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cott Miller 是 Dragon Innovation CEO兼创始人。
硬件革命的枪声已然打响
还记得从前的硬件产品是怎么出炉的么?流程大致如此:公司往往会花上几年、几百万美金默默研发新品; 为了检验市场、更好定位产品功能和合理定价,公司依靠专门的团队作测试、调研,而这一切烧得都是钱。
而最终决定产品成败于否的还是市场,但整个过程中的现金和机会成本太大了。假若市场反应冷淡,策略调整不仅是难的问题,而且代价高昂。这样的流程漏洞明显,而且最终会扼杀创新,不过直到最近它还是新产品面市的标准流程。
所幸的是,情况正在改变;硬件革命的枪声已然打响。创新也越来越平民化:精明的创业者团队正在前所未有的领域里创造着新的硬件体验。Pebble、MakerBot、GoPro和Nest等不胜枚举。
是什么在驱动这场革命呢?且过目:
通过3D打印(如 MakerBot)可实现低成本机械成型,快速机床安装(如ProtoLab)。
然而,拿出一个能用的原型不过是个起点, 公司还是需要花钱做宣传、市场调研和生产产品。对小公司而言,从原型和投产的关键一步是众筹。在上流水线之前,消费者就可以预订或捐助自己喜爱的创意产品。这比“劳力伤财”的调研获得的市场反馈更加真实可靠,比起着急上研发项目节省大量成本。
但对于电子产品而言,众筹之前的功课做不足的话会造成很大弊端。许多众筹项目因缺乏对生产流程的理解最终无法实现产品交付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脑子里现在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近来我就在带客户团队考察中国的工厂。整个过程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大开眼界,包括机床装备、塑型、组装、检测和装运。缺乏对这个过程的了解,大可想像他们的众筹项目会怎样。
如果众筹生产的思路还是一成不变的话,硬件革命被毁在路上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众筹接地气才能活下来
众筹“光天化日”的特点很难掩饰整个流程设计的缺陷。成功地推出一款产品,乃至创办一家公司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发起项目”那么简单。
过去一年中,我们见过许多“成功众筹”却不足以支撑基本生产成本的创业团队。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无法向众筹支持者交付产品。由于从一开始缺少投产规划,实现了设定的众筹目标也是枉然。
在发起项目之前,对各项物料成本条分缕析十分重要,每款组件的批量定价、人力成本、包装成本、利润、日常开支都要算进去。此外,安装机床会花费不小的开支,而这部分常常会被忽略。
创业者得搞清楚所谓的原型离可投产、组装的设计相差多远。是咬边严重的3D零件么? 原尺寸加工生产共需要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众筹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避免不少风险。有意吸引投资的创业公司也可凭此向投资人证明用户愿意为产品买单,并以清晰的生产流程、众筹资金预算规划告诉他们产品能顺利生产且成功交付。
这个流程有三个目标要实现:
众筹不过是辅助下一代创新公司崛起的工具之一。像所有的工具一样,如果被得要领的人错误地使用,也会危害无穷。我们正站在硬件革命的起点上,历史还有待我们来书写。 Here we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