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ERP > ​8个月收获3家医疗上市企业,“解析”北极光创投医疗健康投资法则 >

​8个月收获3家医疗上市企业,“解析”北极光创投医疗健康投资法则

转载时间:2021.07.02(原文发布时间:2020.09.18)
33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32次

进军医疗健康行业第十年,北极光创投开始频繁收割“投资果实”。

2020年,在投资企业泽璟医药、燃石医学分别登陆科创板、纳斯达克后,北极光早期参与投资的医疗影像企业奕瑞科技也在今天传来好消息——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数字化X线探测器第一股。

2012年,北极光创投成为奕瑞科技A轮投资人,并在B轮持续加码。据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介绍,“按上市当日开盘价计,北极光在奕瑞单个项目上的账面回报已经可以拿回一个多基金。”截至目前在北极光医疗领域的投资组合中还有6、7家企业在上市进程中。

对此,邓锋回应地略显谦虚,“一是感受到了大时代下的行业红利;二是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在快速成长。”他近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

因为门槛高、成长慢,诸如生物医药、基因测序、医疗器械一系类项目始终被认为是投资领域的硬骨头,与用户量动辄在几个月内翻番的 To C 项目相比,医疗健康投资的回报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随着港股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和科创板开闸,北极光创投聚焦的医药相关领域有了新的退出渠道,作为首家尚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的泽璟制药便是受益者。 

“投资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医疗健康领域尤是如此,而北极光充分体会到了这三者的叠加效应”,邓锋说道。“没有疫情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对医疗健康有充分认知,疫情来袭又加了一磅,且这个磅不会随着疫情结束就去掉,因为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了,很多促进产业创新的举措都在往前走。”

而抛开客观条件带来的红利,北极光在医疗健康领域经过10年的尝试和积累也慢慢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投资“秘诀”。

​8个月收获3家医疗上市企业,“解析”北极光创投医疗健康投资法则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左)与奕瑞科技董事长顾铁(右)

战略激进:“早”是核心

几近比肩聚焦医疗健康的专业产业基金,以早期科技投资起家的北极光近年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范围够广、出手频率够快、投资回报够可观。 

北极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彼时它投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健康项目——中信医药;到目前为止,北极光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项目已超过60个。

而这些都与机构的“前瞻性”定位相关:其一是投资早期项目;其二是在行业发展足够早期时快速进入。 

邓锋表示,北极光整体的投资思路很明确,首先确定大方向,不会等到风险小的时候才出手,也不会跟风;相反是要在风险大的早期低价时进入,能拿到比较高的股权比例。项目一旦成功,收益也会比较可观。以燃石医学为例,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北极光获得了超100倍的收益;而相对较晚进入的泽璟医药也收获了10倍收益。 

“我们不会因为别人投哪儿就紧跟着去哪儿,而是希望在‘大浪’到来之前就进入。”

例如NGS行业,从2013年开始,北极光就非常确认地看到了它未来的机会,先投资了中后期的华大基因,后又进行了大量早期布局,譬如安诺优达、燃石医学和基准医疗,在大量资本疯狂涌入NGS行业的2015年之后,反而有了较强的主动权;到今年初关注m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并投资了予果基因,此后在疫情的催化下,越来越多热钱涌入其中,而这个行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前期研发阶段。 

对于门槛较高的创新医药投资,北极光延续了相同的策略。虽然当时团队缺乏生物医药基因,邓锋也认为一定要投,而且还要投早。 

如果说五年前,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还不是很成熟的话,近年来行业有了明显发展,政府监管部门也对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表示了空前的支持和作为,大量华人科学家的回国潮以及行业里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让他看好未来中国创新药可能出现的突破。 

以目前北极光重点押注的细分赛道基因治疗来看,在2018年-2020年期间,先后完成了对信念医药、纽福斯和NGGT的天使轮投资。其中,信念医药创始人肖啸博士曾参与第一个将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纽福斯则完成了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都是行业的先行者,现如今估值也连翻几番。到目前为止,基因治疗已成为一个十分火热的赛道,北极光可以说是抢占了先机。

战术稳健:逐级击破

当然,高回报和高风险往往并存。北极光深谙此理,因此在早期进军医疗健康行业时表现地并不“狼性”,投资布局都是按照一步一个脚印在稳步拓展。

如前文所言,2009年,北极光投资中信医药(已被上海医药收购),开始真正意义地进入医疗领域;2011年,北极光成立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团队,从医疗器械开始,逐渐加入医疗服务;2013年开始进入NGS行业;而后在2015年进入创新药投资。 

谈及为何选择医药流通企业作为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敲门砖,邓锋表示这也是北极光的战略之一,从产业链中部入手对行业进行探索,再往上下游逐步渗透。

