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 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发展 热潮。当前,成都正处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创新 型城市建设等多重机遇叠加的关键时期。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 成都提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及“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2.0 版,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作为中心城区之一,武侯区的创新发展关系着全市创新创业 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武侯 建设对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创新武侯建设 2025 规划》提出打造创新创业“两核” 格局,通过“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打造中西部知名 的创新创业首选区,促进武侯产业的高端化与跨越式发展。力争 到 2025 年,使武侯区成为中西部知名的创新创业首选区、创新支 撑产业发展的样本典范、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支点和国际 化创新资源集聚地,实现武侯区争做全面创新改革发展先行区战 略目标,顺利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城区第一方阵。
一、建设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建设背景
1、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中国制造 2025》提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 计划,强调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 变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 2020 年我国争取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 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动力正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亟需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建设创新 型国家注入了全新活力,提供了重要契机,将推动我国创新型国 家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2、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迎来重大机遇
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成都正加快 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国家 创新型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随着 天府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 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迎来了多重叠加机遇和优势。“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2.0 版进行得如火如荼,形成 成都创新发展又一强大增长极。面对战略机遇,成都理当顺应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主动担当国家创新发展重大使命,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内生驱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3、创新武侯建设顺应发展大潮
创新武侯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2015 年,武 侯区人均 GDP 达到 1.2 万美元,突破 1 万美元大关,理论上已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事实上,根据《成都区域创新发展监测 评价报告(2014)》,武侯区创新发展整体排名落后于高新区、青 羊区等中心城区以及双流区、龙泉驿区等二圈层区县。对武侯区 来说,转变靠要素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的全面创新,重塑发展动力,已刻不容缓。
创新武侯建设是实现优势资源整合的现实途径。武侯区域内 有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 60 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是 全市科技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但并未充分将科教资源的比 较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创新驱动能力 有限。亟需加快创新武侯建设,积极整合创新资源,将优势资源 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 突破。
创新武侯建设是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全面转型升级,武 侯区原有主导产业很难维系未来创新发展,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在区政府“优二强三”战略指导下,武侯区产业结 构调整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面临较大挑战,需要继续引领产业 结构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方向升级,特别是要积极 融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2.0,以创新创业发展为突破口,培育 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抢占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高地,加快全区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二)现实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015 年,武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95.2 亿元,同比增长 7.6%, 是 2010 年的 1.7 倍,平均增速达到 11.4%。人均 GDP 达到 1.2 万 美元,成功跨越了 1 万美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5.8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99.5 亿元。武侯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0.001:21.269:78.73,服务主导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3 主导 +1 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增加值达到 686.9 亿元, 占 GDP 比重达到 86.4%,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引擎 和支撑。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
武侯区一直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国际化和差异化的发展原 则,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商务 商贸业、科技研发服务业、新兴房地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和以文化、 生态为特色的都市休闲旅游业的“3 主导+1 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2015 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 158 家,创新型企业 62 家,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达 193 亿元,技术交易总额达 81.35 亿元。
3、创新要素资源持续聚集
武侯区域内有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 10 余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蓝晨光设计院等 50 多家科研院所。拥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 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6 家,国家级、省级、市级 工程技术中心 44 家,各类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的民办科研 机构 200 多家。近年来,武侯区创新资源呈现出加速聚集的新常 态,在全市创新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具备加快创新驱动、 推进创新型城市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4、创新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科技资源 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政府机构运转高效、政策服务到 位的创新体制环境。全区创新文化健康发展,形成了崇尚科学、 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 市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13〕13 号)、《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 能力建设若干政策》(成办发〔2013〕48 号)、《关于促进我区软 件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的出 台,为创新武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5、科技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截止 2015 年底,武侯区已建成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孵 化载体 14 家,西部智谷已成为辐射全国的国家级创新孵化基地, 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 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武侯全面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改 革,逐步完善创业投资引导、融资租赁、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成熟。武侯区投资机构云集,创业投资活跃, 为创新创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经验借鉴与发展启示
