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youhaoxifilm),作者 何润萱,36氪经授权发布。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肺炎疫情,让公众关注湖北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医务工作者是如何敬业的:在物资并不十分充足的时候,他们依然选择了向前冲。
而我们对医护人员的关切,也从线下物资的救援延展到了网文世界。据阅文集团旗下平台QQ阅读数据,从农历大年三十至农历正月十四两周内,QQ阅读平台医疗题材的小说阅读数据涨幅明显。以阅文集团大神作家志鸟村的《大医凌然》为例,春节期间仅在QQ阅读平台上阅读用户就剧增40%。
《手术直播间》的作者真熊初墨则是阅文集团新晋知名作家,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三甲医院医生,其根据生活经验创作的这部网文,春节期间的阅读用户增长近3成;起点读书平台上,春节期间推荐票增长50万张,目前粉丝数超百万。
在这个人们关注医疗行业的时刻,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特意专访了作者真熊初墨,请他聊了聊,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之外的世界是怎样的。他的小说除了有“开挂”的医疗系统为主角加成外,还增设了一个直播环节:每当主角走上手术台,就会有一场场外直播对网友开放。尽管不是疫情第一线,但直播场上,生死之间,惊心动魄,他给我们分享的,是一桩桩与医生相关的最真实的故事,也是一段网文作者的成长写照。
以下为真熊初墨的自述:
我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最开始在胸科,后来去介入科(注: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中间轮岗了几次急诊科,很简单的从业经历。全院的外科,除了肛肠这样的几个小科之外,其他的都得去轮转,我们胸科还算是个偏大的科室,一共轮了两三次。
写作纯属爱好,上大学的时候就给《科幻世界》投过稿,写了有20多年了。之前是完全没有收入,也没给身边朋友看,都是自己喜欢,想到什么就随便写点儿。用我们写小说的话讲叫“玩单机”,发上去也没人看,因为现在写书的人太多,也没人有耐心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随便写的一本书,基本上点击都是0。
《科幻世界》封面
2016年我们医院组建介入科,所以这本书我最开始也是从介入手术入手,不说普通人,我们医院本家的代表都有好多不知道介入科的。跟朋友聊的时候,朋友说你写这个东西读者都不知道是什么,他们能接受吗?反正这本书一开始写得比较随意了,冒了一定风险。
这本书之前上一本,我自己感觉特别好,其实这本也是按照上本书的逻辑架构来的,只不过那本书开始写得阳光明媚,这本开头变得阴暗了一点。上本书在起点发了8万多字,编辑没签约,后来这本书开始写了1万字,找编辑投稿,编辑那边就过了。
《手术直播间》的大方向就是一个医生的日常,只不过把好多医生融合在一起了,后期写了好多疑难杂症,有很多普通人一辈子都看不见的病。其他小说写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这本书更主要偏向于人和疾病之间的斗争,这是个主线。
副线包括我对未来医疗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手术越做越小,外科手术从开刀到腔镜,到介入,甚至去年特别火的纳米机器人,吃个胶囊就能治病,或者往血管里打个东西就能治病。再到今明年我们国家就要开的5G,5G一开远程手术就变成现实了,对这些我都做了一个推测。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可以实时控制纳米机器人让其实现药物递送,或进行智能微手术
你问我有没有手术失败的情节,别人有,主角肯定是没有的。中间有许多手术失败的情节都是主角去救台。比如说我刚写完的一个还没发的存稿,外地一个大夫给患者做心脏支架手术,做完之后患者胸闷、胸疼、气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打一个B超一看心包有积液,就按心包积液治的。
然后又做了IBP(注:直接血压测量),一点效果没有,转到北京,去了主角所在的医院。主角做手术,把这个问题解决,讲了一下到底为什么,又引申出了一些其他的矛盾。别人能失败,主角从来不失败。
立足于网文的角度,不能给大家添太多堵。看小说时候都会把自己带入到主角的角度里,女生看言情觉得特别甜,都是把自己带入女主的角色里;医疗文也是,大家都会把自己带入到男主的角色里。而且做手术失败这个压力好大,会让人有道德上的负疚感。毕竟手里是条人命啊。再说主角都开了挂了,就不让他失败了。
《欢乐颂》《大江大河》的作者阿耐曾在微博提及《手术直播间》