“投资不仅要看热度,更要看大方向和团队DNA。方向来自于行业发展趋势和现实之间的对比差;DNA则来自于大家的专业积累和思维模式。”

就布局器械设备和高值耗材来看,邓锋指出,过去10年出现的新产品和未来10年将出现的新产品都来自于几个大领域的创新,包括光、机电、材料、生物、软件,在这些领域,北极光均有积累;而诊断、测序背后的逻辑也是如此,生物信息学本质上是信息学,这正是北极光擅长的领域。 

“以早前投资的心脏除颤器(ICD)无双医疗为例,它的核心技术原理就是从硬件(芯片和电路板)到软件和算法,形成一个嵌入式系统,与我们擅长的科技领域类似,且后续商业化涉及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更新、质量控制我们也很熟悉,是我们能充分驾驭的领域。” 

尽管医疗和科技有相同的基因,但由于子领域众多且极具专业性,北极光丝毫不敢“大意”,先后引进了具有专业及行业背景的人才,譬如在药械巨头企业强生工作多年的于芳,以及有过药企舒泰神战略规划经验的协和医学院博士宋高广等,如今他们都已独挑一方大梁。

时至今日,北极光已搭建起专业化的医疗团队。8名团队成员中,50%拥有博士学历。相较于追逐“大咖”,北极光更愿意给年轻人机会。“他们有潜力、也愿意努力,团队能够迅速成长。”邓锋表示。

伺机而动:避免被“战略”套牢

截至目前,北极光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已涵盖了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生物医药、医疗服务、E-Health等多个细分领域,几乎覆盖全产业链。 

邓锋对此表示,这其实是必然和偶然交织的结果,不能被所谓的“生态链论”或“布局”套牢。必然在于,在关注产业大赛道且没有任何投资案例之前,就得选择较宽的赛道,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偶然在于,投案子必须结合人和事来,“事要对、人更要对”,都有很大的偶然性。 

燃石医学的成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大量资本和技术团队涌入基因检测行业的2014年,时任投资经理的汉雨生在北极光创投跟进基因测序相关项目,分子生物学出身且从事销售管理多年的他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专业的判断力,但几番周折也没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项目,又担心错过肿瘤NGS的窗口期,于是离职创立燃石医学。北极光创投顺理成章成为其天使投资方。

反映到投资轮次上,北极光在常规的“争夺”早期项目之外,也未给自己设定严格的“条条框框”,而是伺机而动,随时等待一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即战略上的机会性。 

邓锋坦言,战略上以投早期为主,即一个行业到来的早期和早期公司;但机会上碰到比较好的中后期公司也会去投,譬如投资较中后期的流式细胞仪项目赛泰克、处于后期阶段的医疗器械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商国科恒泰,等等。 

于芳就指出,核心在于坚守已有策略后伺机而动,在守住早期创新的内核之外,也要把握科创板和国际局势剧烈变动等带来的窗口性机会,因此团队会在原有标准下加大非早期项目的投资比例。具体标准可能就涉及到,预期回报倍数至少5-10倍、短期能上市,且二级市场溢价高等。

 把握未来:“慢牛”之下保持警醒

时至今日,蔓延全球的疫情已戳破了各发达国家医疗资源完善的“泡沫”,也让创新医疗这一原本就处于前沿领域的热点话题进一步成为各国迫切投入的高光产业,中国亦是如此。 

医疗行业的“慢牛”趋势长期持续:一方面,医疗股成了全球大放水行情中当之无愧的主线;另一方面,医疗健康板块也成了IPO“香饽饽”。 

这对于投资人而言,是福音还是提醒? 

于芳认为,在经济周期下行的当下,医疗健康行业逆势而上,充分表明未来相当长时间它都是好行业;但在做投资决策时,更不能忽视核心的商业逻辑——即需求是否成立、是否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临床价值、是否有人买单和持续为此买单、以及资本市场是否认可。即便这些属性在医疗行业相对较弱,也要着重考虑技术的领先性、科学性,尤其是突破现有手段给治疗带来变化,和形成产品后有显著价值等因素。 

宋高广则表示,在大家疯狂抢夺IPO项目时,早期项目的关注度也就变少了,机构眼光在拔高,也有了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他指出,对北极光而言,优质标的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壁垒和专利壁垒,好为今后发展腾出空间;以及有成长为大药企的机会。 

如他所言,目前太多细分赛道没走进大家的视野,譬如针对罕见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基因治疗等,还未形成垄断,有足够的产业化机会和时间窗口 

为此,北极光也做好了准备,时刻迎接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36氪企服点评

ERP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ERP软件

限时免费的ERP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