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科技圈最受欢迎的CEO之一,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公司创立之初,多次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发展步入上升期后的几次押宝大多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如今各大芯片制造商陆续预备进军无人车市场,黄总也揣着自家的王牌AI赶起了潮流。原文来自THE INFORMATION:No Longer the Underdog, Nvidia Now Has a Lot to Prove。
据前员工透露,早年,显卡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还在为生存而挣扎时,其CEO 和创始人黄仁勋总喜欢时不时提醒自家员工公司有多穷,可能很快就会倒闭云云,这也是一种激励员工的手段。
如今,黄仁勋再没必要使出这种方法了。英伟达如今是一家为高端游戏设备提供芯片,为数据中心提供机器学习设备的大型供应商,去年年收入达69亿美元。而且它还准备进军无人车市场。这些都促使它成为了近年来科技行业的热门股:自2015年来,股价飙升640%,市值涨至900亿美元,黄仁勋的个人身价也随之涨至36亿美元。不过,与市值165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Intel)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投资人认为英伟达是典型的受益于AI发展的科技公司。英伟达不仅制作用于AI项目的芯片,早期也研发用于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检测疾病的软件工具。除了生产用于无人车的芯片,英伟达还制作用于控制驱动的AI算法。
不过,英伟达的地位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稳固。英伟达制作的芯片最初都是用于计算机显卡,虽然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提高人工智能应用性能,但他们当时对AI并不上心。反倒是谷歌,苹果,以及英特尔的Nervana系统,都已经开始研发AI用户定制芯片。例如,Nervana宣布已经研发出比英伟达耗能更低的芯片。英伟达随后也开始在定制AI元素芯片上下功夫,一旦竞争对手新产品实现飞跃发展,英伟达很可能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英伟达在无人车领域的前景还是个未知数。黄仁勋已承诺将在今年年底为Level 3无人车提供技术支持,明年年底实现为完全自动驾驶的Level 4提供技术支持。但是英伟达过度依赖深度神经网络,很多业内人士对此能否成功尚持怀疑态度。而且一月份的消费电子展也丝毫没有展示其用处,英伟达的初版AI无人车似乎也已偏离原来的目标。
英伟达把开发无人车的希望大都寄于合作的汽车制造商,尽管他们也与其他芯片制造商进行交易,例如Audi,BMW和Volkswagen。不过,这些公司与Mobileye均有交易。Mobileye是一家具有图像识别软件的芯片生产商,而且今年已经被英特尔收购。汽车制造商很可能抓住这一痛点,向英伟达开出砍价条件。
还有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黄仁勋在外人看来向来是个精明的谈判者形象,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终止无利可图的交易。这种事情就曾发生某著名品牌游戏主机上。据英伟达前员工爆料,英伟达曾为微软初代Xbox供应显卡芯片,但为了拓展业务,却拒绝为本世纪初的新生代游戏主机降低报价。2003年,微软找上了对手ATI(现为AMD旗下公司),当年,英伟达为Xbox供应的芯片销量一落千丈。到2006年,微软已经不再从英伟达购买Xbox用的芯片。英伟达方面的发言人一直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让投资者保持观望态度。目前,英伟达一半以上的收入仍然来自游戏设备芯片供应。随着电子竞技日趋流行,英伟达显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游戏相关交易也仍在不断壮大。产业分析师和AMD前执行官Patrick Moorhead表示,“游戏领域的发展势头确实一片大好,但AI就说不定了。”
目前英伟达的市值是去年的51倍,虽然英特尔只有去年的15倍,但英伟达仍旧不能松懈。
过去十年来,英伟达一直被科技巨头们视为重点收购目标,苹果和IBM都曾表露过收购意向,最后却还是与Xbox达成了协议,如果其他公司想从中购买30%以上的股份,微软拥有一票否决权。该协议目前仍然有效。而且,高额的收购费用还是让这些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黄仁勋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屈能伸。公司创建以来的24年时间里,英伟达数次面临生存困境,包括新芯片出问题,和竞争对手打官司等,黄仁勋都带领员工渡过了危机。
