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 何绍茂 ,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们生活在一个财务问题大爆炸的时代,生活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惊喜”充斥着。
今年4月初,瑞幸咖啡承认,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间,伪造了22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相关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应虚增。公开“自爆”财务造假后,瑞幸咖啡当天股价暴跌达75.57%,市值一夜缩水50亿美元。
一夜之间,瑞幸从天堂跌到了地狱。这重创了背后的投资者。投资瑞幸的刘二海的基金被套牢了。在随后的维权诉讼中,一个沙特投资者损失了近400万美元。
早在这场跨洋的国际骗局之前,乐视也创造了“奇迹”。乐视网2010年上市。山西商人贾跃亭长袖善舞,他率先在视频网站中发动了版权大战,随后在2015年,用“生态化反”的思维,进军电视、手机、体育、影业、金融等。在最辉煌的时刻,乐视的股价最高曾达到179.03元/股,一如承认财务造假前的瑞幸,股价节节飙升,商业模式看起来光鲜而令人信服。
但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的一篇《乐视分析报告》,成了乐视的分水岭。一如浑水发布的震撼世人、有图有视频有真相的调研报告。
2016年底,乐视网股价一路跌到了35元一股,但有一位股民用《易经》推演过后决定继续持有,因为他相信乐视股票会触底反弹。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们去评判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时,往往陷入天花乱坠的概念无法自拔,却忽略了分析一家公司最简单的方法:看财报,看数据,看里子。如果我们掌握了财报的阅读、分析方法,并加以熟练运用,这将减少大部分的投机决策失误。
在瑞幸的例子中,做空调研团队就是用最简单的数人头、算客单价的方法,推演出瑞幸虚增收入的大致比例。
在乐视的例子中,甚至有一些草根财务专家早已注意到,乐视在版权处理上玩了猫腻。电视、电影版权买过来需要摊销在未来的三五年。像优酷、爱奇艺等公司,版权的成本在一开始摊销很多,且时间短。
而乐视视频版权摊销的时间却比同业公司要长,并且平均摊销,这就给广大股民造成了一个假象:乐视每年都能赚好多钱。
不论是瑞幸的收入,还是乐视的版权摊销,都是藏在财报中的“魔鬼”细节。
对管理层而言,编财报就是写作文,写有标准格式的八股文。
中心思想是我的过去,叱咤辉煌;我的现在,其道大光;我的未来,卿为我狂;就是一个字,牛:过去牛,现在牛,未来还将一如既往的牛;投资我,是你永远无悔的选择。
这才是财报编制者发自肺腑的呼声。
而作为读者,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触及它或高傲或卑微的灵魂。
那些熟读财报、有“财务思维”的人,往往最终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财务总监》杂志调查发现,全球财富100强企业中,55%的CEO都有财务背景,其中23%的CEO还持有会计证。一些例子我们耳熟能详:
阿里巴巴CEO张勇、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都是财务出身;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从记账员开始做起的;
美国几任前总统林肯、华盛顿、杰斐逊,都亲手记过账,做过会计工作。
何绍茂先生是华为高级财务专家,曾任华为海外CFO,华为大学高级管理研讨班财经管理纲要金牌讲师。
混沌君采访了何绍茂先生,结合他所著的《华为战略财务讲义》,给你上一堂财务报表入门课,希望对你有用。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区别: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
就拿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它的财务报告一定是包括财务报表的。翻开一家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我们会看到公司基本信息、财务摘要、管理层对业绩的讨论等公司自己总结的,或客观或主观的信息。一般到财务报告的最后,你才能看到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简单来说,就是按照金融监管标准要求,统一编制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三张表后面,还有一堆密密麻麻小字写成的附注,专门解释三张表中表现“异常”的数字,这个也需要格外注意。
简单来说,财务报表就是一张公司的体检表,会计人员就是抽血、检测,把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量化、记录,制成报表的人。
打个比方,财务报表就是地球上所有公司对内和对外沟通的商业通用语言。
财务报表反映了公司经营的状况,反映了公司战略的意图,反映了公司价值的未来。同时,它也隐藏了公司的雄心和企图,隐藏了公司的理念和选择,夹带着花招和欺骗。
所以,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就得理解公司哪些经营情况能够在报表中反映出来,哪些是报表中看不到的。如果你想正确的投资决策,就必须理解公司在刻意传递哪些信息,可能隐瞒哪些信息。
但在读财报之前,你需要先知道四个基石假设。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唯一高度标准化的信息,就是财务报表。但是,也不要急着去看财报。在看财报前,你首先要知道,专业人员编制财报,建立在4个基本假设和前提上:
1、会计主体,即核算的是谁,报告反映的主体是谁,是母公司还是旗下的某个子公司?
2、持续经营,即假设这个会计主体是可以一直经营的。否则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就没有了前提。假设一个企业只能经营5年,那么凭什么让房屋折旧20年,让无形资产摊销10年?
