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战略合作区块链媒体“Odaily星球日报”(公众号ID:o-daily,APP下载)
“The second place goes to……CaraDora, team 7. Congratulations!”(获得第二名的是第七组,CaraDora)主持人宣布本次hackathon(首尔站)亚军的时候,CaraDora的年轻成员们不敢相信地张大了嘴,匆忙跑上台,拿起奖杯奖牌合影留念。而在20个小时之前,他们彼此之间还互不相识。
我曾在“集合极客智慧,解决前沿问题,极客组织「DoraHacks」要举办去中心化的全球hackathon”中介绍过hackathon和DoraHacks。简而言之,DoraHacks会在世界各地发起黑客马拉松活动,极客们自由组队,领取主办方布置(或自己带来的)的问题任务,在24小时内“解决问题最好”、获得投票最多的队伍将获得最高奖励。Odaily星球日报也跟进了DoraHacks在班加罗尔和牛津场的活动。
对于我而言,虽然采过DoraHacks全球负责人,也聊了不少极客,但亲身参与到一场hackathon中还是第一次。
独自前来的挑战者们
活动正式开始前的一个环节,是尚未成团的“散客”选手上台介绍自己,现场组队。较有经验、善于展现的黑客很快被其他组挑走。几名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被留了下来,自成一队。
我选择的第一个“搭讪对象”就是这支最终赢得第二名的队伍,CaraDora。
当我拖着椅子去“撩”的时候,五位成员刚结束自我介绍,唯一有实战经验的Pablo“欧巴”当仁不让地成为队长。Pablo在区块链项目VESTELLA中负责BD,也是五个人中最懂区块链的。Pablo直接掏出自己公司的PPT向其他几名学生讲区块链基本原理(用韩语,呜呜呜)。
给组员们分好工后,Pablo转向我,开始介绍他的项目。VESTELLA今年8月刚成立,其母公司通过二代OBD硬件和APP收集车辆、驾驶、位置三个维度的数据,加工后提供给数据需求方,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的研发部门。而VESTELLA要做的,是将数据上链,以实现数据的可溯源,增强可信度和流通性,并用token奖励用户贡献精准数据。
所以,Pablo带的这组决定在VESTELLA的基础上,设计区块链+AI的移动数据平台。
在讲区块链的Pablo,后来被他的队友做成了表情包
CaraDora中的一个妹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刚从加拿大转学回来,英语还不错,在Pablo和我沟通太捉急时,会帮忙翻译下。她在加拿大学的软件专业,后来觉得她留学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略显安逸”,就回到首尔,转攻计算机科学。
来参加这场hackathon的年轻姑娘并不多,一番闲聊更是打破了极客给我的印象。比如说,第二天早上CaraDora的几个哥们已经躺成一片时,只睡了4个小时的妹子依然妆容精致,还换了套衣服!还有,(忘了怎么)谈起了活动现场附近的Octagon(全球第七的夜店)和来万圣趴做嘉宾的DJ Soda,她说Octagon曾经是“她的主场”……
看着她认真准备代码和demo演讲的样子,我发现,黑客好像也没那么距离遥远,也许就是某次蹦迪在你身边的人吧。
清晨,有些凌乱的现场
另一位很快引起我兴趣的是个印度小哥,他并没有像其他队一样作自我介绍,从上午到场后就没怎么挪过屁股,戴着耳机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代码,似乎有些孤傲又志在必得。但我还是发现了搭讪的“话头”:他的电脑上糊了不少“keep calm and coding”、“I love python”之类的贴纸,一看就没少参加hackathon。
小哥“人狠话不多”(也可能发现和我在技术层面无法展开对话),但还是介绍了他的背景。他在首尔大型电商集团Coupang的新加坡分部做数据科学,之前曾来复旦交换,所以会些中文。他这次要挑战的课题是,“结合AI和区块链技术,帮助投资者在众包新闻中找到适合的投资策略”。
小哥在向他的队友讲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跑题了啊喂!
第二天上午,当他得知自己赢得本场hackathon第三名的时候,高举拳头,庆祝胜利。
前三名的团队各有五分钟介绍自己在这24小时内的工作。小哥先用1分钟快速过了下PPT,大意是,新闻行业中的很多文章来自转载,但Yahoo和CNN已经报道了,我们看到再转发就慢了一步;更快的新闻运作模式应该是众包;但人人发新闻让内容不可信,所以要引入token和奖惩机制,也要借助AI处理海量数据,更准确地预测市场。
下一页PPT是Linux创始人Linus Torvalds的名言:“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别废话,上代码)随着画面切换到黑底白字的窗口,对代码零基础的我陷入了迷茫。但台下观众们看得正嗨。Pablo还举手提问,在哪里可以登录和使用这套系统。印度小哥笑着说:“目前,你只能用我的电脑连接到系统,但我会把更详细的代码上传到GitHub。”
说到这里,要感谢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由于韩国朋友更多用Facebook、“韩国微信”Kakao或者Line社交,黑客们又大多没有名片,每当我们之间想互留联系方式时都会遇到些“科学上网”相关的障碍。机智的Junseo想到了GitHub(难怪常被程序员们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同性社交平台)。
就是这个白衣服、举爪爪的小可爱
Junseo是一位15岁的初中生,对技术着迷的他加入了一家名为Walnut Tree(核桃树)的非营利性研究组织。本场hackathon开幕的前两天,Walnut Tree社长看到了海报,立即动员全员(其实就6个人,还有一位拉肚子没来)参赛。所以,他们的队名也叫Walnut Tree。