英伟达前首席软件架构师Nick Triantos说,“竞争对手总是想要搞垮英伟达,但黄先生从不让他们得逞。”
黄仁勋今年已经54岁,总是一身全黑,还经常披件皮外套,在办公室里走路风风火火,员工一般很难跟上他的步伐。他出生在台湾,从小和家人一起生活在美国。青少年时期他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后来还成了当地闻名的顶尖快攻球员。Paddle Palace乒乓球公司的CEO也说,“他行动敏捷,打球流畅且有力量,要不是从商了,本来或许可以成为全国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
从斯坦福毕业后,第二年他就开始学习电子工程专业知识,与前Sun Microsystems工程师Chris Malachowsky和Curtis Priem共同创建了显卡制造公司英伟达。不久,英伟达迅速在市场上辟出了一席之地。经过与47家显卡芯片生产商的激烈争夺后于1999年上市,而其他公司要不就是被收购了,要不就是倒闭了,只留下AMD还在和英伟达两强相争。
为了存活下来,黄仁勋告诫员工必须保持专注。他总是说如果不努力,公司可能不出一个月就会破产,这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了压迫和紧张感。
黄仁勋的竞争强迫症还反映在他总是向员工宣布好消息上。1997年的一次全体大会上,他向全体员工宣布英伟达银行留存资金100万美元左右。同时,公司已经将芯片RIVA 128投入量产。这种消息总是搞得员工的心情十分忐忑。接着他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向大家解释这是STB系统下的3000万美元显卡订单。那是英伟达第一次接到这么大笔单子,也标志着英伟达显卡芯片已经成功打开了HP和DELL这类计算机制造商的市场,当时公司上下一片欢呼。
1998年,英伟达首次补上了季度利润不足,当时黄仁勋还在办公室给70个员工每人都发了一张1美元钞票庆祝。
黄仁勋的强迫症还是非常有效的。上市前后,英伟达经过了多次“濒死”体验。每次将芯片发给计算机制造商,员工总是面临不立即行动会死人的截止期限。有时在台湾生产的芯片被检测出来有问题,宁愿损失一大笔钱也要全部回收残次品。
黄仁勋的危机管理能力为他赢得了员工的敬重。1998年,英特尔推出了一款与英伟达竞争的显卡,黄仁勋组织了一系列全体会议,指示员工写出能提高玩游戏时的显卡性能的软件,最后终于保住了竞争优势。英特尔制造的威胁在英伟达看来其实从未实现。
同年,Silicon Graphics起诉英伟达专利侵权。黄仁勋再次迅速掌控了有利局势,两家公司最终同意授权对方专利。SGI后来还让英伟达成为了自家计算机系统显卡芯片的优先选择厂商。黄仁勋的努力也帮助英伟达在首轮融资中吸引了众多潜在投资者。
多年来,为了让英伟达拓展新的市场领域,黄仁勋一直都会事先做好风险预估工作。AI领域与英伟达相关的一次成功大概是CUDA——2006年推出的一套编程语言,允许开发者利用显卡芯片的计算开发应用。
CUDA的一大卖点是自动开展复杂编程。黄仁勋为了将英伟达由游戏芯片制造商转型成运算系统卖家,派出了CUDA来打头阵。CUDA为英伟达打开了广阔市场的大门,不过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危险,要想进入高性能运算市场,英伟达必须对自家芯片作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变代价高昂,市场能否容纳并给予同等回报尚未可知,不过,黄仁勋还是坚持推进了这项计划。
英伟达花了好几年才让CUDA牵住了客户,不过CUDA也帮英伟达在高性能运算市场索回了相应的回报,2012年深度学习AI才开始逐渐推广开来,很多客户还是第一次使用这种产品。工程师Moorhead说,“如果不是CUDA,英伟达在AI领域可能还没有今天的成就。”
最近,英伟达将目标指向了生产提高企业数据中心服务器性能的显卡芯片。新一季度在这方面的业务收入已达4.09亿美元,占公司本季度所有业务收入的21%。除此之外,英伟达也为Amazon Web Services,微软和谷歌提供运营商业云AI服务的显卡芯片。
企业数据中心是黄仁勋慧眼预见到的另一CUDA应用领域,英伟达前CUDA项目工程师表示,“黄先生认为数据中心不仅让显卡芯片增值,还能加快运算。”
不过,黄仁勋下的赌注也不是次次都能获得回报。Tegra芯片本来是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研发,但在这两个市场收效甚微,后来只能转移战略目标。现在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汽车制造行业。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