也许你要问,在实务中,如果这个企业真的活不了,破产了,不能持续经营了,那么企业该怎么办?破产清算会计会为你量身定做,保你破产无忧。
3、会计分期,这是核算当期经营成果的需要,否则我们在企业持续经营、离注销遥遥无期的假设下,怎么评价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
4、货币计量,即统一度量。收入不用几头猪还是几头牛来表示,都用人民币或美元、日元等货币来计量。
这四个假设你可能觉得啰嗦、多此一举。但如果你不小心,很容易混淆一些东西。
比如,你本来想去看一家上市公司,最后却看成了上市公司的一个几乎重名的子公司;你以为美股上市的一家中概股是用美元计价收入的,但其实很多公司用人民币计价。
一旦我们把母子公司,和计价单位这两个关键问题搞混,最后决策出来的东西,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为什么读财报一定要看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这三张表之间的关系。
先通俗解释一下三张表。
资产负债表是公司的底子。它让你看到一家公司的“高矮胖瘦”,你可以把这张表从中间切一刀,左边告诉你家底有多厚,这就是资产,右边告诉你购置这些家底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利润表是公司的面子。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是销售收入,中间部分是成本,收入减去所有的成本之后,最下面的就是利润。
现金流量表是照妖镜。反映的是企业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变化情况。公司有多少现金其实在资产负债表中你已经看到了,为什么还要特意为现金编制一张表呢?因为现金涉及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太重要了。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必须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价值实现和未来的人才开发。价值实现指的是企业的社会效益,如企业应为社会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未来的人才开发可以保证企业后继有人。
直接成果是什么呢?相声的直接成果是博人一乐,医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企业的直接成果就是销售额和利润。
我们发挥一下,可以把它改为利润和现金流。而利润和现金流,其实也是价值实现的体现之一。至于它应该是“合理的”,还是“最大的”,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直接成果就是三张表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对企业而言,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经营、投资、筹资三大活动的结果呈现,同时又是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呈现。换句话来讲,企业不管干了什么活动,最终都将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呈现。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构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财报三张表,也是财报的核心内容。读懂了一个企业的三张表,我们就能描绘出这个企业的大体轮廓。
如果说,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更多的是展现一个企业的短期(比如一年)经营活动的话,那么,资产负债表更多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中长期活动。
既然三张表是企业的标签,那么扬美遮丑、选择性披露,就是编制者的下意识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真正的美,看到实在的丑,以便给予客观的评价。
在绝大多数企业,利润是衡量管理团队经营业绩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没有之一。但是,当我们去看一家公司的财务表现时,利润表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拿着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去对比。
利润表,是万恶之源,所谓万恶“盈”为首,秀的是妆容,显摆的是面子,要的是卖相,取悦的是投资者。
现金流量表,是照妖镜,照照利润表究竟是人还是妖,收入是虚还是实,利润含金量是低还是高。
资产负债表,秀的是家底,圈的是地盘,存放的是虚无缥缈但催人奋进的信念。
看完三张表还不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三张表之外的东西也越发重要。
贝索斯是一个持续性的、非连续性的、创新性的创业者。他同时颠覆了书店、超市和计算能力市场。
2018年初,亚马逊与阿里都做到了5000亿美元。在2017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利润是26亿美元,亚马逊的利润却只有2.56亿美元。
但在资本市场,亚马逊的PE值(注:主流企业估值的模型是PE值,就是你的每股市价除以每股净利润)高达296倍,换句话说,资本市场上把亚马逊300年以后赚的钱,全给他了。
到了今天,亚马逊市值是1.2万亿美元,将近阿里巴巴的两倍。
在估值巨大差异的背后,是不同人对于估值模型认知的差异。大多数人对公司估值的模式是利润 × 倍数,但贝索斯从1997年开始,采用的公司估值模型是:
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在生命周期内(长期)可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
围绕着这个“生命周期内可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亚马逊早在2006年开始进军云计算,比阿里巴巴还要早两年。
当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相悖的时候,亚马逊完全不顾忌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而是把它投入到未来,即 AWS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最终彻底甩开行业第二名,形成长期垄断。
在杰夫·贝索斯撰写的《2009年致股东信》中,他写到:在我们452个目标中,“净收入”、“毛利润”和“运营利润”等字眼一次也没出现。
话虽如此,利润表仍然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盈利才是企业屹立不倒的基石。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断无长期生存之理。
那么,这三张表应该怎么看呢?比较流畅的顺序应该是: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接下来,我们按照顺序简单看一下,这三张表究竟隐藏了什么玄机。
利润表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概括利润表的结果,那就是净利润。它会告诉你这个会计主体是盈利还是亏损。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利润表的过程,那就是开源节流。它会告诉你,一个企业的运营,不外乎两件大事:有效增长,扩大收入;提升效率,管控费用。
很多人经常会混淆收入与收款,费用与付款。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假设有一笔应付账款要在明年支付,那么它会不会增加明年的费用?这就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差异。
那么,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呢?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凡是在本期内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形象地说,比如:你今天买了瓶敌敌畏,哪怕你没付钱,它也要算到今年的费用,而不管分几年用的,因为它价值低;你卖了盒狗皮膏药,哪怕对方先赊着,没掏银子,这些钱也算你今年的收入。
在另一种情况下,你买了匹宝马名驹,这是固定资产,你一共可以用5年,那么这个成本需要在未来5年内折旧分批计入财报,而不是在今年一次性计入成本,因为这属于资本性支出。
