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是个近万亿规模的产业,但其进入门槛低,市场高度分散且竞争同质化,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 年我国家具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5777 个,而小微的家具作坊更是数不胜数。
今年一月,《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环保部的 “铁腕治污” 行动对许多家具工厂开出了 “停产”、“限产” 的罚单。地区政府则开展了不少 “家具产业园” 项目,想用集中化管理来加强环保。
但园区招商更多青睐中型以上企业,而小工厂们在拿地进驻、厂房建设、设备购买与升级、人员招聘等方面的成本过高,无力承担。
36氪最近接触到的「蜂工厂」就想通过建立共享的家具工厂,降低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也用集合化工厂增加企业竞争力。
在具体的模式上,创始人袁硕告诉36氪:
基础设施方面。「蜂工厂」提供建设、装修、配置完毕的大车间、办公室、住宿楼、展示区等,降低中小制造商启动成本。其选址位于家居产业园内,原材料供应、物流等相对完善,工人储备也比较充足。产业园受当地政府统一监管,在工商、环保等牌照注册上也更为便利。
生产方面。针对某些大型设备,例如喷漆系统,购买费用要四五十万,但单个工厂使用率较低,设备长时间闲置。「蜂工厂」共享部分设备及工人,入驻企业可以自行 “拼团”,也可以由共享工厂统一采购后 “分时租赁”。工厂内部也可以形成分包制度,一台机械承包给一位工人,计件或计时收费。
运营方面。「蜂工厂」提供物业管理,包括安保、餐饮、保洁等,入驻企业也可选择前台、财务、法务等托管服务。此外,由于聚合在同一厂房,平台还可以聚集小厂的产能,统一寻找大订单,增强中小制造商的竞争力。
厂区规划鸟瞰图,用大型车间容纳数十家小制造商
袁硕表示,小厂达不到家具园区入驻标准,也无力承担拿地之后的基建开支。这些小型工厂很多是家族生意,稳定性较高,发展面临的限制也很大。在一些工厂密集的地区,已经自发形成了 “共享” 模式,但企业间的信任成本较高。「蜂工厂」用平台化统一运营,最大化共享程度,预计可为企业节省 30% 左右成本,而项目本身则通过收取租金和运营管理费获得盈利。
此外,「蜂工厂」还在开发配套的信息化系统 “蜂工厂” App。对内,提供共享空间的运营服务,包括物业服务及生产管理。对外,提供在线商城等直销服务,开放给有代加工需求的 B 端客户和有家具购买需求的 C 端客户,也为入驻工厂开拓销路。
落地上,「蜂工厂」一期五十亩已经在建,预计年底开始运营,信息化系统也将同步上线。计划入驻 10 家生产企业、20 家网店及两家物流快递,其从业人员预计 200 人,产值 1 亿元;二期规划则是三百亩,产值 5 亿元。
获客方面,一是小微企业有转移场地的刚需;二是位于产业园区内,招商本身会吸引客户,那些无法独自建厂的就可以选择共享工厂。袁硕告诉36氪,很多就业岗位都是这些小型企业提供的,「蜂工厂」项目能够帮助小厂生存,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
团队上,创始人袁硕是转业军人,对于互联网及工业地产开发较为熟悉。联合创始人郭宏伟是深圳市中建南方建筑工程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原为中国建筑深圳负责人。负责产品的联合创始人郭红章有十年互联网工作经验,曾在多家互联网企业任交互设计及产品经理职务。
对于未来发展,袁硕表示,一方面以一期项目这样较重的 “拿地+建厂+运营” 模式,建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将采用较轻的物业管理模式,加快复制。
目前,「蜂工厂」正在寻求 1000 万元融资,出让 10-15% 的股份,资金将用于建设与运营推广。
------------------------------------------
我是36氪记者詹妮妮,寻求报道或交流请加微信 muar22,烦请备注姓名、公司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