广预算有差不多一亿多美金的全球推广费。如果说只需要花不到一百万,去做VR的宣传片,他们肯定愿意去做。所以在这一方面,从电影推广费用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拨一部分出来,以VR的方式去做这块。中国就没有这个情况,中国的电影推广费并不是那么高,相对较低。如果我是电影推广的话,80%以上的用户都是在网上渠道了解和购买。我可能在电影平台方面,把这一百多万花在渠道,因为那个跟你的买票直接有关。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在线买票只有15%的份额,中国却高达90%。所以你可以看到,国外大都愿意制作电影的VR预告片。中国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投入的都是大IP去投,因为它的预告费相对高,制作质量也就更高。
还有一个就是广告。美国现在开始认可VR的广告赞助,他们开始已经形成了这种思路。在汽车行业,或者一些比较高档次的奢侈品,他们都已经开始往VR这边投放,所以这方面的商业模式跑得比中国快。
从前面这几个方面的话,中国现在还是有点落后。但我们对中国VR前景是看好的。第一V和手机有关,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在中国,所以VR最大的市场应该在中国。另外一个,VR跟游戏有密切的关系,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也在中国。第三点,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也在这里,所以VR的未来肯定在中国,当VR这个市场一开始跑起来,这些广告都会跟上。这一点毫无疑问。
旧金山 VR 动画工作室 Penrose 制作的 VR 作品 《Arden’s Wake》
36kr:去年的寒冬在很大程度上对 VR 是一个挑战,虽然我们从好的方面看,它让一些热钱离开,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在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样去说服投资人来投资VR影视,您觉得VR影视这块值得投资的点是什么?
方淦:如果我需要和投资者沟通,我的目的不在于说服他们,而是跟投资者合作。我会找同样有激情的投资者一起合作。因为如果你的想法是今年拍的片子一定要赚钱,那我觉得可能有一点难,因为我觉得市场还不到那个地步。现在正是磨这个、摸索技术的阶段,正在培养人才。为什么还要做这一块?因为我深信,到明年、后年,市场一定会热起来。那时候你就开始准备好,那时候你才可以去考虑到赚钱这方面,你现在只是在投入,正在学习。你现在正在种种子,不可能说今天种明天就吃,没有这么容易的事。
36kr:更何况 VR 内容还需要一段制作时间。
方淦:是的。你看,现在VR制作周期很快,因为大部分平均VR的内容是5分钟。现在变成了20分钟、30分钟,你制作的时间肯定会变长,因为你做的内容越多,你要想的事情就更多、更复杂。第二,你很有可能增加互动内容,一定会有很多不同技术方面的植入和特效,这也会增加你的制作时间。这个东西大家正在琢磨,要多少时间还不知道。
但我个人深深觉得,VR的内容一定跟普通的电影、视频、游戏有不一样的地方,人家才会去看。不然的话,人家家里面摆一个71寸的电视、音响设备,你看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看VR呢?所以你没有办法去突破这一点的话,人家根本不会去看VR。或者说人家看了觉得这个体验一般般,就不会再看。所以你要做内容,一定要花很多的心血,把这个东西做得比你现在体验的更好,比现在打游戏更好,比看电影、电视要更好。这样才有能力把观众吸引到这个体验里面去。
举个例子,有一部我朋友做的动画片,叫《Arden’s Wake》,它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但在网上已经有一些预告片。这是一个绝对的精品,每一个细节,从视觉角度来看非常美。从音响、声音、音乐角度来看,都是相当美的一部片子。就算我把它变成一个动画电影或者短片,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它还把VR技术非常好得融入了,他用了一个叫Six degree of freedom,即六自由度的看法,去体验它。所以当你戴上这个头盔,在VR里面,你可以到海里面,可以到海上面。你可以看到一个房子,可以把头放在窗子的地方,去看房子里面发生什么事情。你可以把脚踮起来一点,看到二楼,蹲一点看到一楼,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子。同时,这个故事还一直在发展,不管你怎么去看,这个故事还在走,但你可以在很自由的环境里面去体验这个故事。
36kr:除了内容品质上,VR 行业还有其他哪些看得到的好的复苏趋势?
