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节课”(ID:sanjieke01),作者:王志剑,编辑:王小疼,36氪经授权发布。
大家好,我是三节课合作讲师、资深B端产品专家王志剑,拥有超过12年的软件产品经验,对企业信息化规划、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具有深度研究。
众所周知,在C端流量争夺成为红海的背景下,B端市场无疑是充满机遇的蓝海,并已成为近年来的风口。互联网巨头和新新玩家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希望借此挖掘最大的市场价值。
实际上,不论是B端还是C端,在产品定位方面,对于提供服务的组织来说,目的都是降本增效。相较于C端,在产品设计方面,B端产品对业务知识和经验有更高要求,在产品交付方面,B端产品在朝C端的更易交付、使用靠拢。所以,对于原来从事C端的产品同学来说,想转向B端的话,需要在产品设计这块有所补强。
今天,我也想从自己多年2B业务工作实践经验出发,同大家一起一步一个脚印,探寻2B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需求调研的破局之道。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心得,希望可以为你带来启发:
当你打开一款2B产品的工作台时,是不是会一些困惑:
工作台上一堆的功能列表,到底是从哪来的?哪个产品大神能突发奇想,设计出这么一大堆功能?这些功能到底解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
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需求调研,这一2B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
2B产品的需求调研方式,我个人首推通过面对面访谈+现场走访。就像之前我们说的2B产品注重流程,2B产品经理要了解企业业务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客户(买单的人)/用户(实际操作系统的人)访谈,面对面地和用户沟通、倾听、交流。部分复杂业务最好能到现场看看实际作业过程,这能让产品经理更具象化了解业务细节。
魔鬼藏在细节里。2B产品经理要深入了解、挖掘出客户/用户的真实需求,需要先具备一定的企业业务常识+良好的沟通引导技巧。
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步骤来做客户/用户访谈:
为什么特意把客户和用户分开来说?2B产品的选型过程更长、更复杂,往往是先在企业内部有过多番讨论的结果。2B产品的客户和用户常常不是同一类人(这里说的客户指为产品买单的人,用户指未来产品的使用人)。客户的需求一般侧重企业战略如何落地,管理制度如何落地,产品能带来哪些额外价值?
因此,2B产品经理在与客户沟通时,要有CEO思维,多从商业(通俗点就是:做生意,你关注什么)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意图。与客户访谈,有利于产品经理站在更宏观视角去理解未来产品的定位。
郝志中在《用户力》一书中提出,产品设计要先回答产品定位的问题,而产品定位从通俗上来说,要回答:做什么、做给哪些人用、做成啥样这3个问题。
产品定位:回答在客户/用户心中,产品有什么价值?
例如,某OA产品定位为协同办公,采用轻前台,重后台的设计模式。
关于协同办公,我们讲过企业存在的意义是在当今的工作中,企业组织一群人能创造出比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大的价值。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需要协同配合,协同办公这个理念就源于此。
关于轻前台、重后台,是指用户在前台,系统能根据用户所需,提供易用、够用的功能。但2B产品要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管理、业务需求。这就要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灵活的后台来响应前台的需求。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这个OA产品的产品定位:是面向企业用户的协同办公,前端很易用,后端很灵活。
与客户(买单人)了解清楚产品定义后,就可以带上准备好的调研问卷,结合上一个环节了解的企业业务信息,找到企业通讯录上的核心用户,来和用户沟通具体的应用需求了。
注意:事先准备好调研问卷,能让你更从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用户访谈。
调研问卷,可参照下面的思维导图作为框架:
调研对象、业务角色:相当于我们在招聘网站上看到的招聘岗位、岗位职责。
背景说明:让调研对象先热热身,可以让TA先比较宽泛地聊聊自己当前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希望通过产品来解决?之前是不是有使用其他产品?对新产品有什么期望?
需求描述、业务过程:引导调研对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场景,描述具体工作细节。产品经理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产品能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现有单据(如在用的出差申请单)、审批流程(如根据申请人岗位判断需哪些领导审批)、业务规则(如根据申请人岗位对应差旅标准)这类可明确、有逻辑、可结构化的的内容都是产品要解决的范畴。这些都属于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2B产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产品经理就需要多一步考虑:除了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是不是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同样非常重要?
