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风破浪的创变者们,连接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一起回望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无限可能。
我们有幸请到了千方科技CEO潘璠为我们进行题为“从交通新基建出发,打造行业数智化转型‘铁三角’”的分享。
潘璠认为,新经济、新基建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国家战略,这一点已达成共识。从技术创新的熊彼特周期来看,任何技术一个完整的周期大约是在50年-60年。前30年是在技术本身做垂直行业,后20年-30年是和各个垂直行业的深度结合,分别对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同的行业,由于行业属性的不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速度也不一样。如果说产业数字化的前10年更多的是数字技术跟消费领域的结合,产生移动互联网的10年。那么下一个20年,即将是各种标志性的数字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的20年。我们熟悉的ICT技术将从支撑系统变成生产系统。
潘璠表示,智能汽车已经在加速上升的中偏上阶段,而交通行业,从去年开始已经跨越了拐点,进入了S曲线的上升阶段。如果用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方法去去改造一个传统行业,有三个成功要素:一,有行业经验,懂业务场景;二,“云-边-端”一体融合创新的全栈技术;三,to B、to C、to G兼备的商业模式。同时,需要两条能力的护城河:需要变革领导力,以及整个组织的能力和活力。
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交通行业,潘璠指出,首先从业务来看中国名列前茅,但中国的拥堵情况十分严重,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有很多新问题。其次,我们从传统的交通信息化系统迈向未来的交通行业的产业互联平台,将出现范式的转变:以前的技术是云端结合,以云为主,未来要走向“云-边-端”一体化的融合创新。同时,因为未来数字化转型以后,从业务的战略执行到反馈的周期越来越快,未来的需求其实我们认为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涌现出来的。交通系统为了满足后向兼容,保护客户的投资,并且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的要求,需要可软件定义的交通基础设施。
潘璠用了“四个全面”来总结他们对交通领域的看法:全业务领域、全栈式技术、全要素数据、全生命周期,并且围绕这“四个全面”来构建面向客户的全面交通的解决方案,打造SaaS平台、交通智能体和全价值链服务。交通智能体方面,分为业务智能、数据智能、软件定义的交通基础设施。
未来,千方科技希望通过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让世界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
千方科技CEO潘璠
潘璠: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中午好。作为交通行业信息化龙头,千方科技拥有日活6000万的大数据引擎,且在机器视觉领域全国排第三,全球排第四。今天我更多的想结合交通新基建,来分享一下我们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不管今天提到的产业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有一个趋势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新经济、新基建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国家战略,新基建其实就是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交通的新基建就是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有的时候为了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把这个周期拉的更长一点。
我们看看从技术创新的熊彼特周期来看,其实任何技术一个完整的周期大约是在50年-60年,一般在技术的前30年都会是在技术本身做垂直行业的,用今天的话叫做数字产业化。一个技术发展的后20年-30年,其实是一个新的技术跟各个垂直行业的深度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数字化。
如果拿历史上发生的电气革命来讲也可以这么归纳,电气革命的前30年其实是电气行业的产业化,后30年是各行业和电气技术的结合,是产业的电气化,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有的时候说未来不确定性比较高,更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看规律、看历史看得不够远。如果我们看历史规律更远的话,就坚定了其实未来的20年不是低迷的20年,而是数字经济即将迎来高速增长的20年。
如果说产业数字化的前10年更多的是数字技术跟消费领域的结合,产生移动互联网的10年。那么下一个20年,即将是各种标志性的数字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的20年。我们熟悉的ICT技术将从支撑系统变成生产系统。