最开始设计大纲的时候它是个科幻文,系统(注:主角身上附带的指导系统,常见于系统流网文)我是能解释的,但是因为版权卖了,具体怎么解释还得跟影视公司那边沟通。
关于直播的设定,其实不是因为刺激,医生看得太多了,都习惯了。是因为医学是经验科学,需要不断的看,不断的学才能进步。手术不会100%成功,所以直播手术只会在某些学术会上出现,数量很少。书里面只是理想化了,主角有主角光环,从不失误,开直播,桃李无言。
现在写到550多万字,走到最后一个大情节,阐述一下医生和患者是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人。我写完估计也就600万字了,在文章的最后把这个再升华一下,要收个豹尾,告诉大家医生和患者是一起面对疾病,而不是说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敌对。
说实话,这本书到现在我都没找到是什么原因火起来的。我现在能想到,首先可能是我更新量大:因为去年一年起点里我更新了550多万字,算是起点中文网更新第二多的作者。剩下的都是不断地调整。
因为现在起点开通“段评/章评”(注:起点读书APP开发的文字弹幕功能,通过“章评”、“段评”,读者可以在文字的段落和章节中与作者读者社交互动或发表评论感受),就跟弹幕一样,读者能在下面说这段写得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地调整。当然,我自己的主意是很正的,细枝末节的地方可以根据读者的意见进行一些修改,大方向上我一定是要坚持的。
现有的医疗剧基本上都是走感情路线,都是披着医疗外衣的都市剧,我想写一个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说弱化了这一点,特别强调这本书的专业性。前边我还照顾一下读者的情绪,尽量写得浅显易懂让大家能看懂,到后面完全就是更专业了。
前面有些东西都是我的经验,但因为我所在的医院比较小,属于一个市级的三甲医院,没法跟北京的那些大咖型三甲医院比,后面完全就是查找资料了,我现在订阅了很多国内外的医疗期刊,再就是查找以前的《柳叶刀》《新英格兰》这些顶级的SCI期刊,在里面找病例。
不少专业人士也是《手术直播间》的读者
写这么专业的话,读者是会有一部分流失,但我的想法还是略微敬业一点:我要写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或者说在网文史上从来没有人写过的东西。有个读者就在前边跟我说,这肯定是医生,你也不是写医疗论文,不用在下边进行备注。因为我的很多病例都是标注“取自《新英格兰》哪年哪月哪期哪个病例”。
比如说一个直肠异物的患者,他往直肠里塞了一个玻璃瓶子,这个病例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玻璃瓶子能在直肠里放五年?我是完全想不通的。但这是一个巴西真实病例,发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类似的我都在文章下边做了标注。包括我自己猜测,现在的手术解决不了的,也在底下做了备注。现在看好像还行,因为前期筛掉了很多不愿意看这种文章的读者,后期剩下的就觉得这个类型比较可接受。
网文这么长,肯定是有疲劳期的,怎么能够吸引大家来看?肯定是爆更、加大更新量、不拖读者的胃口,后来我也在不断地想,要把它变成一个个小单元剧,类似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那种单元剧,大概一天到两天完成一个小剧情。某一天他们觉得别的文章没意思了,又会回来重新看,没有进入的负担。整个大剧情是在缓慢推进,但小剧情走得特别快。
另外就是在里面增加一些其他的矛盾点,或者说大家喜欢看到的一些东西,类似于《走进科学》这种科普,比如说鬼压床、梦魇,比如说一些精神类的疾病,都做了医学上的解释,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3
我的话,觉得专业、更新这两点是自己的立足点。更专业代表着有门槛。把主角设定为医生,最起码得是一个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人,才能写出类似的东西来。起点医疗文有很多年历史了,但从前的医疗文都是以中医为主,真正西医的医疗文不多,而且接近现实生活的也不多。
医生讲究事实,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视触叩听。比如有一个我比较关心的话题,书里也写到了,就是在线问诊。前一阵有个患者网上问病,说孩子眼睛有点红,大夫问了问病史,建议家里给孩子滴眼药水,结果孩子是其他的病,眼睛受了影响,最后这大夫赔了2万元钱。这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书里的情节就跟这个新闻是类似的。
在线问诊平台(注:图仅供参考,与新闻事件无关)
如果说老年人没办法去医院排队,家里能理解,还好说。如果说出了问题怎么办?当然了,看的99.9%的都是常见病,都能通过网络问诊来解决,但碰到0.1%怎么办?可能当医生很多事情都不太往好处想,都是往最坏的地方去想,可能跟这个有关系。
