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音乐财经”(ID:musicbusiness),作者 郑雯琳。36氪经授权转载。
1 月 8 日,David Bowie生日这天,回顾其传奇一生的展览“David Bowie Is” AR版APP终于上线。
同展览一样,APP功能模块也没有按照时间线进行串联,而是采用AR投影,以不同主题展现了David Bowie一生关于音乐、电影等艺术的重要时期。其中内容共涉及David Bowie相关的400个项目,包括他的56件演出服装、38首歌曲、23支音乐录影带和现场表演、60张原始歌词和设计笔记、50张照片、33张设计草图、7幅绘画作品,旁白则由影帝加里·奥德曼录制。
进入APP里的展览空间,用户可以点击展示的歌词手稿、演出服饰,近距离观看细节,还可以选择播放CD、更换歌曲,仿佛真的置身于David Bowie的房间进行浏览,许多David Bowie的粉丝对此表示一本满足。
当然,这一App也并非完美无缺。截至目前,已有反馈表示,用户想看视频时很难保持固定,偶尔会出现闪烁问题,或需要将手机调整成一个奇怪的角度才能进行观看。而且用户只能拖动或是双击放大展品,功能仍然过于简单,沉浸感不足。
而除了以上提到的展览类APP,目前明星定制APP主要还有以下两类:
从个人出发:独家资讯+粉丝社区
明星出个人APP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麦当娜就推出了个人APP,内容包括新闻、通告、视频、照片、粉丝墙、音乐、专辑、书籍和商店等。用户可对其中的大部分条目进行留言,并可通过APP在iTunes Store或者亚马逊网站购买麦当娜的相关商品。这种聚合独家资讯类的APP也成了后来大多数明星APP的模仿范本。
但这类APP功能相对单一,常常导致后劲乏力。以麦当娜的APP为例,Google Play商店中的数据显示,这款APP的下载量仍是保持在2012年即达到的5万到10万之间,IOS版的更新频率也自2014年开始放缓。
最近的一个失败案例则发生在新一代“顶级流量”Taylor Swift身上,其于2017年12月13日上线的定制APP The Swift Life将于今年2月1日正式停用。虽然没有公开收入数据,但从其一年左右的短暂生命周期以及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的大量抱怨来看, The Swift Life没能如预想之中达到成功变现的目的。
另外,这个APP本来旨在为Swift和粉丝提供一个直接、密切交流的平台,但The Swift Life不支持许多设备,Taylor也几乎不用,而粉丝们在平台要获得Taylor关注的方法也极为复杂,与该产品初衷背道而驰,被此吸引来的粉丝们也怨声载道。
而且,运营方也没能有效管理社区恶意评论和争吵行为。据悉,The Swift Life推出不到48小时就被特朗普的狂热支持者攻陷,接踵而至的便是铺天盖地的推特留言,Reddit上有帖子指责该APP无法为Swift和粉丝们营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粉丝社区。
最终,APP官方账号不得不在Instagram发布公告,以巡演“Reputation ”结束为理由,正式宣布将下架该应用。
寻求多样化:游戏激活新体验
2010年,Guns N' Roses乐队成员、吉他手Slash推出了自己的音乐游戏应用“Arcade Rocker”,该产品单价2.99美元,用户可选择Slash的各类音乐曲目进行模拟吉他演奏。
演员Tom Hanks也在2014年推出了自己的复古打字机APP “Hanx Writer”,为粉丝们提供敲打老式打字机键盘的体验。
最轰动的例子则莫过于金•卡黛珊的APP “金•卡黛珊:好莱坞”。该APP是一款模拟养成类游戏,玩家将会在NPC金•卡黛珊的指导下,完成从默默无闻到好莱坞A咖明星的转变。在此过程中,玩家需要通过举办演唱会或者制造绯闻来吸引公众注意力,并赚取现金。据悉,这款APP发布三周就获得了超过2亿的下载量,并为开发公司贡献了超过7600万美元的收入。
可惜的是,即使风头一时无两,金•卡黛珊也在不久前宣布了该APP将在2019年停止更新的消息。
由此看来,大部分明星定制APP目前都只是单纯凭借明星自身影响力,在初始的公众吸引力上占据优势,但这一优势能否获得长久生命力并持续变现,内容与运营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换句话说,明星定制APP的产品逻辑应该大于明星自身影响力。内容上需要实现“差异化”,确保粉丝能够从APP这一封闭平台获得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等公开平台上无法获取的“福利”;运营上,在仰赖明星自身时间和精力投入进行互动的同时,也须重视社区管理,保证用户的稳定活跃度。
当然,即使用心经营,这些APP可能也会因为明星自身热度消退,难逃“被遗忘”的命运。那么,像David Bowie的展览APP这样,一开始就就将产品定位成“回忆自留地”也不错,没有太大的包袱,让产品成为小众人群的狂欢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