(一)经验借鉴
1.上海杨浦:“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助力创新发展的范本
作为上海老工业基地,杨浦区一度面临土地资源紧缺、日趋 饱和、衰退的第二产业无法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域内丰富的 科教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等多重挑战。站在建设国家创新型试 点城区的新起点,杨浦区走出了一条“退二进三、区域联动”的 发展新路径。通过实施“退二进三”发展战略,将域内机械、纺 织等落后制造业外迁,为较高层次第三产业的进驻提供了大量的 存量土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 区“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战略,打破域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 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杨浦区独特科教资源的作用,释放区域发 展潜能,助力“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发展。
2.北京中关村:传统卖场向创新载体转型的典型
在受到电商规模扩大以及消费者观念改变的冲击后,北京中 关村众多传统 IT 卖场走向集体转型之路。在海淀区政府的引导与 配合下,卖场业主或政府部门通过回租等方式将出租空间收回, 将一部分空间转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周边知名高校使用,另 一些则建设成为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引入创 新工场、厚德创业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创业 公司,在汇聚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保证了卖场业主的租金收入。 另外,在卖场中仍旧保留了一部分商业,作为知名品牌的线下体 验店,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3. 美国波士顿:高校引领创新带动城市转型的先驱
20世纪早期和中期,波士顿是一个以港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 的城市。到了 20 世纪中后期,波士顿地区纺织、皮革、服装等传 统制造业企业迁往南部等低成本地区,传统制造业进入衰退期。 对此波士顿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开始建造各种城市更新项目, 拆除业已陈旧的西区,建立政府中心。另一方面,波士顿利用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100 多所高校,打造形成一个创新 整体,吸引全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于此创新创业,带动城市从制造 业向生物技术、医药、IT、金融等转型,实现从美国“工业革命 摇篮”向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华丽转身。现在,波士顿已经成为全 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城市,美国主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美国最 大的医疗研究中心。
4.日本川崎:鼓励高层次创新人才继续创业的样本
作为日本传统的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川崎走的 是一条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川崎在原有第二产业 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 而实现第二产业自身的升级,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主 要表现在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外流与中低端劳动力无法消化两方 面。为了解决该问题,川崎政府专门制定了引导就业政策。对于 高端技术人才,引导他们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市场开 拓经验等就地进行继续创业,政府对于其创办的中小企业给予金 融、税收、市场招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中低端劳动力,则 引导他们进入新进驻的消费性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当中,为 川崎由工业城市转为生态宜居城市注入发展活力。
(二)发展启示
上海杨浦创造了“三区联动、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新模式; 北京中关村将传统卖场“腾笼换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发 展空间;美国波士顿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科教资源,助力城市创新 发展;日本川崎则通过鼓励高层次创新人才继续创业,达到创新 发展目标。这些成功的模式不是一种偶然,也并非政府刻意主导、 计划安排的结果,而是政府、企业、高校、市场四方联动的结果, 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高效回报。
1.区域联动是地区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区域联动是指政府、园区、街区(社区)以及高校院 所等主体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展关系。其次,通过区域联动融合发 展,整合区域内有效的创新发展资源,构建政府、高校院所、园 区以及街区(社区)之间的横向互动交流共享体系,共同推动地 区创新发展。第三,政府应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构筑园区企业家、 高校院所专家与师生以及社区人员之间的长效沟通网络和工作对 接机制。
2.深入挖掘利用本地高校院所资源是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
首先,明确区域独特优势功能的发现并发扬光大,如高校院 所资源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价值,在区域之间的竞争 中抢占有利地位,释放区域发展潜能。其次,从高校院所的角度, 要有“走出去”的观念,主动与外部的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等 建立互动合作关系,关注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动向,大胆进行技术 创新,并积极向企业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第三,从园区、 企业的角度,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 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共同培养等创新活动。第四,从政府 的角度,要做好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保障性工作。
3.重视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地区创新发展的必要保障
政府首先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高校院 所与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联合创业,改革制度创新,优化高校周边的创新创业环境。其次,政府要搭建相应的公用服务平台, 使高校、科技园区、社区之间互动更频繁。第三,政府要为高校 周边产业圈、创新圈的发展做好长期基础性工作,投入相关资金 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以市委“157”总体发展思路为指引,抢抓国务院“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依托武侯区商务 高地、生态宜居、科技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备等优势,积极开 展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创新氛围浓厚、具有国际化水 平的创新武侯建设。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助 力创新武侯建设,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 发展以及知识产权运用改革;着眼“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 +”,积极融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及其 2.0 升级版,通过区域 联动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利用武侯区丰富科教资源,引导、吸引、 聚集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增强企业创新和高校 院所创新两大动力,不断汇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培育创新型企 业集群,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化发展,加快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助推武侯打造西部经济 核心增长极领先区,使武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首选区, 成为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样本典范,成为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 战略支点,成为国际化创新资源集聚地,顺利跻身国家中心城市 城区第一方阵。