方淦:我认为好的趋势从硬件角度来看,就是大家都在开始创新。手机方面,有 Google Daydream,它的屏幕现在变成一个4K的屏幕,然后开始有一个手柄,这个会大大地提高VR在手机上的体验。现在你很难控制你的选择,很难去选东西,你要用目力很难,几乎是无法操作的。所以建一个手柄的话,可以选东西,你知道怎么可以去做事情。这是我觉得的一个很大的改变,屏幕的标准和手柄的标准,你可以看到华为、小米它们现在开始有手柄了。所以VR的下一步就是跟手柄有关系了,是很好的一个启发点。在PC、手机上面,我觉得都会有很大的硬件的突破。不过,这些都是去年和今年刚宣布的,所以真正要进入市场迟早还要差不多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但对中国市场是个很大的利好,中国现在有六亿九千多万台手机,并且中国每年换手机的速度是50%到70%,所以如果今年有一千万台,到明年年底,会有一亿台这样Google手机,从现在还有差不多18个月,对此我并不是很惊讶,你有了这个4K的屏幕包括手柄,你的市场就可以爆发起来。因为有这个手柄就可以玩游戏,有了游戏,你才会有市场。
设备的进步,还可能推动商业模式的变化。比如广告,现在使用头盔的情况下,很多用户根本不想去购买,因为不方便。但Google的Daydream出来,有了一个手柄,这是第一步。有了手柄,可以按出好多键,可以跳到另一个网站去。但目力不可能,太不方便了。我要看到想要的产品,我要点一个,然后这个信息就发到我的微信上去,可能在微信上就可以购买,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然后有了发展,就可以开始监测。当了解了观众的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我就可以把它列举出来,做一个热点图,在广告里我发现之后80%都看左下角,因为左下角有这个颜色、这个车子,我就知道怎么去设计这一部分。目前VR环境里这些监测数据还没有,收集了一段时间,积累之后对广告才会更有效。
36kr:一般来说,对于 VR 内容质量和发行这个部分,大家会觉得可能会平台方对这个事情更关注一些,或者投资人会更关注一些,为什么像 Jaunt 乃至 Jaunt 中国会从拍摄设备来切入这个产业链?今年又会有哪些作为?
方淦:我们看一下电影历史,如果回顾100年的电影史,刚开始拍电影的也搞设备,也搞制作、发行、推广,为什么?因为如果要做出好的内容,他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控制起来,因为每一个都是新的。
所以,我们想更细化地了解到这个工业流程的细节,然后知道怎么样去控制和影响其中的每个环节部分,如何提高观众的体验,做出更好的东西出来,最终带动我们的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是先用最好的拍摄设备,来把这些影像做出来;然后用最好的云端,把它剪接、制作、包装;再用最好的发行方式,发行到每一个平台上去。最后从推广的角度来看,不管你在美国也好,中国也好,观众都可以得到同样的内容,然后接收同样的信息。这么说的话,我们觉得Jaunt更像重新建立了一个电影的片场。
所以,Jaunt中国现在布局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在摄影设备乃至摄影行业里面,我们可以达到某方面的突破。比如 Jaunt One 不管是租赁还是销售,还是怎么样的方式,在中国摸出特有的路来,毕竟中国的市场跟美国市场不一样。然后在云端这一部分,怎么样去把美国的这一套云端算法拿到中国来。因为中国云端用的是亚马逊云端的服务,亚马逊云端中国跟美国又不一样,因为它是专门规划出单独的专为中国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引入美国的算法,这个难度不小。我们一直在这个方面去调试。但这成功后,中国VR团队就能达到真正跟全球同步。以后,不管中国还是国外,只要国外的作者同意用我们做全国发行方的话,他就直接把那些内容推到中国来,我就直接帮他上线。反过来也是一样,中国的内容,他允许把发行权给我,我马上可以推到国外去,这样他就可以避免自己花辛苦找国外的发行商,或者把自己的内容放到国外不同的APP或者facebook上面去,我们的平台完全可以帮他自动转换到不同的平台。我们这个月就会有很多动作,大家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