一般来说,企业都被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对应于收付实现制。比如政府的财政就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到现金才叫收入,付出现金才叫支出。
而谈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就引出了现金流量表的独特之处。
现金流量表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而无论如何不同,失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金链断裂,现金流吃紧。所以,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以血为镜,就能照出利润表的本来面目。
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而后两张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所以它能很好地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能为后两张表做补充。
也就是说,利润表整天玩虚的,你说符合条件应该确认收入,就确认了,但匹配这收入的现金,可能并没有收回—也许永远收不回。
费用,比如这房子的折旧,你说20年折旧完,就分期确认了今年的费用,但也许100年后你的孙子还美美地住着,这房子成了文物,还大大增值了,但今年的折旧并没有现金流出,而且今后若干年后也不会流出。
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相应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比较难以衡量。这个确认很难说不对,都符合准则。
现金流量表就解决了这类问题,它不管利润表是真是假,只管现金流动。预收款是现金流入,哪怕没有确认收入;预付款是现金流出,哪怕并不能确认成本或费用。
因此两张表之间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或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但直接原因是信用的引入,导致销售和收款不同步。具体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确认收入的时点,付款方式的约定等。
那么,现金流量表所代表的各种现金流入、流出活动,都去哪了呢?这就要说到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比较复杂,要抓住核心,先记住一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非常重要。资产指总资产,所有者权益也叫净资产、股东权益(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
等式右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回答了“钱,从哪里来”;等式左边是资产,回答了“钱,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
也就是说,企业的钱可以从两个渠道来:一个是向债权人借,这个叫负债;一个是向股东要,这个叫所有者权益。这种要钱、筹集资金的活动,就是企业的三大活动之一,筹资活动。
筹到钱后,用这些钱做什么?这也就是“钱到哪里去”。“钱到哪里去”,描述的就是现金流量表中的流出去向。
这些钱可以完成两件大事:一是买原材料,买办公用品,发工资,发奖金,上缴国家税金,这些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二是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盖厂房,对外财务投资等,这些叫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构成了企业日常运营的三大类活动,这些就是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那筹资的代价是什么?
企业成立,一般先有股东注资,这就是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可能分批投入企业,企业实际收到的注册资本就是实收资本。它的法律含义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所有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本,在一般情况下无须企业偿还,可以供企业长期周转使用。
实收资本是所有者权益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本的部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是其他三部分。这四部分共同构成所有者权益。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看,它也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股东享有的剩余权益。
看完了等式的右半侧,我们看左半侧。左半侧是总资产,下面这个图展示了资产的排序构成。注意:排序有一个规律,即从上往下,资产的流动性由强到弱。
这个流动性是指,资产好不好卖,卖的有多快。像货币资金,就拿在你手里,随手可以取出来,那么它的流动性是最好的。像持有的一个公司的股权资产,若经济下行期不好出手,那么它的流动性就比较差。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及商誉处于非常靠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其流动性非常差,不易变现。
表面上看,越靠下的资产越不招人待见。企业没它们还不行,那样会显得企业像空壳一个,没什么家业,在合作中容易处于劣势。
但企业也不能拿它们当饭吃,因为它们不易变现,不好处理,还占用大量资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文章的最后,我们会阐述为什么无形资产和商誉对于一个公司很重要。
理解资产负债表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概念,比如2019年12月31日24点的资产是多少,负债是多少,所有者权益是多少。因此,资产负债表有期初数、期末数的概念。期初数加上本期的累计发生数,就是期末数。而本期的期末数,就是下期的期初数。
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则是“时段”概念。比如2019年度(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净利润是多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多少等等。
有了上面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带你体验一下开办一个企业所要经历的关键财务环节。
你现在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但志存高远,心忧天下。怎么办?你可以做实业、筹钱。但企业刚开始成立,一般是很难从银行那儿借到钱的。
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信用积累,没有任何业绩记录,银行为什么要相信你,借钱给一穷二白的你?踌躇满志在讲究风险控制的银行那里,真不值几个钱。
那怎么办?银行不借,你只能找股东了。于是你流浪江湖,摇唇鼓舌,还真有人投钱了。谁呢?天使投资人。
你拿到100万元天使投资,准备甩开膀子开工了。
这是第一笔资产:货币资金100万元。同时,股东权益也增加了100万元。此时的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100万元=负债0元+股东权益100万元。股东权益增加的 100 万元,就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首先,你买了一台机器(用来生产的设备,固定资产)。买价 100 万元,你今年先付款 80 万元,明年再付 20 万元。于是,固定资产增加 100 万元,货币资金减少 80 万元,剩余 20 万元,应付账款增加 20 万元。
这个购买固定资产付出的货币资金 80 万元,就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此时的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 120 万元 = 负债 20万元 + 股东权益 100 万元。
财务杠杆之旅
接下来,你要购买用于加工的原材料。由于账上现金只剩 20万元,荷包太瘪,见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怎么办?
