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拜喆喆
5月11日,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道,法国和英国亚马逊销毁了数以百万计的全新商品。视频中,垃圾场堆满了即将被销毁的全新商品,乐高积木、婴儿用品甚至电视机随意堆放在销毁区。这些崭新商品的“残忍结局”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万恶的资本家”,“拼多多啊”,“捐了多好”,截止发稿,相关话题已经阅读破亿,讨论破万。
图源: 每日邮报
法国调查节目Capital今年1月就曾报道,Capital团队成员带着隐藏摄像头伪装成一名工人,潜伏进亚马逊位于索恩河畔沙隆(Chalon-sur-Saône)的仓库,拍到了仓库中专设的“销毁区”。未拆封的玩具、尿不湿,全新的品牌电视,都在这个区域等待被运往垃圾场。
图源: 每日邮报
按照法媒获得的亚马逊数据,2018年,单是法国仓库就销毁了超过300万件商品。《法国世界报》(Le Monde)另一项调查证实了这个数字。法国总工会(CGT)成员表示,如果亚马逊在法的5个仓库全都实行这种形式,相当于一年内有多达320万件物品被销毁。
英国《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记者以员工身份潜入亚马逊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仓库。一位经理表示:“一些商品被退回,但也有一些被销毁。” 其实早在去年6月,亚马逊的德国仓库就曾被曝出大量销毁全新滞销商品和被退回的商品。从家电如电冰箱、洗衣机到手机、电脑,甚至还有床垫家具。
简言之,是因为物流和仓储都贵。
这和亚马逊的物流模式有关。亚马逊发货有三种模式,FBA(亚马逊物流)、第三方海外仓和自发货(淘宝模式)。这次报道中被销毁的商品大多属于第一种,由亚马逊物流提供代发货,是仓储、拣货、包装、配送、收款、客服及退货的一条龙物流服务。亚马逊的海外商家大多选择这一模式。
海外供货商选择亚马逊物流,就意味着要支付仓储费用,这个费用会随着存储时长飞涨。在视频中,记者采访了深圳供货商郑忠旺(音译)。根据他的介绍,亚马逊起初会对供货商收取22英镑/㎡(约合195人民币)的费用,但价格在货物存储六个月后会跃升至430英镑,一年后达到860英镑(7630元),涨了40倍。
那么为什么不运回国内呢?海外供货商需要向亚马逊缴纳每件17英镑(151元)的退货费,而销毁则只需13便士(人民币1元)。
上百倍的差价,使得销毁成了滞销产品唯一的解决方式。无论退回或继续存放,对供应商而言都是天价。
“为什么不直接捐掉?”这是微博评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亚马逊在滞销中的困境其实可以用人们常说的“倒牛奶”来解释。当牛奶严重过剩的时候,牧场主们选择把牛奶倒掉,这样才能使市场上的牛奶大量减少,让价格回升。反之,如果选择降价的模式将会引起整个市场定价的混乱。
从消费者心理讲,降价对亚马逊而言也绝不是好选项:当消费者知道亚马逊的商品会在滞销后的某个时间降价,如果需求不紧急,消费者就会选择等到价格最低再购买。正价商品的销路就这样断了。
原因不仅这么简单,但是这两者就足够让亚马逊放弃(或者说从未考虑过)“降价”这个策略。
“销毁”这种浪费又不环保的方式早就成了行业“惯例”。H&M每年要烧掉12吨没有卖出去的全新服饰;Burberry曾焚烧4千万美元的囤积奢侈品(已经声明要停止这种行为);据2017年纽约时报报道,NIKE曾将完好的运动鞋剪坏再销毁。
在法媒质疑后,亚马逊曾解释,公司正与慈善组织等合作,“将未售出的物品捐赠给需要它们的人。”但同时也表示,捐赠会把供应商的经济压力转移给亚马逊,因为法国法律对所有捐赠的物品都会征收增值税(VAT)。
从经济角度看,亚马逊销毁是做出了“最优解”。但是最小经济成本并不是商业策略应该考虑的全部,这次“销毁”事件的爆发,恰恰说明了这个电商巨头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
一方面,“零库存运转”是亚马逊作为电商标榜自己的物流成熟度时常提到的竞争优势。然而,真正的零库存应当是和供应商默契配合之下完成的,如今这种供远远大于求的状况,远非真正的“零库存”优质物流。另一方面,舆论压力正在对亚马逊的品牌形象造成影响,这种压力来自媒体、NGO、政府,也来自亚马逊的用户们。
从每日邮报的评论区到Twitter和微博,网友们看着那些崭新的、甚至在他们“种草”清单里的产品,心痒又可惜。
Capital节目创始人之一Guillaume Cahour认为,亚马逊供货多于日常所需的模式本身就加剧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环保NGO Amis de la Terre控诉亚马逊:“宁愿扔掉也不愿继续储存,然而这些产品都是全新的、保存完好的,或者只有轻微的缺陷。”
负责生态转型的法国国务卿布朗·珀尔森(Brown Poirson)则表示,政府将很快禁止这种处理方式,以后“亚马逊们”将不能再大量销毁仍然可供消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