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达芙妮门店数量不到其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36氪获悉,8月27日,达芙妮国际(以下简称达芙妮)公布了其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达芙妮营业收入为14.03亿港元,同比下滑37.9%,毛利6.51亿港元,同比减少39.7%。其核心品牌(达芙妮、鞋柜)销售额同比下滑38.4%,为12.81亿港元。
在半年报中,达芙妮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关闭店铺及同店销售下降。
此外,达芙妮还提到,受清理过季产品及平均销售单价下跌的影响,报告期内,核心品牌业务毛利率由2018年上半年的 43.0%下降至 42.5%;由于持续受到来自零售营运高固定成本结构及关闭表现欠佳之店铺亏损的负面影响,经营盈利率同比下滑4.8%,为 -28.0%。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达芙妮在财报中提到,报告期内集团的电商业务继续增加对集团总营业额的贡献,并保持盈利,但电商业务的盈利并未能扭转整个集团的颓势。
天眼查显示,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香港创立,是一家以鞋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集团,主营业务为OEM(贴牌代工)。1995年,达芙妮在港交所上市;2004年,达芙妮创立第二个自有品牌“鞋柜”;2006年,达芙妮进军台湾市场,同年,达芙妮入驻天猫并搭建自营电商“爱携”。
直到2012年,这段时间均为达芙妮扩张时期,达芙妮门店数量也达到峰值,直营店与加盟店合计6881家,而根据本次半年报披露,达芙妮目前门店总数为2208家,尚不足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为应对业绩自2015年来的持续亏损,达芙妮开始关闭亏损店铺,节约成本,将更多资源倾斜到销售状况相对好的店铺,而另一方面,据联商网报道,达芙妮在不断扩大其直营比例,到2018年年末,这一比例已达90%以上。这种重资产模式尽管有利于企业统一调配、强化供应链管理,但在达芙妮业绩开始下滑时,也会变相增加企业的负担。
困境中的达芙妮也在求变。
在电商业务上,达芙妮早早入驻天猫并开始运营自营电商平台,不过2010年,达芙妮与百度一起投资电商平台“耀点100”,并为此压缩了自营电商的发展,但最终这一投资以失败告终。
在品牌形象上,达芙妮由于库存周期一路走高,从2010年的128天到2012年的188天,而在本次报告期内,达芙妮的平均存货周期为195天,已算相当高的数字。为减少库存,达芙妮在2013年加入当当网尾品会,常以折扣形象出现,容易模糊消费者的认知。
而在消费者购物习惯上,如今更多消费者倾向于集成式的购物中心,传统的街边专卖店、卖场的吸引力早已不如从前。因此,达芙妮在财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已于购物中心渠道开设新形象店铺,及继续进行店铺翻新。
另一个可供借鉴的对象则是百丽。36氪此前报道,百丽在2017年完成私有化之前,同样正在经历新商业环境的巨大考验。由于电商冲击,其旗下品牌业绩接连下滑,与达芙妮的困境有相似之处。如今,百丽正在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将数据本身作为公司发展的生产力。
此外,达芙妮在财报中表示,将与专业品牌咨询公司合作,对达芙妮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在没找准定位前,达芙妮恐怕依然将负重前行。
(头图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