假设你抵押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 100 万元(通常借款额为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 60%),三年期,年利率 5%。这个新增加的100 万元,也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此时的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 220 万元 = 负债 120 万元+ 股东权益 100 万元。
也就是说,你还没开始生产、销售,就把总资产从最初的 100万元变成现在的 220 万元,增长了 1.2 倍。这就是杠杆效应。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给你 100 万元,你能撬动什么?”天使投资人忧郁地问。虽然总资产膨胀到 220 万元,但净资产(股东权益)还是 100万元。
也就是说,不奋斗,不生产,没有增值服务的折腾,是无法给股东带来价值增加的。总资产的增加带给天使投资人的不是权益,而是负债;不是笑容,而是泪水。
所以说,何以解忧?唯有奋斗!
奋斗,得有料。你要先买原材料。你买了 50 万元原材料,预付20%,其余的明年支付。现金减少 10 万元,应付账款增加 40 万元。存货增加 50 万元。
这个减少的 10 万元,就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此时的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 260 万元= 负债 160 万元+ 股东权益 100 万元。
原材料放在你这里,就是“存货”。可是,江湖风云,瞬息万变,原材料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幅贬值,有时市价比之前的进价还低。低的这部分就是“存货跌价准备”,它会直接降低利润。
有了原材料,我们就开始加工了。加工到一半的产品或半成品,是存货;加工完成,可以直接卖给客户的产品,也是存货。所以,存货一般有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品等。
到了这儿,你应该能明白固定资产与存货之间的区别。
你买的机器之前是供应商的产品,也是他的存货,因为他持有的目的是出售、收回货款。到了你这儿,你用它来生产产品,它就成了固定资产,这就是存货与固定资产的第一个区别:持有的目的不同,要看是为了出售,还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在财经江湖里,固定资产通常俗称机械设备、土地、房屋及建筑物、交通运输设备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使用期限一般都超过一年。这是存货与固定资产的第二个区别:持有的时间不同,一般以一个营业周期(一年)为界。
第三个区别是价值。比如以 1 000 美元为限:超过该金额的算固定资产,未超过的则不算。固定资产的金额一般较大,受益期超过一年,购置或建造成本属于资本性支出,不能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目前为止,上述所有活动似乎都与利润表无关,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倒是眉目传情,频频互动。
但利润表也不能闲着。你加大马力,开始生产。构成产品的成本要素一般有三个:料、工、费。料,就是直接材料,比如原材料,50 万元;工,就是直接人工,比如生产人员的工资,假设 5 万元;费,就是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因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
此外,制造费用还包括各个生产单位(车间、分厂)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付出的一切费用,如机物料消耗,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
在此案例中,我们假设固定资产残值为 0,折旧年限为 5 年, 今年计提折旧为 20 万元,其余制造费用为 5 万元,那么制造费用共25 万元。
加工完成后,产品总成本为 80 万元(50 万元 +5 万元 +25万元)。
总成本为 80 万元,实际的现金流出却是 20 万元(原材料预付款 10 万元 + 人工费用 5 万元 + 其余制造费用 5 万元)。是不是很奇怪?
供应商的钱,是可以赊的;员工的工资,是不能拖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没有现金流出的。上面这段话,请你再看一遍。
这就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差别,也是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差异所在。
奋斗的费用
经过一系列折腾,你终于有了产品了,就得推销。要付工钱吧?要付车马费吧?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大力宣传吧?要出入茶馆酒肆与客户推杯换盏、共谋未来吧?这些销售人员的薪资、交通费、差旅费、广告宣传费、交际应酬费等,就是销售费用。
假设销售费用是 10 万元。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江湖打拼,靠的是实力和诚信。产品是硬实力,队伍的战斗力是软实力。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如果你不想带领一群乌合之众,那么除了团队的武功外, 你还得有一批好的领头羊。
要给领头羊付报酬吧?要有办公场所吧?这些薪资、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就是管理费用。
特别提示:研发支出也属于费用类会计科目。它核算的是企业在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一般按“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核算。
期末,企业要将归集的费用化支出转入“管理费用”科目,而资本化支出则直接计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假设管理费用为 5 万元。
还记得企业之前向银行借了 100 万元吧?年底了,银行要计算利息。假设利率为 5%,这个利息费用,就是财务费用。
但在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有关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的利息支出,应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即资本化。
假设财务费用是 5 万元(100 万元 ×5%)。三大期间费用全部用现金支付。在此案例中,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共计 15 万元,这就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财务费用的 5 万元就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确认收入也是一门学问?