(二)战略定位
——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首选区。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与成都“创业天府”的发展大潮中,依托域内丰富的科 教资源,以区域联动的发展方式,重点打造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与西部智谷创业园区融合发展新局面,充分发挥磨子桥创新创业 街区周边高校院所在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的创新资源优势, 以及西部智谷在市场、孵化器、产业化等方面的创新载体优势, 探索“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新模式,打造全市领 先、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首选区。
——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典范。立足现实基础,坚 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强化“3 主导+1 特色”产业发展体系。通过 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区,整合盘活武侯区创新创业资源,突破一批 国际前沿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吸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 人才,转化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在全域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有 力推动武侯区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 时促进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等潜力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基地,完善全区科技服务业功 能体系,建成中西部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
——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支点。准确把握武侯区在全 市功能布局中的定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将武侯区打造成为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资源富集、环境优良、实力雄厚的创新支 撑产业发展典范,成为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
——国际化创新资源集聚地。围绕“国际化宜人武侯”的建 设目标,主动全方位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充分运用“一带一路” 国家科技创新资源,密切国际间科技交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 领域,采取产学研协同配合创新等方式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 关,加大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引智力度,加强先进技术、 管理经验、商业模式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加快构建深度融入全 球化进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 10 年时间,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将武侯区建设成 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区。
1.第一阶段:2016 年-2017 年
到 2017 年底,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4%,全社会 R&D 投入 占 GDP 比重达 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240 亿元,创新创业 载体建设逐步完成,重点打造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西部智谷创业园区等关键项目,汇聚武侯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 4000 人,引进投融资、咨询、知识产权等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较为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继续深化实施武侯区“优二强三”的产业 转型升级战略,坚持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加大电子信息、智能制 造等产业的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成果进行资金支 持,健全完善科技研发服务业功能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 方向发展。
2.第二阶段:2018 年-2020 年
到 2020 年底,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8%,全社会 R&D 投入占 GDP比重突破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340 亿元,初步建成以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和西部智谷创业园区为代表的、中西部领先的创新创业首选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度汇聚,规模达到 8000 人,创业主体层次多样,在吸引高校院所师生创业的基础上,重点吸引海归人才以及有一定创业基础的企业家进行二次创业与继续创业。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互联网+”、高端化、技术密集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初见规模。
3.第三阶段:2021 年-2025 年
到 2025 年底,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70%,全社会 R&D 投入 占 GDP 比重达到 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520 亿元,武侯区 创新创业首选区发展卓有成效,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与西部智谷 创业园区建设逐渐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强的资源汇集与创新辐射作用,汇聚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 20000 人,创新 创业环境优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在全域形成浓厚的 创新创业氛围。科技研发实力大幅提高,技术合同交易量达到 220 亿元,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强大的支撑作用,建成创新支撑产业 发展的样本典范。
四、重大体制机制创新
在国家、省、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统筹部署下,创新 武侯以较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引 领,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方向,着重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 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创新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体 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 武侯区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武侯建设目标。
(一)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唐源电气、川大智胜、 昊普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把市场导向明确 的科技项目交由企业来进行自主决策,联合高校院所实施。加大 对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的财政科技经费倾斜力度,支持企 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攻关,力争到 2025 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 技术中心 40 家。鼓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校院所与企 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 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将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 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
加快打造“环川大川音知识经济圈”。围绕四川大学“三带、 四区、一城”建设以及成都城市音乐厅的打造,支持四川大学建 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通过校地共建众创空间、公共 服务平台以及具有四川大学学科优势特色的新型全球化高技术创 业园等载体平台,促进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 造创新创业集聚区。依托成都城市音乐厅、音乐坊及其附属配套 建筑建设,加快川音音乐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步伐,打造集音乐 生产、乐器集散、版权交易、演出聚集为一体的音乐产业基地, 形成全市音乐企业、音乐人才、音乐创客的聚集中心,将成都建 设成为“中国音乐之都和国际音乐名城”。
