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loud 在近期获得了来自中关村兴业、永华资本和景林资产三家机构领投的一千两百万元人民币融资。关于这次融资,创始人王安给的答案很沉重也很简单,他们要借这股力量推动 HTML 5 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Facebook 在早期曾经成立有实验室积极推动 HTML 5 技术,但长时间后效果不佳无疾而终。Facebook 也将其在 iOS 和 Android 两个平台上的客户端由 HTML5 跨平台应用改为原生本地应用。“像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有试错的机会和成本,这对他们来说是小事,但对创业公司而言技术方向错误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DCloud 创始人王安这么告诉我们。Dcloud 希望借 HBuilder 之手,从底层工具介入这个生态,帮助创业公司和开发人员将成本降到最低,最终再通过生态布局来推动技术的普及。
王安告诉了我一个很有趣的现实——在 HTML 5 和 Web Apps 的基础构建方面,Apple 也许比 Google 要更努力。苹果的 Safari 浏览器在桌面 OS X 系统和移动 iOS 上使用的是相同的引擎,而 Android 系统 AOSP 源码中的 Chrome Lite 性能并不理想,功能也很有限,即使是包含在 GMS 服务套件中授权给厂商的 Android 版 Chrome 浏览器在顶配 Android 手机上的性能也不如 iOS 的 Safari 浏览器。但王安也补充道,即使苹果(Webkit)、谷歌(Chrome)、微软(TypeScript,由前 Borland 技术核心、 .Net 和 C# 创始人 Anders Hejlsberg 带队建立)三家技术世界的巨头都对 HTML 5 持开放态度,真正对深入这个生态起到助推作用的技术和市场力量还都很有限。这是一个空缺,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上线时间不长的 HBuilder 作为一个年轻的轻量化 HTML 5 IDE 已经在社区当中获得了众多好评,甚至已经有中小团队和开发者将它与这个市场内毋庸置疑的龙头 Visual Studio 和 DreamWeaver 比较。而同为后起之秀的 Brackets 在 HBuilder 面前则略显性能、功能方面不足。对于老码农来说,HBuilder 从安装、使用之初就能让人抓到两点,免安装的轻量化环境,还有首次运行的界面配色、排版自定义向导。更为重要的是 HBuilder 团队前期花费可观精力构建的自动化主流浏览器新增语法分析系统,这套系统能在虚拟机中自动分析主流浏览器在更新中新增的语法,并在一周内为 HBuilder 新版本提供相应支持。正是这套分析系统造就了 HBuilder 的 Style 提示引擎,让开发者可以用很低的学习成本完善主流浏览器支持。
相比 Adobe 的 PhoneGap 和与 Visual Studio 保持密切关系的 Xamarin 跨平台开发工具,HBuilder 能提供真正的 HTML 5 对原生 API 调用。类似于 Firefox OS 中运行的 HTML 5 应用,通过 HBuilder 构建的 Web Apps 可以原生调用系统语音识别、语音输入接口,还能帮助网页应用直接接入 iOS GameCenter。而另一方面,他们还解决了传统 HTML 5 应用中的性能问题。他们提供的 demo 中展示了他们针对原有 HTML 5 应用页面跳转白屏、下拉刷新不流畅等常见性能问题。此外,他们也提供有 mui 应用框架。mui 开发框架解决了前段开发中控件调用、生成比原生应用复杂的问题,用 HTML 5 重写了 iOS 和 Android 的原生控件。在 Windows Phone 方面,他们内部有提供支持的版本,但考虑到份额和成本问题暂不商用,Windows 版本同理。
在 IDE 之外,DCloud 还提供云端打包服务,可以让开发者直接在云端生成 .ipa 或 .apk 安装包供部署调试。王安说,DCloud 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服务都不会面向开发者收费。后期他们会推出插件市场和分发、广告 SDK 等服务,这些服务同样面向开发者免费提供,但参与收入分成。
虽然仅有简体中文版本,但 HBuilder 已经收到了来自各地社区开发者的本地化适配请求,他们会从明年开始,在完善社区和文档的情况下开始不同地区本地化版本的上线。
根据王安提供给我的后台数据,他们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两万六千多个移动应用的创建,和一万多个应用的打包。而这一切,都仅有他们共十三人的团队完成。“这个数字刚好和 Instagram 的初期团队人数一样,只是我们的效率可能不太如他们吧” 这个轻描淡写的带过,是我和王安对话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