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时间,王坚没怎么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
他的上一段故事则广为人知。
10年前,马云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找来王坚,他们相信延用传统的技术,会跟不上阿里业务增长的速度,服务器的成本算下来几乎是天文数字,阿里就开始了阿里云的搭建之路。
今天,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已占据前三的份额,王坚也已改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开始了在外界看来“非常低调”的旅程。
低调,有点像是他刻意为之的结果。他几乎不接受采访,有媒体想参加他的 2050 大会,他让人买票来,理由是“你买票来写的稿子,肯定比我请你来效果要好。如果不好,我给你退钱”。
坦率风趣,很难想象他已 56 岁。事实上,他认为自己还“年青”,他对“年青人”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浙江卫视 2019 思想跨年》(以下简称“思想跨年”)的节目里,王坚对着刚刚做完环球飞行的张博说,张博 51 岁才拿到驾照,54 岁就去做环球飞行了,对他来讲这就是年青人,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有可能。
为未来的“年青人”做点什么,是他近期的目标。为此,他一改低调,连续两年站上《思想跨年》的舞台,和马东、吴晓波一起,讨论他的「城市大脑」和「2050」。
王坚和马东在《浙江卫视2019思想跨年》,这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面向年轻人,想激发观众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节目
什么是「城市大脑」?
根据王坚的数据,我们每天有 90% 的电力、水资源,甚至是时间,都在被白白浪费。「城市大脑」就是用来解决单靠人脑,没有办法为城市做好规划的问题。
什么是「2050」?
王坚不愿意简单地去定义「2050」,担心任何简单措辞都会限制 2050 的想象力。但他的初衷非常简单:让年轻人一年能因为科技而团聚一次,让年轻人有机会在几千人面前,分享他对世界的想法与行动。
在《思想跨年》节目后,36氪对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2050 大会 001 号志愿者王坚博士进行了专访,访谈内容如下。
城市既是胜利的,它回答了人口爆炸后人类应当如何生活的命题,但同时,城市又是失败的,我们又不得不忍受它调配机制的失效、混乱。就像香港,高度发达的金融使其成为典型的东方大都市代表,可同时,香港不宜居住的深水埗、九龙城寨等地方,又体现了它反乌托邦的一面。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城市变得更好?
2011 年,全球大约有 50%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等到了 2050 年,这个数字将变成 8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未来都会在城市里生活。
可是,面对每年新增加的 7500 万人口,我们的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看看今天我们的交通有多拥堵,看看车流每天造成多少污染物的排放就知道了,每天上百万辆车行驶在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就会造成高峰时期通勤超过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拥挤,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做改变,当人口规模、密度再扩大十倍以后,我们的交通效率会如何下降?
这是杭州“城市大脑”看到的第一个问题。
而王坚认为,解决交通问题的第一步,是先定义清楚,我们到底面临一个多大的问题?
“你估算一下,如果杭州每天有 120 万辆车在路上,在我们说话的这个时间点(21:00),路上跑的是多少辆车?”