积极创建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以“三权”改 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加快 推进川大展业大厦、武侯区川大科技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 载体的改造升级,有效整合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资源,打造立足 高等院校、超越学科界限、突破物理空间的具有四川大学学科优 势的特色成果转化区,为科研活动和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生态,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力争利用 5-8 年,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 化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引进 2-3 家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入驻, 举办科技成果供需交流会 2 场/年,技术引进 10 项/年。
(二)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军民产业体系的融合对接。围绕 611 所、57 所、川大智 胜等军工企业,聚焦无人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 制定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将重大竣工建设项目纳入全区产业 发展布局,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军工科技领域,支持军 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 术企业。将军工企业的产值、投资、R&D 支出等纳入地方国民经 济统计核算,统筹军地信息沟通联络渠道,制定可行的军民融合 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促进军用民用技术的相互转化与应用。
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载体。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鼓励 军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重点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 台,在无人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军民合作共建中试基地、 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共同开发新技术、 新产品。推动国防科技非涉密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 面向社会开放有偿服务。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优化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支持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 院等高校院所自主制定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 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在重点高校争取建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 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领军企 业。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专利申请资助政策, 提高专利授权奖励标准,优化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中择 优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与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发展知识 产权质押融资、信托等知识产权类金融产品,推进知识产权资产 证券化试点。探索建立武侯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知识产权 价值评估、融资转化、资本化交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 施知识产权战略,构筑前沿技术领域专利池,提升自身核心竞争 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制定武侯区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名 录,加强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机衔接,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提高维权效率。建立与企业相互沟通、信息共享、联合行动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布局。积极指导知名企业开展注册商 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向知名企业提供维权信息或相关资讯, 提高知名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
立足整个武侯,着力打造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和西部智谷创 业园区两个创新创业核心聚集区,同时在有条件的社区和街区周 边高校建设创业社区和创业校区,逐步形成“两核共振”“四区 联动(街区、园区、校区、社区)”“多点支撑”的创新创业新局 面,加快创新创业资源聚集与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升级水平,建设中西部知名的创新创业首选区。
创新武侯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图
(一)建设原则
第一,把握“两核”不同的功能划分与发展需求。从功能上看,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主要作为以预孵化、展示、交易及培训 等为主的综合展示平台,地处武侯新城的西部智谷创业园区则主 要作为承接孵化成功后产业化项目的加速器,两者在载体建设、 企业引进、服务配套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把握好“两核” 各自的发展重点与发展需求,采取各具特色的发展策略,努力提 升“两核”在各自功能定位上的创新发展能力。
第二,坚持“两核共振、多点支撑”的发展策略。坚持“两 核共振”,探索建立“两核”之间“磨子桥展示-西部智谷研发”、 “磨子桥交易-西部智谷服务”、“磨子桥孵化-西部智谷加速”等 多元化沟通合作机制,同时发挥其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作用,加 快推进周边高校院所、社区、街区等的创新创业发展,在“两核” 之间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走廊,并不断扩大走廊的宽度 与广度,逐步在全区形成区域融合、多点开花的创新创业新局面, 在整个“创新武侯”建设过程中承担起领先发展的重任。
第三,准确研判武侯区与周边区县的竞合关系。按照成都市 “一区一主业”战略布局,依托自身产业发展优势与需求,加强 与双流区、龙泉驿区等周边二圈层区县的战略合作,开展产业转 移承接、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对于锦江区、 高新区等周边中心城区,则应在明确自身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 基础上,紧紧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努力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 开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与高端化发展,在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与锦江区、高新区寻求互补、共赢的合作机会。
第四,明确武侯“两核”在全国创新创业中的定位。通过“创新武侯”建设,构建“两核共振、多点开花”的创新创业发展体 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载体,落实一批具有市场潜力 的产业化项目,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品牌,在中西部地 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尤其重视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的 打造,以北京中关村为建设范本,打造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载体 多元、创新人才辈出、创新项目丰富、创新环境完善的全国创新 创业新典范,形成“北有中关村、南有磨子桥”的发展局面。
(二)功能定位
1.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立足磨子桥的区位优势、产品优势与人气优势,建成集创业 孵化、创业交流、产品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形成 活力四射、人才汇聚、气氛浓厚的创业创意聚落。
——创业孵化。吸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鼓励创业团队进入 磨子桥街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无偿或低偿提供创业办公场所、 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服务以及创业培训、中介投资等软件服务,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优惠政策。
——创业交流。强化创业街区与创业社区理念,营造自由、 开放的交流交往氛围,积极开展创业沙龙、创业会客、创业讲座 等多种创业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产品发布与展示。继续发挥磨子桥作为西部最重要的 IT 产品聚集地的优势,树立品牌战略,建设高科技产品发布、体验、 展示、服务等多元化平台,提高街区的技术密集度与品牌影响力。
——校院地协同创新。依托周边四川大学、西华大学、中科 院成都分院等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吸 引高校院所师生进入街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校院地协同创新 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转化与产业化,激发广大师生的创业积 极性。