有能干的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你终于拿到了订单有了收入,但是当你到了年底翻看财报的时候发现,收入怎么比想象中少呢,这个时候财务人员跟你说了,收入要确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商品所有权上的重大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就是说要干完活。
2、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实际控制权,就是说不用管了。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就是说知道值多少钱。
4、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就是说能回款。
5、与交易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就是说能算出花了多少钱,遵循的是配比原则。
第 4 条提到“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什么是很可能?有没有定量标准?2006 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此做了界定,如表所示:
所以,很可能就是可能性在 50% 以上(含 50%),但小于 95%。这个规定不可谓不细。但在实务中,收入还是一个风险很高的报表项目。常见的情况是提前确认、虚增、推迟确认等。
为了提高利润,有的企业确认了收入,却不结转相应的成本和确认相应的费用。于是,准则就规定,成本、费用要根据与收入的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或者根据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进行间接配比。这就是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与权责发生制共同作用,以此确定本期损益。而配比原则,也是基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个前提的。
因为站在企业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角度上来看,所有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都将计入其中,不存在配比一说。只有经营期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期间时,某一期的配比和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才会产生。
奋斗的价值
听完财务人员给你的解释,你终于放了心。
一年下来,你的产品卖了 150 万元,预收 20% 货款,年底累计收款 80%(120 万元),应收账款为 30 万元。这120 万元就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注意,这是收款,不是收入。收款 120 万元,收入 150 万元。假设无其他损益发生,流转税为零,此时我们看一下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 = 收入 150 万元 – 成本 80 万元 – 期间费用 20 万元 =50 万元。
所得税 =50 万元 ×25% =12.5 万元。
净利润= 利润总额 50 万元– 所得税费用 12.5 万元=37.5 万元。作为股东,你可能要替天使投资人鸣不平:银行获得了 5% 的利息回报,天使投资人作为股东,获得了什么?
销售利润率为25%(37.5/150),净资产报酬率为37.5%(37.5/100)。天使投资人的回报率是多少呢?37.5% !
如果净利润不做分配,它就是留存收益了,作为股东权益而存在。
我们看一下,年末的资产负债情况:总资产 310 万元 = 负债172.5万元 + 所有者权益 137.5 万元。
此时的资产负债率约为 55.65%(172.5/310),权益乘数约为 2.25(310/137.5)。这意味着什么?在总资产报酬率能覆盖利息费用率的前提下, 风险适度的负债经营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股东的价值。
此时此刻,总资产由年初的 100 万元急剧膨胀到 310 万元,净资产(股东权益)也由 100 万元增加到 137.5 万元。这就是作为领头羊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通过奋斗带给股东的价值。
经过一番奋斗,你的公司终于上市了。
上市后,你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投资者要求你的增长一直维持下去,只有业绩增长不断超过预期,股价才能继续维持良好的表现。
投资者们最关注的财务指标,莫过于一个:净利润。中国的香港证券交易所称“纯利”,欧美国家称“Net Income”。
你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关注的长期目标是战略的制定与执行,短期目标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而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通常有:
收入规模及其增长,盈利能力及其提升,运营效率及其改进。
投资者则关注持续、稳定且有增长的投资回报与尽量小的风险。量化的指标有股利的发放及资本的增值。
所以,双方共同的关注点至少包含以下 3 点:
1.收入规模及其增长;
2.盈利能力及其提升;
3.业绩平滑(意味着持续而稳定的回报)。
总结起来,共同的关注点就是规模及盈余管理,再浓缩成一点,就是盈余管理。所以,利润表管理的核心就是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主要就是对净利润的管理。写到这里,大家也许要炸锅了:你这不是在操纵利润吗?
冷静,冷静,先别扣大帽子。不要将罪恶的标签贴在合理的财务管理上。
盈余管理是否步入误区,最终要看其是否反映了业务实质,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长期价值。盈余管理是否步入误区,可参考以下 3 条标准:
1、是否遵循了清晰准确的公认会计准则及其规定;
2、是否依赖于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
3、是否有盈余管理的潜在诉求。
第 1 条标准涉及准则遵从的问题,有一做一,无须太多讨论;第 2 条标准,是讨论的重点;第 3 条标准,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盈余管理的实质,就是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诉求问题,包括政府征税、股东分红、债权人收取利息、供应商回款、社会就业等。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一下第2条标准。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选择,打个比方,就是同时有两条路,之前你觉得走第一条好,但是现在变心了想走第二条,但是你换路了之后,一般就不能再换了。
会计估计变更,打个比方,你要去估计一些事情,预测的范围变动很大,你可以选择那个预测值小的,也可以选择预测值大的。
一栋楼如何帮你调节利润?
