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凝视星空,星空也在凝视你。”
12月18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投资促进局、西湖区政府承办的“2019空天信息大会”在云栖小镇举行,这个看似晦涩难懂而又距人们生活遥远的产业走进大众视野。
本次大会分上下午论坛,分别以“空天信息产业与数据智能融合应用”“空天产业与智能制造”为主题,邀请了航空航天领域专家以及数据智能、智能制造领域大咖,现场分享他们对于空天未来发展机遇的畅想。
上半场:空天信息+数据智能融合应用布局商业落地
在各种场景应用之下,数据智能成为空天信息产业高性能发展的坚实框架。在这之上,卫星成为空天信息采集的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它使卫星数据、遥感卫星数据、卫星导航系统等能够变成一项社会资源,形成一个生态平台在各垂直行业落地。
“现在卫星制造分为商用和国家队,包括中科院、高校、企业都在做卫星研制。对于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来说,技术进步越来越实用化,卫星从技术实验转向业务应用,通过不断创新也形成了一个相应渠道和规模。以国网为例,国家局800颗卫星吸纳了很多商业制造公司进入其中,通过模块化的产品快速的制造高性能,高集成,更高可靠性的适应性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陈宏宇表示。
从数据角度看看空天信息领域,现在在民用领域每天产生的卫星遥感数据有100TB,到2022年总共数据量会到达100PB以上,考虑到现在有大量卫星,还有高分卫星上天,意味着整体民用领域遥感卫星数据量会爆炸式增长,从数据访问量上来说,整个陆地观测中心数据分发量,在2018年达到了3000万,2019年4000万,整个数据使用量也在大幅增加,而目前现状是海量卫星遥感数据更多是靠人工使用。
“人工使用极大会限制整体数据价值,目前产生海量卫星遥感数据,即使最乐观估计最多只有几个百分点的数据被真正使用了。还有海量数据是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的,如果用大数据的五V或者三V模式定位,卫星遥感数据一定标准大数据,现在卫星数据使用效率极具提高,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新模式,如何提高卫星遥感数据使用的效率。”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数据智能总裁曾震宇则认为。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数据智能总裁曾震宇
阿里云今年提出了数字星球计划,本质上是把卫星遥感数据、数据智能、云计算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了,构建在阿里云公共云平台之上。基于飞天核心时空数据引擎,去存储卫星遥感数据,在上面通过服务、遥感AI服务对数据进行相应加工,上层服务于多种垂直应用场景,构建成一站式遥感数据和智能增值平台。让遥感信息数据从离线状态变成一个在线服务。
在海量数据下,时空标签的加入,让数据变成活数据,成为有用的资源。
例如卫星到了境外,数据信息传递实时性、可靠性、高精度测量精度都需要被保障,同时还要基于国内可以实现对全星座一站式管理,降低地面站管理成本也是一大问题,这就是卫星导航系统存在的意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卫星副总工程师郑晋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卫星副总工程师郑晋军在演讲中提到:“从1994年的双星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开始研制时,中国陆续发射了20颗卫星,有同步卫星、斜轨道卫星、中远轨道卫星等,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稳定的导航定位服务,同时向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服务。”对于北斗系统而言,最重要一点是有了新建链路之后,北斗系统将会非常稳健,一旦地面系统出现问题,比如一些灾难,北斗系统、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仍能够提供一定精度要求的服务。实现了军民用户信号频谱分离,增加了导频通道,增强了捕获灵敏度,以及弱信号接受稳健性,降低了限时速率,使用户在特殊环境下抗干扰能力能提高10倍。
同时,北斗系统为通信,电力,金融等部门精确授时,精度可以达到5-20纳秒。在精准农业方面,可以辅助地面基准战支持下基于北斗可以实现自动驾驶,通过一些自动控制实现精准的耕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我希望未来从用户角度来说,能够满足任意时间、任意地方,任意环境下,获得期望精度的位置实践和导航信息,从国家角度出发,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基础设施,用户服务性能稳健,不止于北斗系统,还会与深空导航提供服务、地位增强、备份系统融合在一起,并以其他一些手段并行发展,构成综合的PNT体系。”郑晋军说道。
同时,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泛在空间网络共享资源池也是未来空天信息产业要去研究的方向。
下半场:空天信息+智能制造创造第四维发展空间
智能制造意味着全面数字化转型。目前,转型大幕已在全球范围拉开,并被多个国家列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落实到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数字化能力、资金实力、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阿里云IoT事业部首席硬件架构师陈苑锋在作《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旨演讲时表示,广义的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圈,将所有产供销数据打通,使得整个工厂资源网络化,实现柔性制造。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使得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如果将空天信息技术融入于智能制造之中,无疑是为原本三维的物理世界,再添一维度的“时间”。太空中卫星在获取视频、图像之后,直接进行在轨智能处理,实现分钟级甚至秒级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应用,提升应急响应工作效能。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马小飞
这样的“分秒必争”该如何实现?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马小飞在谈到星载卫星时,给出三个关键词——“星载”“大型”“可展开”。他表示,现在用的最多的大型天线都有一个共性,即由一个展开系统和网面系统组成,安装这类天线的的卫星基本是国家重器,价值很高。
“在民用领域,使用频率在100-300兆频段天线,如果用正反面天线代价很大,可以试着用螺旋天线。目前国际上最好能做到4米,它的螺距在1米左右,所以要展开恢复度实际上非常困难。如果能将这个产品做出来,对整个商业竞争力是非常大的。”但随着航天基础配套的逐步成熟,马小军认为,新兴的充气天线、空间组装天线等可用于商业航天卫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高的收益。
在空天信息技术的落地层面,航天神舟智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泉给出现实范本。
航天神舟智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泉
“在与浙江省政府合作过程中,政府提出做集成治理四平台目标,即市场监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综治工作平台,涵盖民众方方面面的生活。通过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模式,把所有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如在扶贫过程中,浙江省所有县级平台能够把所有补贴记录,包括补贴人员房产、直系亲属等收集记录并综合分析,形成人物画像,进行补贴。”李明泉认为,航空航天并不是空中楼阁,将空天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相融合后,便能更好地服务城市,服务民众。
卫星制造业在航天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卫星产业上,更让人关注的是在如何将新技术、新动能有效运用到其产业链中。
“圈子里面有一句话,航天技术发展推进动力是跑腿的,跑腿跑的好产业就跑的好,卫星跑的好产业就会跑好。”会上,航天五院510所电推进事业部总监郭宁就《商业航天电推动产品研制进展》发表看法。
他给出一组数据,到2018年为止,全世界航天产业商业航天收入已经占到83%,其中在商业航天里面最活跃是通讯领域。低轨卫星是布局通讯网络的常用手段,通常需要上千颗卫星构成一个网。目前,国际上已经公布的低轨计划有14个,总规划卫星数量超过2.4万颗,而这个数字也在不断更新。
“这方面的工作国内也正在展开,我们计划在2020年完成低轨试验系统卫星发射,初步计划十多颗星。到2020年,完成低轨宽待星座网络系统建设,第一期800多颗卫星,2027年建成两千多颗系统。”郭宁表示,随着低轨卫星质量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商用低轨卫星大有可为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