——检验检测。鼓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高校院所 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等研发载体资源,搭建专业 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为创新型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等提供强大 支撑。
2.西部智谷创业园区
立足西部智谷及武侯新城的产业优势、载体优势及企业资源 优势,重点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总部研发设计、科技中 介等关键功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创新型企业聚集地,与 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形成共振、融合的发展关系。
——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依托新城内西部智谷创业园区 以及武侯新城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 工作,积极与成都各大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对来自合 作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落地与优先转化,实现就地转移、 就地转化,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将科研潜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支撑武侯区相关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总部研发设计。立足武侯新城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 节能环保、鞋品设计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 名研发型企业,或鼓励企业在新城建设研发设计总部及中心,加 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扶持,支撑新城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增 强新城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中介。整合武侯新城原有科技中介资源,引入律所、 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更高的机构,健全完善创新创业科技中介 体系。
(三)建设重点
围绕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和西部智谷创新创业园区的功能定 位,加快不同类型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与引进,探索“两核共振、 融合发展”新模式。
——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依托百脑汇、龙信大厦、数码科 技大厦等传统 IT 卖场载体,实行“腾笼换鸟”战略,建设以众创 空间为主要形式的公共创新载体,引入知名创客等创新机构,同 时引进创投机构,在满足创业交流、创业培训等要求的基础上, 构建“孵化+投资”模式的新型孵化器,提高孵化效率。将磨子桥 街区内楼宇墙面纳入改造范围,设计创业 logo,设置创业大屏幕 等多种展示载体,建成中心城区创新创业地标。
——西部智谷创业园区:重点建设专业孵化器、新型加速器 等创新载体,积极引入知名创业机构,加快专业楼宇及高端科技 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校院地协同创新,与大学合建科技成果转化 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另外, 引入知识产权、科技中介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创业服务 体系。
六、产业发展与创新方向
立足武侯区现有产业发展格局,实施产业立区战略,着眼新 兴产业创新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需求,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以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按照前沿性、高端化、特色化的产业 筛选原则,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服务业和潜力优势产 业创新发展方向,着力推动产业低端提升、中端崛起、高端突破 的创新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按照“聚集总部,发展高端”的原则,实施充分国际化发展 战略,引导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打造国际化电子信息企业总 部集聚区。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服务提供商和具有承接和发包双重 能力的跨国公司以及高端国际服务外包项目,提升武侯区服务外 包整体水平,同时完善产业链,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针对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 重点领域,开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 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2.智能制造
围绕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以国际智 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以自主研发、高端突破为重点,推动智 能传感、系统芯片、运动控制等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 部件研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推进制造 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方向转变。支持服 务机器人示范应用,扩大应用范围,加快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 业的融合。
3.环保新材料
立足产业技术前沿,以发展产业链价值高端为方向,提升“三废”治理、节能减排、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部分 关键和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 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成果转化, 带动产业集聚,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科技研发服务业
1.研发设计 以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为重点,促进工业设计、建筑规划、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有效结合,重点开展智能楼宇、工业项目、 时尚用品、鞋业、家居等产品设计。推动研发设计产业外向型发展, 塑造产业区域品牌。鼓励鞋业、家居等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大 力拓展国际业务,培育国际化的龙头企业。以“西部设计中心” 建设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建立集群化的 创新设计研发平台,打造西部工业设计创意集中区。深度挖掘西 南民族大学等资源所聚集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将民族元素与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结合,发展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装 饰和民族工艺品。
2.研发服务
搭建统一开放的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立促 进开放共享的激励引导机制,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等向社会开放,鼓励国防科研单位在不涉密条件下 探索开展科研设施与仪器的社会化服务。以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为 突破口,促进企业进入研发外包市场,承接国内外研发订单,积 极培育研发外包服务等新型业态。支持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以 市场化运行管理模式,建设成都生物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 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活动,提高产 业技术创新效率。
3.技术转移 不断完善和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各类产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全力打造区 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体系、知识产权代 理等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促进培育专业化、职 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托管、挂牌交易、 拍卖等多种交易形式,利用信息网络等手段提升交易效率。积极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 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 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4.创业服务
以提高载体针对性为重点,加强武侯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针对处于创意阶段的创业团队,着重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馆 等能为创业者提供充足活动空间与良好公共服务的载体。针对度 过孵化期的创业企业,着重建设创业企业加速器,推动企业尽快 进入产品技术市场。针对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的创业公司,着重 建设专业楼宇孵化器,根据细分行业特征,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 创业服务。依托武侯区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围绕创业 路演、中介服务、创业投融资等领域,培养或引入一批专业化的 创业辅导团队。