从医这么久,印象最深的事有好有坏。2003年的一天晚上推来一个患者,推来时还有呼吸,然后心脏就停了,我当时采取了最激进的办法疏通了一些血:直接在病房把患者的胸腔打开,心包切开,心包里的血一下就喷上房了。
我戴着手套捏着心脏上手术室,交给麻醉师给他做直视心脏复苏和插管。然后我去换衣服,上台给他做手术,给那个患者救回来了。这个患者到现在还活着,我们关系还不错。
再有一个是我很遗憾的。一个18岁的小姑娘,他们家里是开烧烤店的,说是在家收拾东西,她姐夫撇一个剪刀扎她胸上了,直接扎进了心脏。到我们这儿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心脏停了已经将近10分钟。人最后是救过来了,但是已经变成了植物人。
3-5天之后,家里放弃抢救,一个姑娘就这么死了。这个事情,据我猜测撇剪刀绝对不至于这样扎进去,可能另有隐情。也跟家里正面侧面地说,但是家里不追究,最后我们也没什么办法。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这次疫情我情绪很低落,尤其过年期间,从农历二十九突然间封城,再到武汉这些医院直接向社会求助,觉得好荒谬,心情特别低落。
我估计以后也不会写这种东西,因为这种东西深浅度把握不住。我书里写的一个人物是我们寝室的老六,他在初三初四就已经到武汉协和支援了,他现在就在武汉支援,干了十几天,人瘦了10斤。
《急诊科医生》剧照
现在起点还有一本医疗文的书,疫情期间销售也挺好,我俩关系不错。他也是一个医生,当时他开书时问我经验,我说你能保证一天1万字就能火,这个小伙子还真就做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
他比我岁数小,说一天1万字好难,我说总比值夜班轻松,他说也是。他现在也是一天1万字地更。跟朋友们开玩笑,我说你看医生多抗造,其他人保证不了一天1万字,当大夫的一天1万字很简单。
我的写作状态很平均,也是岁数比较大了,自己知道怎么调整状态,避免自己太亢奋,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始终处于一个基本水平线。除非是身体上有些不舒服,比如说犯颈椎病,媳妇给我按按,第二天也就好了。只有状态特别好的时候我自己往下压,生怕写得太亢了,写滑了。
当然,读者的意愿是可以影响小说的剧情的。比如我写到有一个小姑娘家里没钱治,插着管,拔管的时候她用牙使劲咬着气管插管,她不想死,她知道插着管能活,家里要放弃。写到这儿,读者说我知道这个姑娘最后的结果,但是我是来看小说的,这姑娘要死我就不看了。
他们会用不再看来威胁。我就抓紧时间改剧情,这种时候就不能全走任性路线了,因为还是要兼顾读者的情绪。真是写得太黑暗了,大家都不高兴,这就没必要了。
有关网文作家和医生的身份有没有分裂,其实还是看地方。我们这是个地级市,尤其是我2016年被调到介入科,出门诊时不忙,我们一天也就7-8个患者,而且有些都是老患者,大家都已经很熟了,坐在一起聊聊天。
我们的工作方式跟北京大夫的工作方式还是不一样,就像北京协和介入科的潘老师一天要做十多台手术,他压根儿就没有时间坐在那儿跟患者一聊20分钟,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有时间,所以说我这块的分裂不重,这是其一。
其二,我很少看读者哪儿不高兴了,除非我知道写到了一个太强烈的情节,那种情节剧烈时我会看看读者怎么写,因为我忐忑,不知道下一步读者的反馈是什么。我没时间跟读者进行交流,因为每天还要上班,还要写1.2万到1.8万这么多的字,除了睡觉、上班、吃饭,晚饭吃完饭陪媳妇溜溜弯聊聊天,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
曾有网友在微博感慨真熊初墨的产出
说实话我也不太了解读者们,这本书我写得很任性,但是自从建了群之后偶尔有读者会加我好友。比如说前一阵我写一个骨盆前倾的故事,用平时的话说是一个女生身材特别好、前凸后翘,在骨科看来她叫骨盆前倾,可能会有宫寒诸如此类的毛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读者加我好友,她说你写的这个病我可能也有过,我说你千万别按照小说来看病,她说不会的放心吧,只不过给我提供一个思路。
再前一阵有一个读者做胆囊的手术,正好赶上那两天我更新到胆囊牵扯迷走神经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我就琢磨,医疗文为什么受众比较固定,大家都愿意看呢,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比如说他得阑尾炎他就想看一些别人得阑尾炎的事情。
现在工作倒也行,白天出门诊,抽时间想想剧情,在休息的时间码码字,这个节奏我还是很适应的,我就把码字当成娱乐了。全职写书不太可能,因为没有安全感,因为网文这本书写得好,下本书不一定写得好。
这本书吧,希望大家看书的时候能开开心心的就好,这是网文的基本主旨。高台教化不是网文一定要干的事,具体感悟还是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