上图我提到了几个常见的非功能性需求:
1.安全性:有的2B产品的数据就是企业的血液。对于数据泄露、丢失等问题,有的企业是零容忍。产品经理就要重视数据安全的相关方案。
2.易用性:可参考之前写的《2B产品经理的用户体验,都值得再做一遍》。
3.稳定性:2B产品在设计时一定要尽量做到全面规划。前面说到产品定位要回答产品做什么?做给哪些人用?做成啥样?回答清楚这3个问题,2B产品的设计就不会随波逐流。我们日常的2C产品比较喜欢刷存在感,时不时喜欢更新个版本,很多改版只是做些小调整,比如做个页面改版。目的是让用户有新鲜感。相反,2B产品因更注重用户的操作习惯,所以应更注重稳定性,能不改则不改。
白鸦之前在内部分享会上说,有赞的产品自从推出第一个版本后,就没对导航、页面布局、交互做过调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2B产品的每一个设计都要想清楚,不要来来回回不断调整。每一个大调整,都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稳定性是衡量一款2B产品设计好坏的关键指标。
4.性能:这个对一般用户比较抽象,用户一般直观感受是操作时,产品反应速度怎么样(比如打开一个页面不能超过3秒)?翻译成专业术语就是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出这些指标。
5.可扩展性:这个可理解为产品的灵活性。比如,产品是否需要为管理员提供参数配置、业务建模等高阶功能,满足业务变动、发展的需求,而不需要额外增加开发工作量。
需求优先级:访谈到最后,用户可能洋洋洒洒和产品经理讲了一大堆需求,这时产品经理应要先对用户的需求做一轮概括复述(目的是确认自己是不是有抓住用户需求的核心),然后可以适当引导用户说出其中哪些需求的优先级最高(这是在为后续的产品需求优先级做准备),适当地收敛、聚焦核心需求。
和用户了解应用需求有2个注意点:
1、需求调研是基于对用户过往的行为、想法的提问,间接洞察真实的需求
2、需求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产品经理提供,而不是用户告诉产品经理怎么做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A在食堂吃饭,看到前面女生裤子后口袋露出手机的大半截。我打趣地对A说:手机屏幕大是个问题吗?A说现在的女生喜欢追剧、玩游戏、刷短视频,手机屏幕大是刚需。到这里,我们可以挖掘用户的需求是:可以在手机上愉快地追剧、玩游戏、刷短视频。
如果继续问A应该怎么解决,大概率是得不到什么理想的答案。因为A不是手机从业者,他不知道目前屏幕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如果你是一名手机硬件产品经理,你了解目前屏幕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你就知道什么方案可行,什么方案是天方夜谭。
所以说,用户是了解自己的业务,能讲清楚业务需求的人。而产品经理是清楚技术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人。
前面我们和客户/用户斗智斗勇地展开了一场场的用户访谈,最终还要通过一个产出物-需求调研报告,让客户/用户了解我们对其需求的理解程度。大家互相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未来的产品设计、开发中不会出现需求理解错误的尴尬局面。
需求调研报告的内容需包含前面的2类需求调研内容。需求调研报告的模板可以参照上面的思维导图。需求调研报告这类动则几十、上百页的文档,如果直接发给客户确认,往往会石沉大海。
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需求调研报告主要就是复述客户的实际业务和期望解决的问题,并无多少新意,难以勾起客户仔细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几十页的正式文本,往往拿起来就有恐惧感,文字阅读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建议解决方案如下:
1、向调研对象现场讲解主业务流程
尽量用一幅流程图讲清楚被调用对象的主业务流程,个别需要特别说明的子流程,可以补充说明。
建议通过会议的方式,现场向用户演示、确认,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不少思想碰撞,现场的效果最好。
主业务流程图如下 :
主业务流程是后续产品设计的主轴,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未来产品的框架,一旦理解有误,直接影响后续的产品设计、开发。
2、将报告化整为零地确认。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文档到底应该按用户为对象来划分,还是应该按业务流程为对象来划分。
我的看法是:按业务流程来划分。因为任何一个用户在一条业务流程中,都只参与其中一部分。
以业务流程为对象来划分,一方面可保持业务流程完整性。所有与该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可看到整条业务流程的完整信息,不会出现疏漏。另一方面可减少文档内容的冗余。如果以用户为对象,不同用户在一条业务流程中存在上、下游关系,描述业务时既得先说明TA的上游用户需做完什么(类似前置条件),又得说明TA做完后的后续流程是什么?导致描述不同用户的流程内容时,会出现很多重复内容。
比如,一条业务流程由A、B 两个用户按顺序来一起完成。
在描述A用户负责的业务内容时,需要说明A用户的后续流程内容。这个刚好就是B用户负责内容的前置条件。
做完上面的3步,2B产品的需求调研就算完成了。今天我们讲了2B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需求调研时要做的3件事:
向客户(买单人)了解产品定位、向用户了解应用需求,提供、确认需求调研报告。
雷军有句话: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战略上的确定性不解决,那么战术上再努力也是低效努力。用在产品设计上,就能更好理解需求调研、分析与需求实现的关系:需求调研、分析是战略方向;需求实现是具体落地的战术。
你也可以上手去试试。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同行在B端赛道上一起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