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库 >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转载时间:2021.09.01(原文发布时间:2020.08.10)
160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0次

文:刘年华

编辑:石亚琼

**

更快获取需求数据,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突破

传统遥感卫星获取数据的流程,从卫星采集图像、传输至地面,到地面接收、预处理,平均需要2小时到数日的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限制成为遥感应用行业发展的痛点。从船舶的追踪,到城市的应急管理,再到环境的动态监测,时效性的追求是当前遥感应用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

为实现近实时遥感服务和消费级遥感数据应用的目标,「开采夫科技」专注于智能遥感卫星有效载荷和遥感数据处理与识别技术的研发,为应急减灾、国防安保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客户,提供遥感卫星软硬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开采夫科技

实时遥感的四种核心技术

如何实现实时遥感?开采夫科技给出以下四点答案:

一、数据格式升级:传统的遥感卫星数据流程复杂,需要经过金字塔建模和栅格化处理,进行数据压缩。这种处理方式流程复杂,效率低且容易丢失原始信息。开采夫科技通过自研的建模载荷、数据组织方式(KRS)和加密网络传输协议(KNS),100%保留原始数据,只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化转化,提高了卫星数据显示与处理的速率。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栅格图像金字塔压缩

二、星上智能计算:现有智能遥感卫星对目标识别的智能化程度有限,只能做云雾判断分析,无法对目标地物进行甄别。因此,现有的遥感卫星要实现目标物的识别,只能通过大量的成像,将数据传输回地面进行目标甄别和筛选。开采夫科技通过自研的识别载荷,实现卫星智能规划与筛选,只对用户关心的目标和区域成像,将目标识别的环节放在卫星上,节省了地面处理的时间。

三、只传需求数据:在没有实现智能化识别地物的传统遥感卫星应用中,如果需要对地物进行分析,例如计算建筑物的数量、森林的面积,必须将完整的遥感影像从卫星下传至地面,在地面进行处理。开采夫科技经过星上智能筛选,只将用户需要的有效数据传回地面,充分利用空地传输的带宽,也降低了地面站接收和处理的数据量。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传统遥感卫星,无法有效识别地物,获取所需信息,造成传输带宽浪费

四、配套处理设备:当前,地面接收站面对海量的遥感数据,受限于处理流程复杂和成本约束,这些数据并未得到有效处理,发挥最大化价值。为发挥自研软件(KGP)快速显示与处理的优势,开采夫科技配套研制了小型化地面遥感数据处理设备(RR serial),以实现遥感数据的智能解译,达到海量遥感影像和视频数据高效处理的目标。经开采夫科技测算,KGP在同等环境下通过自研设备处理1000张影像的速率,比传统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快1.8倍,同时能对传统软件的数据格式进行兼容。

以上四点构成了开采夫科技的核心优势,解决传统遥感卫星在数据处理和获取流程的时间局限性问题。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开采夫科技遥感数据目标识别设备

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开采夫科技面向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客户,主要提供卫星有效载荷及配套产品销售和服务,消费级共享遥感服务,和定制化软硬件开发等合作模式。开采夫科技CEO李喆认为,卫星只是实现服务的载体,地面硬件只是服务的手段,最重要的商业模式还是服务。

当前,开采夫科技的智能遥感卫星有效载荷和配套地面设备产品单价均在百万量级。但受限于火箭发射的数量,卫星产品的销售市场天花板明显,民用领域仅有数十亿元市场规模。开采夫科技希望通过在轨运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将客户所需的目标监测任务从地面上注到卫星,获取目标数据,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开采夫科技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吸引更多的客户,打破传统卫星一星一用的局面,实现业务的长久发展。

同时,为实现消费级共享遥感服务,开采夫科技计划与卫星发射方合作,以优惠价格提供卫星载荷与配套产品,换取数据的使用与销售权,以此来降低双方的卫星发射和运营成本,实现双赢。在时效性需求较高的民用领域,开采夫科技已设计了四种行业解决方案,正在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和推广。