假设你花了 2 亿元买一块地,占地 10 万平方米,容积率为 2。
接着,你在这块地上三通一平,建筑施工;建成楼后,你又内外装潢,竣工验收,最后这栋楼建成后的实际面积为 20 万平米,含土地价的 10 亿元实际成本。
竣工验收之日,我们要按 10亿元的价值将该项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这种账务处理方法,就是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目前会计科目初始计量的基石,因为它反映的是客观、实际的已发生支出。即便将来资产价值有了变化,根据历史成本的原则,你也是不能调整其账面价值的。
与历史成本对应的是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在、资产负债表日(比如 12 月 31 日)某项资产的公允市价。
它是公平市场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是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显然,公允价值很可能与账面价值不一致。
公允价值由谁决定?在实务中,公允价值通常以资产评估机构所评估的价值为依据。
但在实务中,用于交易的公允价值与用于记账的公允价值相比,由于目的并不相同,前者一般比较公允(关联交易除外),后者往往并不那么公允。
在这栋历史成本为 10 亿元的大楼被计入固定资产后,如果你想自己使用,并不出租,就要估计其净残值,按月计提折旧。
计提折旧的方法有两类:一是直线法,具体分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简单来说就是每年的折旧总额一样;二是加速折旧法,具体分为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简单来说就是前面折旧多、后面折旧少。
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的方式,来选择适用的方法。
选择哪种方法是你的自由,这就是会计估计。这也将产生不同的折旧费用,影响不同的经营结果—利润。
这是盈余管理的典型方法之一:会计估计的选择与变更。
调节利润的第二种办法
也许你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没错,接下来,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可如法炮制,残值是多少呢?一般为零,至于摊销年限呢,大家想想…
以上这些前提是在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比如无形资产摊销的法律法规、合同规定、实际使用的年限孰短原则。也就是三个标准哪个时间短,就用哪个。
假设你将这栋楼中价值 2 亿元的面积用于出租,那么房屋的用途已经改变,它就成为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房主为赚取租金或为了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
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改了个姓,另立了门户而已。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而对于后续计量,你有两种选择:历史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现在大多数国内的企业选用的都是历史成本模式,这就意味着企业要计提折旧,费用会增加,利润会减少。
于是,有些企业就开始改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影响如何呢?
我们看一下案例。
2013 年 11 月 30 日,金地集团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这也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计量方法。
由此,金地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
此次会计政策变更自 2013 年 12 月 1 日起执行,金地需对2012 年 12 月 31 日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经金地初步测算,此次会计政策变更将增加 2012 年年初所有者权益约 21 亿元,增加 2012 年年度净利润约 4 亿元,增加 2013 年年度净利润约 13 亿元。而金地集团 2013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为 7.16 亿元。
这是盈余管理的典型方法之二: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
也许你会说,为了财报好看,我的会计政策就搞量身定做。企业经营情况不好了,会计政策就变一变,理由有的是,总能编出几条,准则能奈何?
你悟空有金箍棒,我唐僧有紧箍咒,套的就是你这猴头。这个紧箍咒叫“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企业一旦选定了一种会计政策,就不得随意变更,除非变更后的会计政策更能反映业务的实质,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就是会计政策选用的一贯性,目的是实现财报信息的可比性。
追溯调整一般有什么后果呢?它要往前追溯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前各年度的损益,8要揭示会计政策变更对历年损益的累计影响数,以便前后可比。
企业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是纳税,一是坏账
鉴于会计政策变更需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复杂性,诸多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更多地通过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出的判断。在实务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主要包括:
1、坏账准备:应收款项能否收回,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多大,坏账的金额是多少?富兰克林说,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一是纳税。
企业也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是纳税,一是坏账。坏账(减值准备计提)是企业最常见的会计估计,没有之一。除非你是“老干妈”,它信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应收款,没有应付款,所以没有这个烦恼。
2、存货跌价准备:存货的毁损和过时损失。这也是制造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3、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大小。比如房屋及建筑物,残值 5%,剩余的 95% 在启用当月的次月起按 20 年折旧。机械设备,一般是 10 年。交通运输设备,一般是 5 年。
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呢?无须折旧。折旧年限属于会计估计,至于具体几年,税法、会计准则均没有强制要求,但税法规定了最低年限,各企业可以自行判断、选择。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的受益期。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
6、收入:收入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金额。
7、或有负债 / 或有收益:或有损失和或有收益的发生,以及发生的数额。
会计估计变更后,企业采用的是未来适用法。就是说,会计估计变更后,自变更之日起,企业按新的估计核算即可,不用像会计政策变更那么麻烦,还要往前追溯调整历史报表。由此带来的会计估计频繁变更,随意夸大或缩小估计值,就是实务中常见的滥用会计估计。
“带帽”ST公司为什么老是洗大澡?