5.知识产权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知识产权获权、确权、用权、 维权等环节,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 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着力打造门类齐 全、结构合理、业务领先、竞争有序的知识产权服务优势区域。 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 权信息搜集、专利检索、版权登记等服务环节,提升产业知识产 权的创新、应用和保护能力。
(三)潜力优势产业
1.互联网金融
依托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加强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 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网 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基金销售、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鼓励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 台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加速推进资金融通、在线支付、信息中介、 资金存管、支付清算等业务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自建和完善线 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 合的商业模式。
2.智慧医疗
支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健康服务融 合发展,推动企业与医疗机构创新合作,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 健康云、生物研发外包、基因诊疗等新兴业态发展,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 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 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积极开 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药械零售终端体系和配送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药房,鼓励医药电子商务与物流、支付、信用、融资 等要素的集成和创新模式。
3.电子商务
依托区内庞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群以及“中国西部电子商务核 心产业区”的品牌优势,结合“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创新交 易模式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终端为重点,推动虚拟商 贸市场建设,力争形成信息发布、价格发现等高端功能。大力推 动科技研发服务业电子商务化发展,开展线上合同研发、研发众 包、知识管理和运营、服务外包等合作,创新科技研发服务新模 式。加强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力度,支持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卡和芯片、读卡机具和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推进以支撑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操作系统、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网络交易及管理系统、基于渠道整合的综合金融服务交易系统等高 端软件开发。
4.文化创意
以“一城”、“一带”、“一片”、“一港”建设为契机,着力构 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打造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的重要极核。加快“一城”即“三国蜀汉城”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的三国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加快“一带”即“环城生态旅游带” 建设,积极推动江安河都市休闲旅游街区、千亩赏花基地、中国女鞋之都4A级旅游景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快“一片”即“成都音乐坊片区”建设,打造“世界音乐族的追梦天堂”;加快“一港”即“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建设,以西部智谷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集影视产业、音乐传媒、动漫游戏、文博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西部影视旅游景区。
七、重点工程与建设重点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创新创业协同工程、创新 创业环境优化工程以及国际创新合作能力提升工程七大工程,把握每个工程建设重点,努力完成创新武侯建设任务。
(一)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政策倾斜程度, 着力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和创业人才,加快形成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将武侯构建成全国知名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实施“武侯精英引 领计划”、“双创”行动计划、“双百”青年培养工程,积极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区内企业联合建立前沿技术研究平台。支持以中韩创新创业园等重点项目或重点基地的方式引进培养高层次 创新型人才。依托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都飞机设 计研究所等顶级研究机构,围绕武侯未来创新发展需求,大力聚 集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流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 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机制。 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合作,创新高端人才流动方式,鼓励区 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关键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 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兼职。根据我区功能区划,引导各类创新人才合理布局,引导创新人才向高端产业功能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市场在人才评价和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依据市场规律评价人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激励人才通过创新创造价值,提高个人所得。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知识产权入股、 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形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制定以岗定酬、按绩定酬,同岗位、同待遇、同实绩的合理公平的激励措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将提升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以创新型上市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培养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9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29%。
——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 发策略,支持企业发起或参与建立国际科技创新联盟,瞄准世界 科技前沿,与国际一流企业共同开始技术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支持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等领域龙头企业设立国家重 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开展前沿技术 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定落实鼓励创新政策,引导企 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促 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对于创新能力强、企业效益好的企业,优 先纳入上市后备科技企业,支持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到海外资本 市场上市融资。