“是 20 多万辆”,王坚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并补充说,“你再猜,高峰时期是多少呢?只比现在多出了 9 多万辆,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这不到 10 万辆车的拥堵问题,而不是 120 万辆。”
“一个城市要为了 20、30 万辆车的事情,要给 240 万(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车去建停车场,一辆车上一次路,就占了 35 平米的空间,所以,你就知道一个城市多盲目,我们都没有人把这笔账算清楚”。
算不清楚,是因为在千万人口的城市里,每天的车流产生的数据量、信息量,远超人脑所能计算和理解的极限,这也是为什么城市需要计算机大脑来代替人脑计算的原因。
现在的“城市大脑”通过处理上万个路口的数据,找到关键交通变量,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上 1500 多个信号灯的交通配时控制参数的优化,同时,杭州市通过「城市大脑」实现主动报警和主动处置的闭环,然后指派交警机动队去现场处置交通事故。
在杭州试点后,「城市大脑」带来的效果是,相比北京,杭州市高峰上下班可以实现晚一小时出门,杭州物理结构最复杂的一个立交桥,其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 50%。
最终,城市大脑试图实现的,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与人有机互动、自我调节的生命体,解决今天仅靠人脑无法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
王坚说,我们这一次时代的变化,要比大家想象的深刻得多。
“过去 100 年,从我们有了马车开始,到有了内燃机,再到火车、高铁、飞机,实际上我们都是在“马力”时代里,去提升我们的交通速度。但下一个时代,是从马力时代,进化到算力时代。”
100 年里,我们的城市疯狂生长,交通速度的提升也打破了贸易和交流的边界,然而,今天的城市仍然做不到的,就是没办法好好计算自己应该如何生长,如何只用原有 1/10 电力、水资源,来养活未来每年将新增的 7500 万人口,需要城市从底层具备“自己的思考能力”。
就像计算机操作系统来自动管理硬件硬件资源的使用一样,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中枢系统,来实现资源的自调配和规划。
“操作系统就是管计算机里面的资源,内存、硬盘等等,但现在城市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导致城市的资源没有人管。”
管理资源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他看来,世界上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就是「时间」,而今天我们的时间、电力等资源都在被大量的浪费,有些是显性的,比如拥堵,有些是隐形的,比如不该等红绿灯的时间。如果我们能从原有的浪费里,节省下 90% 的时间,多增加的,会是人类的创造力。
两个越不应该见面的人见一次面,会改变他的一生。
在城市之外,对 56 岁的王坚来讲,为年青人做点事情,非常重要。
在他看来,世界永远都在把问题留给年青人,却没有把资源放在年青人手中。太多的会议,是为成功者而办,却很少有能给年青人机会,去讲讲自己思考的会。
这就是王坚发起 2050 的初衷。作为 2050 的 001 号志愿者,他试图让有想法的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
“因为对年青人来讲,两个越不应该见面的人(比如城市、专业相差很远)见一次面,会改变他的一生”。
对他而言,“我没有别的资源,让一个年青人给 2000 个人讲讲他的观点,这是我可以创造出来的资源”,王坚说,“所以,2050 改变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2050 的会场是花钱买不来的,给年青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2018 年 5月份,第一次的 2050 大会上,一位来自中国商飞的工程师,第一次在 2000 人面前讲述了他对航天业的未来的看法;
一位火箭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分享了们的运载火箭方案;
一位马丁个人飞行器的试飞员,分享了他为何要从事高风险的试飞职业;
一位刚刚完成环球飞行的挑战者,分享了他绕地球一周的旅程··· ···
马丁飞行器
让 20000 个这样有理想的年青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王坚也无法回答,甚至,他也不想去预判、去掌控。换句话说,让年青人自己找到未来,自己在千人、万人的场合下分享对世界的想法与行动,让有趣的议题、合作通过无刻意组织的方式形成,是 2050 更想要的结果。
因此,2050 是完全由“志愿者”办起来的会,过往的多数会议,都是有了主办方、有了议题,然后直接邀请嘉宾,但 2050 不是,2050 没有主办方,也没有最开始的主题设定,而是先找到“志愿者”,然后再由志愿者们来决定要讲什么,以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走上 2000 人的舞台。
只搭建平台,提供基础规则的组织方式,反而带来了超出预期的结果。
一位来自中国商飞的工程师,和一位科学院所长,通过 2050 认识后,开始一起研究互联网卫星,“他们两人合作的卫星明年一月份就要上天了,这个过去要靠公司之间推动合作,不知道哪天才会发生了。”王坚说。
所以,如果回到最初的问题,一场活动,如何影响 30 年后的年青人?我想,以一种不给束缚的方式,让年青人在线下彼此激发对未来的想象,可能就是王坚“孵化未来”的方式。最终,「城市大脑」,以及 2050,都是他借以通向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