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奥北环保已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京东和峰瑞资本。创始人兼CEO杨勇印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业务拓展和团队建设。此前,奥北环保曾获得来自峰瑞资本的种子轮融资。
中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多年,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垃圾回收意识不强,分类知识掌握不足,而不当投递的行为难以监管,被污染的垃圾极大增加了回收工作的难度。
“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有人愿意做,有人不愿意,大部分人在观望。我们不会强迫所有人参加。”杨勇印告诉36氪,奥北环保只服务有强烈意愿的人,并为此制定了门槛,用户必须花10元成为平台会员,才能享受奥北环保的垃圾回收服务。会员如果发生不当投递行为,会受到一定惩罚,甚至被取消资格。
筛选出动力最强的那部分人后,下一步是对其进行分类知识的科普。针对居民有意识、缺常识的问题,奥北环保细化了14项可回收物分类,直接对应终端厂商的处理类别。会员事先接受来自团队的垃圾分类科普,之后也可以随时在奥北环保的小程序中自助查询参与流程和分类标准。
目前奥北环保针对的场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前者包括学校、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强管理、易推行,但更多的是在早期承担教育作用;后者是社区、村镇等弱管理场景,起步比较慢。奥北环保在社区设立自助投放点,这是一个20平米左右的无人空间,7*24小时支持会员进出,团队拥有智能硬件、软件的各项专利。
为了保证可回收物不被污染,奥北环保没有使用回收垃圾桶,而是自主研发了aobag回收袋。这个袋子容量为96升,大约是一个家庭1-2周的垃圾回收量,会员需扫码实名认证使用。会员在自助投放点领取空袋、投放满袋,奥北环保会定时收运并即时反馈回收动态。会员可在小程序上查看自己的各类别投递重量和收益明细,有不当投递行为也会得到照片和文字反馈。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会员的行为和数据在平台上都是透明的,也能促使会员在分拣时更加细心。
成本是垃圾分类回收需要解决的另外一大问题。联合创始人汪剑超向36氪介绍,奥北环保采取源头分类,居民严格按照14项标准分类袋装,统一称重、统一结算,中间不设二次分拣线,节约了人工成本;垃圾直接运输到打包站,去掉了原有的层层加价环节;分类袋装也有利于运输,省下了上车、下车的装车成本;而辅助智能硬件和小程序,在交易和信息展示层面也提升了效率。
奥北环保小程序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奥北环保从2017年8月推行这个模式至今,在前端的实践效果不错,目前已经覆盖了成都和西安的20个社区,以及140多个学校和政府单位,会员数超过2万,每月回收约40吨分类垃圾,模式已经基本得到验证。汪剑超表示,前期公司不会盲目追求规模,而是要实现有机增长,过程中团队还需不断打磨运营管理体系。
同样在做垃圾回收的公司,还有小黄狗、再生活、闲豆回收等,各家采取的模式不同,有B2B、上门回收、无人设备等多种解决方案。
而总结奥北环保的策略,是在前端提高用户参与门槛,采取源头分类,袋装避免污染,保证回收动作高效;在后端去掉中间环节,结合软硬件提高运营效率。“关键还是定位问题,我们不认为自己只做废品回收,更是垃圾分类的教育者。”杨勇印表示。
谈及未来的盈利模式,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很慢也很大的事情,但做成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资源再生层面,举个例子,牛奶盒的回收价格400元/吨,但把其中的铝分离出来,价格是4000元/吨,但前提是量要够大;在流量层面,垃圾回收是高频行为,社区居民一周两次的使用频率也可以延展出新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奥北环保本质上重建了基础设施,数字化资产的价值不言而喻。
奥北环保团队目前共有20余人,总部位于成都。创始人兼CEO杨勇印是连续创业者,曾创立中迈科技为500强企业提供信息化外包服务,此前担任创新工场青音项目技术负责人、兰亭集势技术经理;联合创始人汪剑超曾任微软软件工程师、兰亭集势产品总监、绿色地球执行总裁,在垃圾回收行业有8年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