不同的行业,它的行业属性不一样,因此它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其实速度也不一样。总的规律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更广阔的一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其实是它的对象和过程、和规则的数字化。这中间的规律是,如果它的价值链越短,转型的速度越快,价值链越长转型的速度就更慢。
大家可以看出,其实前面智能汽车已经在加速上升的中偏上阶段,而我们想讲的交通行业,其实从去年开始已经跨越了拐点,进入了S曲线的上升阶段。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前面讲到的技术成功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如果用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方法去去改造一个传统行业,从我们的总结来看,有三个成功要素加两个能力的护城河。
图源:演讲ppt
第一点,有行业经验,懂业务场景。每个行业里会产生数字化龙头,会产生它自己的“BAT”。由于各个垂直行业有比较深的壁垒,从2015年大家还在争议,如果说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方向,那谁可能是未来的“BAT”呢?谁是未来的龙头呢?无论是美国走的路还是德国走的路,还是中国有些科技巨头过去三五年的探索,到了今天大家在未来业态的预判上应该已经达成共识。未来应该不会有一个笼统的说法,产业互联网的“BAT”是谁,而是可能会分行业,中国的100多个门类可能会出现100多个行业。我个人认为,这中间唯一不确定性的是,未来整个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后,到底还是不是100多个行业,还是会被压缩到五六十个行业呢?这都有可能。但是未来的数字化龙头会以垂直行业的方式去出现,我觉得这是确定的。行业壁垒很深这是第一点行业共识。
第二点,“云-边-端”一体融合创新的全栈技术。为什么要强调全栈式技术呢?大家知道无论是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时代,其实做互联网和做移动互联网的实践,不太需要去关注边和端侧的技术。因为无论是PC还是智能手机,它的关键技术已经被科技巨头封装到IOS、Android等标准的产品里了。云平台的公司更多的只用考虑基于消费场景的大数据和应用层面的事。但是在垂直行业,由于我们需要的信息不仅是消费者,不仅是用户手上拿的智能手机的信息,而更重要的是跟生产领域结合的物联网的信息、机器视觉的信息,而每个场景需要落地的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千差万别。这就真正使得未来的数字能力,必须有这个能力从全域技术的角度结合场景去做设计。
第三点,to B、to C、to G兼备的商业模式。上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的成功,更多的是基于to C的用户运营的成功,但是很不幸,如果走向产业互联领域,我们除了to C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to B跟to G的能力。将来的商业模式会是to B、to G、S2B2C叠加融合的模式。技术的追赶是容易的,但是商业模式的转型是难的。哪怕是我以前的老东家华为,当年在讨论要不要做消费业务的时候也是有巨大的争议,因为一个to B的公司要做好to C是万难之难。这也说明未来专项产业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两条能力的护城河。1.需要变革领导力,这是对一把手、对领导团队的要求。变革领导力的作用将远远大于传统所谓的商学院教的管理的作用。2.整个组织的能力和活力。在巨大的变革期,整个组织的能力和活力能不能赶上这个战略的要求,赶上时代的要求。
下面我们想把这套方法,从大家的视角可能是偏重的交通行业,我们来看看如果一个行业做转型,应该怎么做。
首先,看业务。从整个交通行业看,第一部分是从中国来讲觉得非常骄傲的,无论是从公路的里程、高速的里程、高铁的里程,已经远远是世界第一了。从汽车的保有量看3.6亿,也是世界第一。民航机场领域即使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我们做到了数一数二。
但是第二部分,全球最堵的5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全国的400个城市,74%,有四分之三高峰期拥堵严重,从全球来看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国占了130个,中国的停车位缺口过亿,如果在北京这个体验就更加严重了。
第三部分,在上一个十年移动互联,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但同时也为我们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带来了很多的新问题。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外卖小哥的人数达到了1000万人,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数据的背后,每天平均每名外卖小哥的交通违章次数超过了10次。
大家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在5G时代,中国的技术领先于美国了。但是在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方面,每百万公众的交通事故数,中国是3.7,美国是0.1。这个中间的差距还有37倍之多。从日益复杂的交通来看,更加呼吁了我们需要有全域的治理,去应对未来的需求,当然商机也是巨大的。这是第一点。