这并不是Junseo第一次参加hackathon。据他讲述,首尔的黑客活动越来越多,他之前参加过5场,但主题大多围绕AI,他们队伍并不是很熟悉区块链,这次来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他们组的挑战是,将此前擅长的搜索引擎结合区块链激励机制和增强学习算法。在这样的“课题”下,他们似乎毫不紧张,桌面上零食最多,前几个小时都在边吃边“聊”,社长下午就蜷在窗台上眯了会,并坦言“不可能24小时都保持注意力,要养精蓄锐,提前补觉”。
和Junseo的对话也逐渐“跑偏”,他说对未来的职业还没啥具体规划,最近的让他担心的事就是下周的考试;他喜欢欧洲历史和做菜,相比泡菜,更喜欢花样繁多的中国食物;对服兵役充满恐惧和排斥等等。
如果不提搜索引擎,Junseo完全就是个普通初中生的样子,苦恼着自己的长相和学业,对万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担心着未来……
聊过全场最小的黑客,我把视线投向了看起来最年长的队伍。
我先是发现了一位长得像薛耿求(《素媛》中父亲的扮演者)的大叔,他拿起雪碧的那一刻,散发出“喝的是真露”的气场。也许受这种心理暗示影响,我走到这桌前好像闻到了烧酒的味道。
这组看起来平均年龄在40以上的团队派出了唯一“会说一点点英语”的大叔和我交流,他有十年的开发经验,供职于一家和Google Map有合作的地图服务商。遗憾的是,我没太听懂他们组在解决的课题,大概是要建立一套链上数据系统,为AI的机器学习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源。聊到技术细节时,大叔抓耳挠腮要查字典。我看他们之前用韩语讨论地欢喜,就识趣地不多打扰了。
“韩国技术企业的文化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他们注重辈分观念,认为经验和创新力同样重要。不像国内的一些公司,程序员到了35岁就没得上升了。”曾在韩国读书的DoraHacks驻韩国工作人员晓克对我说。“但对前辈的过度敬重也有弊端,比如韩国的技术圈缺乏开源文化,更多大学生的梦想是一毕业就进入三星、LG等大公司,Kakao这种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能成长为今天的独角兽也算凤毛麟角。”
“我之前在美国工作了几年,也遇到不少带技术团队的‘老人’,有些工程上的难关还是需要经验的。”来给hackers们做workshop辅导的NEO工程师Longfei对各国黑客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
为了提升对技术的理解,和黑客们多些话题,我决定参加Longfei和Ultrain工程师Raymond关于“建立智能合约”的workshop(也因为这两场是用英语讲)。
一同参加workshop的Junes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记者,热情主动地“Please Interview me!”(求采访)他们是唯一一支对我说“有信心拿冠军”的队伍,最后还真的成了第一名。
GBIC、Block 72 Founding合伙人Sinhae Lee给冠军组Storichain颁奖
队伍中有三个人来自一个刚出生的创意内容区块链项目,Storichain。他们在现场组队环节pick了一位穿西裤和汗蒸脱鞋的大叔做队友。这位放荡不羁的狠角色,原来是一家大型IT公司的产品经理。
我在这个“黄金配置”的“黑客男团”停留了最长时间,因为Junes实在是能唠。从他们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保证信息稳定上传和分发,一路谈到韩国的交易所排位、监管新规和项目方选择公链的考虑要素。Junes也特别真实,聊完了技术,坦言Storichain还很早期,希望能通过hackathon结识更多的资本和资源。他还说Gangnam(对,就是江南style那个区)最近连着好几场区块链活动,有机会都想去看看。
抱着社交目的来参加hackathon不只是Junes。
在这里,fund、use case、public chain、facilitator等角色之间可以零障碍地勾搭。年轻人学习经验,前辈们获得灵感。项目寻找机会,资本发现标的。
对了,我也有意外收获,就是尝试按着handbook的说明,用Python语言写智能合约。遗憾的是,一旦遇到“超纲”的状况,我就完全懵掉。果然,这是项“技术活”,初中后就没上过计算机课的我还是无法理解一行行代码背后的真意。索性,我把电脑搬到了Storichain组的桌子上,看他们怎么coding。
Partners和评委在边吃边聊
NatureCoin负责人Nick对我好奇技术一事表示不解。“很少有人真的关心区块链技术,更多人在打着商业的旗号为自己牟利。技术出身的人最起码应该研究下比特币的白皮书,你可以说你英语不好,但不可以说看不懂这背后的技术……我最近在为了虚拟机开发自己的算法……”
Nick有一个用token鼓励回收、拯救海洋的区块链项目,同时在Decentral担任区块链工程师。虽然参加过很多次hackathon,但他还是第一次以partner的身份旁观比赛。Nick和评委们游荡在各队伍之间,认真倾听组员们的新鲜想法,时不时在黑客们迷茫的时刻点拨一下。
第二天上午,9支队伍、12名评委从技术性、实用性和创意度三方面,投出了自己手中的三张票。根据规则,各队按获得票数占总票数的权重瓜分10000 USDT。
前三名队伍兴奋地上台领奖,向台下“康桑密达”(致谢)。15岁的Junseo虽然没进前三,但听到自己拿到的奖金数额后也很开心(除了奖金,他吃了一天免费的食物,听了小姐姐献唱,还带走了DoraHacks的抱枕兼被子)。
活动结束后,几支黑客团队用“排列组合大法”合影自拍,喊着“怀挺”(加油)告别,给了我一种来参加“真人秀”的错觉。
也许,就像Nick早上和每个队伍打招呼,没有问“How are you goinig?”(进展怎么样),而是“Are you guys having fun?”(玩得还开心么)。极客们能有机会在线下交流切磋,本身不就是一件乐事(fun)吗?
我是Odaily星球日报高级编辑郝方舟,区块链优质项目寻求报道,可加nooxika,烦请备注公司+姓名+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