会计估计在实务中极为常见,当公司管理、会计人员别有用心时,他们经常利用以下手法滥用会计估计: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冲回调节各期利润。比如 ST 公司(即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或连续亏损的公司,因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造成本期巨额亏损,我们称之为“洗大澡”。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下期通过冲回准备实现“扭亏为盈”,以避免因三年连续亏损而被暂停上市。
还有的公司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比如本期该计提而不提,或该多提而少提,以在下期一次性计提,达到虚增本期利润、增资扩股的目的,或者避免因三年连续亏损而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2、计提秘密准备以调节各期利润,主要形式是低估资产价值和高估负债价值,在未来释放利润。比如高估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费、预提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等。
3、频繁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调节各期利润。
4、利用预计负债调节各期利润。
这里举一个三泰控股ST操作的案例。
三泰控股在2015年和2016年的净利润均为负数。2017年4月28日, 三泰控股受到“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股票更名为“*ST三泰”。
上市公司对于商誉减值的计提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当收购标的的盈利不及预期时,公司因当年无法实现盈利,便会提前计提大额商誉减值以在未来实现业绩增长。
三泰控股于2015 年8 月完成对烟台伟岸100% 股权的收购,烟台伟岸经审计的确认商誉高达6.77亿元,为此,被收购公司和三泰控股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业绩承诺协议。2018 年烟台伟岸由于未实现业绩承诺,应当对三泰控股补偿合计5.5亿元。
由于烟台伟岸的主要客户平安财险的业务模式于2016 年作出了较大调整,使得烟台伟岸的业绩出现大幅下滑,预期无法完成业绩承诺,故三泰控股于2016 年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共计6.52 亿元,占商誉总额的96.31%,几乎全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但是才收购一年,远远没达到三年之期,为什么急匆匆的急着计提全部减值?
凭借包括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等手法,三泰控股2016 年巨亏13.04 亿元,其中包括6.95 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后*ST 三泰于2017 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 亿元。从后续业绩表现来看,*ST 三泰在2018年又净亏损2亿元。
当滥用会计估计越发普遍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会计欺诈。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利润表舞弊最常见的手法是虚增利润,比如:
1、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
2、无中生有,虚增莫须有的收入;
3、掐指一算,变更会计估计,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从而少提折旧费用;
4、延长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从而少计摊销;
5、高估资产的残值,从而少提折旧费;
6、少预提费用,比如奖金;
7、费用不入账或推迟入账;
8、坏账计提不足;
9、费用化支出资本化,应该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分期折旧或摊销;
10、左右互搏,虚假并购或重组。
这里举一个典型的案例。
康美药业2019年4月30日公布了一则《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自此,康美药业近300亿资金不翼而飞的“惊天大雷”被爆出。
公告称,由于财务数据出现会计差错,造成2017年营业收入多计入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入76亿元,销售费用少计入5亿元……在这份公告里,最令人震惊的是货币资金多计入299亿元,这也意味着康美药业2017年财报中竟有299亿虚增货币资金。
在2020年6月3日晚间,康美药业发布业绩预告更正,公司预计2019年度亏损达46亿元,预计2019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6.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48.31亿元。
虚增利润的惯用手法,其实还有很多手法。啰唆一大堆,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两条:收入做大,成本费用做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的舞弊都叫虚增利润。还有一种舞弊手法,是调低利润。
比如,当董事会准备通过一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要求自第二年起利润逐年增长 ×× 时,第一年的利润就有较大的虚减可能,以此做薄底子。再比如新 CEO 年中上任,在第一年也有较大的动机和压力调低利润,以形成任期内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幅增长的假象。
会计欺诈极易误导投资者,这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利润表不是最重要的,资产负债表才是。
在了解了虚增利润的各种手法后,估计你有点无所适从:如果利润都是做出来的,那么我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到底应该看什么呢?
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获利能力,我们更应关注资产负债表,而非利润表。投资者更应关注其资产质量,及其未来获取持续稳定利益的能力,而非利润表中的短期盈利能力。
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观。
其实,对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交付经理、回款经理等一线人员来说,他们往往只跟资产负债表的上半部分,即流动资产打交道,比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也就是说,芸芸众生普遍关注的还是流动资产,或者说短期资产。
奇怪吗?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流动资产要回答的问题是“现在,咱这日子还能不能过”。这叫活在当下。
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非流动资产,或者说长期资产要回答的问题是“未来,还有没有好日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请给我一个期限。如果允许的话,那么我希望是…
不用闭上眼睛陶醉了。如果期限是一万年,那么企业早就倒闭了。
如果说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展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硬实力的话,那么品牌、无形资产和商誉,展示的就是软实力。所以,看长远,就得看企业的品牌、无形资产和商誉。而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品牌值多少钱?
品牌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世上本没有品牌,广告投放多了,质量过得硬,便出现了品牌。
品牌不是一个财务概念,但终将体现为财务结果。
品牌的本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品牌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载体的印象。
比如,IBM 的蓝色商标让人联想到深沉的大海、智慧的地球;宝马的蓝白商标让人想起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其动力想必十分强劲。
著名的四度论可以衡量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
你这品牌,是地球人都知道,还是仅你和你的小伙伴们知道?
你这挂了个羊头,小伙伴们认为你是挂羊头卖羊肉,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你是想要好事传千里,流芳百世,还是破鼓任人捶,遗臭万年?