——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和“院 地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创新研究平台,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到企业任职,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优先向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推荐创新型企业融资, 引导创投机构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力度。支持创新型企业开 展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 上市融资。创新和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法规体 系,鼓励成立行业中小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 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完善创新型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 识溢出效应,鼓励大学师生开办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推进 磨子桥创业街区和西部智谷创业园区等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建设, 鼓励将空置楼宇作为创新创业载体,满足小微企业的空间载体需 求。鼓励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优化审批流程,创 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助力小微企 业成长。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的建设目标,结合 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快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提升全区创新创业支撑能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载体。到 2025年,全区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 70 家,载体面积达 140 万平方米。
——积极推进专业孵化器建设。利用园区、高校、科研院所 等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积极引 进国内外品牌服务,形成一批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新型 众创空间。推进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科星创意园等专 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环川大创新创 业知识经济圈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将空置楼宇作为创 新创业载体。加强对各类孵化器的规划和引导,推动孵化器专业 化发展、市场化运作。设立孵化器专项资金,制定科学合理的评 价体系,择优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扶持。
——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加快以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与西部智谷创业园区为主体的加速核心区建设,并发挥辐射带动 作用,推进区内其他载体的加速工作。设立科技服务中介聚集区, 引进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 所、律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等社会化中介机构,支持中介机构专 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助推企业快 速成长。
——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型园区。围绕创新武侯建设目标,结 合武侯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加强西部智谷创业园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川大川音高端文化产业带、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吸引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依托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支持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产业园区。
(四)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优化投融资环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针对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到 2025 年,全区科技金融体系得到大幅优化与完善。
——促进金融资源汇集。依托人民南路与武侯新城的总部经 济高端载体,全力打造高端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地。充分发挥创业 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平 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支持自主创新的创新创业企业信用贷款试 点,设立专门的分支机构或委贷机构,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 凡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创新创业企业可获得一定额度的无抵押贷 款。支持产权交易、融资担保、保险经纪、资产评估、信息咨询 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落户发展。推动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和科技担保公司。
——扩大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渠道。构建“武侯区中小微融资对接平台”,完善企业与各类投融资机构间的沟通机制,对企业开展融资培训,增强科技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投资支持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建立贷款风险资金池,对高成长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联合成都市生产力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成都中小担、高投担保等机构,通过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重点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初创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如轻担保或无担保的信贷产品、票据融资产品等,拓宽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服务、支持功能。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 求,构建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本、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科技保险、 上市辅导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 体系。以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部门 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着力解决科技企业与 金融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大力发展支撑科技金融发展的技术及风险咨询服务第三方机构, 为科技金融投融资活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五)创新创业协同工程
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西昆贵砖石经济圈”、成都创 新型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 强区内和跨区域间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引领和带动全区创新创业发展。到 2025 年,建成创 新要素聚集、创新活力充足的中西部知名、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 核心聚集区。
——带动全域武侯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着力 优化创新布局,广泛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强化协同效应,提升区 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发挥武侯新城和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两大核心区的创新创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 汇集全区创新创业资源,推广创新创业试点示范成果,扩大品牌 效应,实现区域品牌共享、信息互通和产业互动,共建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全区创新创业发展。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高新区、双流区、青羊区、 成华区、锦江区等成都各区(市)县的创新创业合作,以推动各 功能区创新发展为着力点,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推 动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制、基金共设,促进更大范 围内的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发挥政府在创新合作中的引导作用, 拓展区域合作渠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 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区域科技合作格局。
——深化多层次科技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 结合,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创新型城市 及城区的协同创新,主动与重庆、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建立 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区域政府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区内高校院所、企业走出去。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 科技发达区域在共性技术研发、科技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方 面多层次实质性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对接互动。