其次,我们从传统的交通信息化系统迈向未来的交通行业的产业互联平台,中间的几个范式的转变是什么呢?第一,我们的管理范围来看,传统的交通信息化考虑得是一个交通部门内部的事情,交通企业内部的事情。而未来在智能物联时代它的产业互联网考虑的应该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这是管理范围的不一样。第二,从价值定位看,传统的信息化系统是内部的支撑系统,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支持各个交通企业、交通主管部门的生产系统。从建设的驱动力来看,以前更多的是功能驱动,未来要更加走向业务场景驱动。因此结合前面讲的从技术趋势来看,如果说以前的技术是云端结合,以云为主的话,未来其实要走向“云-边-端”一体化的融合创新,这一点上应该在技术界已经没有分歧了。
当然从交通行业来看,我们认为未来精细化、智能化的交通治理需求,它需要的是一种全要素的数据资源。大家经常打的一个比方,如果说算法是炼油厂的话,大数据才是石油。只有拥有了全域的数据,分析的时候才不会盲人摸象,真正地创造业务价值。
同时,因为未来数字化转型以后,从业务的战略执行到反馈的周期越来越快,未来的需求其实我们认为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涌现出来的。快速涌现的需求它其实就需要未来的整个交通系统能够平滑的演进。第一点,我们认为它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今天有的专题讲的是智能汽车,我们从交通系统来看就是千方科技从2015年就坚定不移的推进车路协同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前几年一直在争议,到去年年底中国的标准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接受,达成了共识。
从交通系统来看,过去的交通系统或者说现阶段的系统还主要是服务于人、服务于司机的,未来的交通系统还要服务于智能自动驾驶的车,就是用一种业内的说法,叫做聪明的人+智慧的路。我们在设计整套系统和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时候,就要考虑我同一套系统既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也能满足未来假如说路上全是自动驾驶的车,它对这个交通系统的影响是什么。同时需要后向兼容,保护客户的投资,并且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这三点要得到实现,需要可软件定义的交通基础设施。
这个概念如果类比一下,这个转型就有点像手机行业从2007年开始,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型。或者是最近两年炒的比较火热的汽车行业向智能汽车的转型。同样,我们在行业内的整个交通基础设施要走向可软件定义。
如果说我们把对交通领域的看法做一个总结的话,我们用了“四个全面”来总结:全业务领域、全栈式技术、全要素数据、全生命周期。围绕这“四个全面”来构建面向客户的全面交通的解决方案。在技术上我们也要做整合、做调整,才能适合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图源:演讲ppt
我们要打造这个行业的SaaS平台。从千方科技未来的定位来看,我们要做交通行业的SaaS龙头,这件事在中国来看更有意义。在美国美股市场to B领域整个市值跟to C领域是1:1的关系,但是在中国这个比例是少于10%。就是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错过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未来数字化转型中会把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过去3.0时代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两代叠加同步完成。下一个部分,有了数字化的基础之后,业务在线了,有了数据之后,我们就打造交通行业的智能体,才能插上智能的翅膀。最后就是我们跟其他考虑不一样的,并且跟移动互联时代不一样的,我们还要有全价值链的服务能力,去帮助客户最终实现这个价值。
这一点上大家可以打一个比方,今年疫情以后,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过去投资那么大的智慧城市的系统,最后在疫情时代并没有发挥价值。其实我们的观点是虽然你拿的武器已经是4.0时代的武器,但是你的作战方式、作战队形依然是3.0时代的,这个价值就出不来。
为了帮助客户、帮助行业能快速的走到4.0阶段,所以我们还要构筑一个全价值链的服务能力,根据客户的准备度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弥补这个差异。
交通智能体方面,分为业务智能、数据智能、软件定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它中间是层的关系,如果说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业务智能没有的话,它是个零的话,其实后面的能力再强,其实0×10000也是0。
图源:演讲ppt
千方科技结合过去20年的积累,我们在业务智能方面把专家经验和规则数字化之后做了模型算法和业务智库。包括在数据方面,我们整个大数据的优势和算法的优势,我们打造了交通行业的OS。交通行业的OS就是为了支持可软件定义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就是为了将来针对这个行业面向未来需求不断迭代的时候,能够像行业APP部署在基础设施上,能够像大家体验到的手机上换APP那么简单。从研发投入来看,整个我们八千人的队伍,有3800人是研发,其中超过10%的人是投在算法上的,超过2000人是投在机器视觉和边缘计算上的,行业的专家队伍也超过了200人。
未来,我们想打造一个在科技行业里面最懂交通,在交通行业里面最懂科技的公司。我们的愿景是通过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让世界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