你这品牌,是“用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还是只恨狐狸不成仙,来生莫要与君舞翩翩?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你还要让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长得美也是不够的,你必须秀外慧中,让人哪怕卖肾也要追着你。
那怎么衡量品牌的价值呢?品牌价值这东西,就像梦想:有时虚无缥缈,有时又离我们很近。
比如三鹿集团,2007 年销售收入为 100.16 亿元,营业额仅次于伊利、蒙牛,奶粉产量更是高居全国首位。2007 年年底,其总资产为 16.19 亿元,总负债为 3.95 亿元,净资产为 12.24 亿元。这些数据看上去很不错。
2008 年 10 月,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三鹿品牌价值达 149.07 亿元。
同期,光明、伊利和蒙牛的市值分别为 41.36 亿元、57.55 亿元和 130.4 亿港元。三者的 2007 年年度收入分别为82.06 亿元、193.6亿元、213.18 亿元。
但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一夜之间,三鹿品牌价值跌至冰点。
上百亿品牌价值,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只因三聚氰胺。
所以,畜生,是靠不住的;而品牌,是要精心呵护的。
品牌的价值无法被准确度量(虽然有品牌研究机构在尝试度量,但结果并无法律效力),所以在报表里,品牌价值是不列示的。只有在收购中,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产生的溢价,才会在收购者的报表中体现。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被收购后,企业已经不是那个企业了,其自身也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品牌的溢价部分终于抛头露面了。它的名字叫商誉。
从品牌到商誉的转变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它是由顾客公认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高、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举个例子。漓江的美景俗称“桂林山水甲天下”。无论怎么创新、加工,你都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打造出与它一模一样的自然景观。
哪怕打造出了一模一样的景观,那也是人造景观,不是原汁原味的,其价值是要打折扣的。这就是漓江美景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构成了桂林的商誉。
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我们怎么计量它呢?
收购时,它是收购企业的投资成本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仍然看前面三鹿的案例。2007 年其销售收入为 100.16 亿元, 年底总资产为 16.19 亿元,总负债为 3.95 亿元,净资产为 12.24 亿元,那么三鹿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12.24 亿元。
某企业若此时收购三鹿,需要聘请资产评估师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评估。评估下来,假设其房产增值 5 亿元,但车辆、存货等减值 2 亿元,其他资产价值不变,则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增加 3亿元,为 15.24 亿元。
根据美国资本市场的收购实践,收购价一般在被收购方的市价基础上溢价 30% 左右。这个市价指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就是股价 × 股数。
市值一般比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大。因为它的内在经济含义是,假设企业以一定的增长率永续经营,其产生的每年现金流量净额以一定的资本成本(折现率)折合成现在的值。市值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
当然,由于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实际股价往往会偏离其内在价值。比如投资者看好时,企业的估值会偏高;投资者唱衰时,企业的估值会偏低,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洼地。
如上例,若收购方最终以 50 亿元的对价收购三鹿,则收购完成日,收购方需确认 34.76 亿元(50 亿元 –15.24 亿元)的商誉。
如果收购方以 10 亿元的对价完成收购,商誉为负,那就意味着收购方发了笔横财,这部分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
对于收购产生的商誉,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不用进行摊销,但应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发现减值后,应当计提减值损失。已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能冲回。这跟固定资产的减值处理是一样的。
无形资产与软资产:现代企业的命脉
分析了三鹿的例子你可能明白了:即便我们非常认真的去分析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但最终决定这家公司价值的,竟然是摸不着的品牌,也就是无形资产!
也就是说,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在反映公司资产的全面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根据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大卫·诺顿教授的研究,企业市值的 75% 以上,源于传统财务指标无法捕捉的无形资产。也就是说,公司的平均有形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后的账面净资产)只代表了不到 25% 的市场价值。
这个问题在钢铁、机械等传统的制造行业不会凸显,但在高科技电子行业中,将会加倍放大。比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价值可能就不一定在于有多少房产,有多少设备,而在于有多少关键资产、软资产。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认为,企业不应太功利,要有战略耐性,只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磨好豆腐,发好豆芽,终有一天,消费者会认可。这就是品牌积累,这就是华为的关键资产和软资产。
所以,当你完成对财务报表的熟练阅读、分析和拆解,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反而是从财务报表中跳出来。一进一出,反复进出,你最终才能掌握财报的精妙!
财报,就好比一家公司的体检表。体检表上只有数字,背后的因果关系,我们还是需要听医生的意见。
但仅仅看三张表是远远不够的。三张表背后的股东、业务战略等才是决定三张表可持续性的深层次原因。
而真正的拥有“财务思维”的高手,就是根据体检表结果,能够做出健康的判断和决策。
如果想做出正确的决策,首先你得看懂健康体检表的结果。高手不仅懂得怎么看表,更懂得体检表存在哪些局限。
当你掌握了这一套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开办公司中,你就掌握了公司经营的“仪表盘”。到时候,你就可以把公司经营的实时动态,转化成财务仪表盘上的指标,你就会根据需要,抓取数据,进行管理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