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区块链最合适的落地行业之一。(具体分析请阅读我此前文章《区块链的希望与原罪:从金融场景谈起》)其中,涉及征信或个人信息使用等场景,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重要的落地场景之一。
金融的核心之一是风险定价。风险的本质即不确定性,获取的有效信息越多,对风险的定价越准确。
由该层面出发,金融是个吃数据的行业,相关数据可能包括个人资金流水、健康、通话记录等敏感数据,还有大量的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包括金融行业的黑名单、多头借贷/投保风险、病例信息、车辆信息等。
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据驱动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下,获取个人用户数据变得空前简单。可是,行业目前存在以下痛点:
1、用户个人隐私被逼无奈“授权”给了不少机构。即便用户在任何平台的行为数据和信用数据,都是通过自身行为产生的,但用户却并不“拥有”数据的自主权。
2、网贷行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行业数据使用效率低下。为了评估用户风险,不同机构总是在做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审核工作,却又难以准确评定多头风险。
机构不愿意分享数据,跟利益与用户隐私保护有关。手握海量数据的行业巨头必然不愿意将核心竞争壁垒分享;跨行业分享数据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明显益处又可能泄露用户隐私,机构必然不愿意冒险。
今天要介绍的Distributed Credit Chain(DCC),希望针对个人信贷行业,建立一个分布式的资产归属和信贷行为的数据分享平台。
DCC产品负责人Cipher Tang表示,原来金融机构或者网络平台获取用户信息,都是通过“授权”等形式,实际上这还是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收集和处置用户的信息 ;而DCC的平台逻辑,则是将数据的处置权返回给用户。
他以获取运营商数据为例解释了一下后端流程的不同。原来,网贷平台若想获取用户运营商数据,需要后者授权其使用在运营商平台的账号密码,这种方式将用户数据置于更大的泄露风险之下。DCC处理该业务的逻辑则是,以用户的名义从运营商处获取自身数据文件,然后存储在自身存储或者分布式存储上,并将数据摘要以哈希值的形式存储区块链上,之后金融机构若要使用相关数据,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秘钥将相关数据交给金融机构使用,后者可以通过公开的哈希值验证文件未被篡改。
具体数据的收集方式上,对于已有自身业务的消费贷平台,DCC将以SDK接口内嵌到平台APP的形式收集数据,对数据做加密处理后将数据摘要上链。对于未搭建自身网络消费金融业务系统的中小型银行等客户,DCC将提供一套兼容链上下数据的解决方案。
DCC对现有平台原有业务流程改动不大,用户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感知。实际上,DCC会根据用户的身份,对其生成一个专属的数字身份,相关信息都归该身份所有。该公链已经开始运行,可以通过项目官网查看加密数据。
DCC正在开发一个针对C端用户的开源DAPP,用户可以通过这个APP查看和管理个人信用信息,以及寻找借款资源。同时,其他流量端可以借此基于链和开放平台接口开发借贷APP。
DCC创始人Stewie Zhu表示,上述是DCC设想的第一步,目前已经有51信用卡和上市公司等十几家合作伙伴,意味着有实时数据不断上链。未来,DCC希望说服更多的信贷流程参与方上链,形成信贷生态体系,包括贷前的流量平台,贷中的信审咨询、风控模型搭建,贷后的ABS证券化等。
一旦风控和信用评级机构上链,用户甚至可以自行找有公信力的风控机构生成信用报告。Stewie Zhu认为,平台将形成一套去中心化的验证体系,个人主导自身信用记录,都是唯一且不可抵赖的,保证数据的可用。
在代币经济模型上,参与方会因贡献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而获得不同数量的代币,使用平台上相关服务,将使用代币兑换。
Stewie Zhu认为,类似分布式的数据生态,将带来以下三点改变:
1、提高数据验证的效率,降低使用数据的成本。如前所及,很多机构在做重复的数据收集和验证的工作。
2、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自主权,用户数据保存在分布式存储上并生成了链上哈希值,只有秘钥持有者才能处置,但同时又保证不可篡改。
3、打破特定机构在数据层面的垄断,数据入链的平台形成了分享机制,可以约束多头借贷行为。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分享平台,36氪之前还报道过MatchupBox、IDHub、Engine、秒钛坊和AAA Chain等。
DCC团队超过30人,技术团队大部分在上海,传播和社群团队在美国。创始人兼CEO Stewie Zhu毕业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其他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毕业于耶鲁大学的Daniel博士,专注数学和信贷领域研究,负责DCC项目的全线业务;曾多年供职于红杉资本的Vanessa女士是清华大学MBA,主要负责整个DCC项目商务拓展和生态建设;还有曾在摩根大通担任副总裁的Stone先生,负责DCC项目风险量化分析相关工作。
我是36氪作者卢晓明,关注金融、区块链和旅游,项目寻求报道或交流请加微信lohiuming,烦请备注姓名、单位、职务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