(六)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工程
鼓励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具有武侯特色的创新创业 品牌,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专业服务,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加快 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到 2025 年,推进形成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打造创新创业知名品牌。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 划,支持推进“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的系列化、常态化开 展。积极争取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 大赛、创新中国 DEMO CHINA 等国际性、全国性创新创业活动。 支持举办“青创汇”、四川大学“创想汇”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成果 展会、创业大讲堂等各类创业活动。
——构建创新创业专业服务。加快推动户籍、编制、档案管 理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区域人才流动的城乡、行业、身份等制 度性障碍。加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及人才服务的 有效对接,打通区域人才配置渠道,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搭建 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设立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为引进和对接的创新创业人才落实政策、办理有关手续,提供个性化服务。 加快培育科技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信用、法律、知识产 权、技术转移、人才服务、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 科技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专业化发展。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 诚实守信的人才观,着力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追求成功、 宽容失败的舆论导向,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全力 发挥创新文化在武侯创新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 传,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 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优秀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力度,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造 活力,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环境。
(七)国际创新合作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 与美国、法国、韩国、以色列等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 推进高端技术的联合研发和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跨 境跨界流动,构建开放创新的武侯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到 2025 年,将武侯建成中西部知名的国际化创新资源集聚地。
——积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创新载体建设, 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发展平台。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依托 四川大学等科技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 技术转移中心。密切科技交流,采取产学研协同配合等方式联合 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积极筹办有国际影响力科技高端论坛和展会, 支持国际机构及组织在武侯举办大型活动,不断拓展国际科技交 流合作网络。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 业合作,深耕特色产业,壮大升级优势产业,重点围绕武侯区的 主导产业加强联系和合作,大力推进双方在商务商贸、科技研发、 文化创意、休闲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展,加快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体 系进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知 名品牌。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积极加强与国际风 险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深化科技领域的创新合作。
——支持优势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加强 对“走出去”的统筹谋划和指导,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 体系,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 务走出去。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先行企业的引领示 范作用,鼓励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共同 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依 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优势,在境 外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八、保障措施与工作机制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力度
建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武侯区经济与科技信息化局组 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把创新武侯建设 2025 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 2025 创新规 划实施体系,通过明确责任分工、严格目标管理、加强任务考核、 建立问责机制等措施,强化创新规划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的落实 与推进,突出 2025 规划的行动性特征。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超前、稳定持续的增长机制,确保科 技投入总量增加,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 增长幅度。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切实加 大科技投入,除有明确规定外,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必须 以企业是否开展研发活动作为必要条件。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 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 技投入体系。
(三)健全督察考评机制
完善创新武侯建设督查考评机制,制定年度专项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分解,推动形成推进合力。完善对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绩效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 展贡献度的评价,促进载体深化创新创业服务、引进培育高端创 新项目、优化创新武侯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工 作监测评价并对外发布结果。
(四)优化增强空间承载
完善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宽创新产业用地供应资源, 实现用地资源最优化配置。优化现有土地承载,充分利用区内现 有楼宇资源、旧商业区等存量土地,实行“腾笼换鸟”战略,改 造成为众创空间、创新苗圃、科技孵化器等,加强、优化存量空 间的利用。开发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
(五)完善开放协同创新机制
加强与成都各区县在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展开合作。 积极融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高 新区、双流区、锦江区等周边区县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充分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补短,促进成都全域创新创业迈上新台 阶。加强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及城区的协同创新。主动与重庆、 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建立创新创业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区域 政府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区内高校院所、企业走出去,以推 进人才交流、联合设立实验室、设立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加 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