目前,开采夫科技已建立“太空模拟基地”数据共享平台。除已接入平台的高分卫星数据外,开采夫科技正在寻求更多遥感卫星数据一级代理商合作,以服务费用的方式进行分成,希望为客户提供软件、硬件、数据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开采夫太空模拟基地

计划发射开采夫一号,开展卫星在轨验证

为验证产品的稳定性,开采夫科技从2019年5月开展地面验证,目前已基本完成,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展太空环境测试。在卫星硬件设备方面,开采夫科技专注于核心载荷的研发,将卫星平台交给合作伙伴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计划在2021年下半年发射开采夫一号立方星。

根据开采夫科技的测算,当前两块载荷板卡合起来能耗低于30W,立方星的散热和功耗足以支持载荷运转,实现高算力低功耗的星上计算。当前开采夫科技已规划了7颗验证星,希望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轨道定制,寻找落地的商业模式。

开采夫科技于2018年11月,与南京理工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8所达成合作,共同进行卫星研发。开采夫科技希望通过此类合作模式,降低上下游与硬件采购的成本。

研发方面,开采夫科技已投入约6000万元。在卫星平台合作与火箭发射方面,开采夫科技总计预算1500万元,目前在寻求更多的搭载验证合作伙伴。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开采夫智能卫星地面指挥平台

打破传统的团队与解决方案

开采夫科技创始团队以计算机背景为主,较少遥感背景人士。通过早期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团队发现自研的数据格式能解决传统遥感数据处理较慢的问题,于是开始切入遥感领域。自研的软件与数据格式为开采夫科技带来了核心优势,但也意味着更高的用户培育成本。相比于遥感从业者对ENVI等传统软件非常熟悉,开采夫科技需要单独向客户提供使用与开发的培训和支持,重新建立面向行业和高校学生的二次开发培训生态。

同时,过往的遥感应用主要面对时效性要求较低的客户,解决思路是通过卫星长时间拍摄,储存海量的历史影像,在有需求时调出进行分析。开采夫科技面向目标提取地物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时效性,减少了数据传输成本,但也意味着放弃挖掘历史数据的价值。当客户需要湖泊,建筑等历史影像时,开采夫科技必须通过合作伙伴来获取数据,无法通过自研的卫星调出历史影像。未来对于遥感应用时效性的需求量,将决定开采夫科技的客户量。

开采夫科技CEO李喆告诉36氪,传统卫星的数据下传率只有15%-30%,无法做到24小时开机拍摄。即便是这种有限时间有限下传率的拍摄方式,也会产生最少10秒30G,最大7秒1.6T的数据量,这种数据量即使是在6G时代也无法实现实时传输。开采夫科技可根据客户需求,卫星一直开机,进行目标地物识别和数据处理。只存储和下传客户需要数据,客户不需要的数据就放弃。这样能提升卫星的使用效率,用有限的带宽更好传回用户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李喆表示,这种直面客户需求的服务模式,能打破传统遥感应用领域的定价模式,大幅度提高软硬件的客单价。

目前卫星载荷与地面系统研发领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团队为主。背靠中科院的「国科环宇」在星载领域研制了载荷数据处理系统;清华大学「星测未来科技」通过微纳卫星载荷解决方案发力在轨实时服务,已发射卫星进行在轨验证;「轩宇空间」研制了高计算性能和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宇航级智能芯片;「斯北图」定位于卫星核心模块制造,目前已有卫星物联网载荷、终端与地面测试设备;2020年4月份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的「云遥宇航」,计划通过已研制的GNSS掩星探测载荷,发力全球空间气象数据服务。

目前,开采夫科技正在融资,希望投资方是关注商业航天(特别是遥感领域)和军民融合的基金或机构。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开采夫科技星载数据处理与识别有效载荷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1分钟获取指定目标影像,「开采夫科技」发力在轨实时遥感服务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库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数据库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库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