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有一家肯认真思考 Bitcoin 的公司了,它是硅谷初创公司 Stripe。在 Stripe 设想的互联网交易流程里,比特币或其它类似的加密虚拟货币协议具备现实金融体系中无法提供的优势。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在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里,各国货币因为政治、经济等方面限制,无法实现一国货币与其它所有各国货币自由兑换。而互联网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中立、开放的虚拟货币体系在通用性方面就比当地货币更强。Apple Gift Cards 和 Amazon Coin 即是类似的形式,但他们的使用被限制在两家的业务范围(包含产品和业务开设地区)内,并不像显示货币那样具备开放性。与比特币类似的虚拟货币即在通用性上优于现实货币,又在开放性上胜出各公司提供的现金代币,这就是它在这个时代所具备的宝贵特性。
货币有四个职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流通手段。比特币和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贝壳一样,只行使其中的一部分。中国未形成完善通用的货币体系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贝壳因为其观赏价值和稀缺性,成为了最早的代替商品来作为交换筹码的代货币,这一点和比特币的原理相近。
现有的跨国在线支付平台需要面对许多问题。当他们面对异国现金流通或者交易时,需要分别与各国银行或货币结算机构合作,把一国货币兑换为目标国货币,最终支付给收款人。如果有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标准可以让所有国家使用这样的同一个中间结算标准,就只需在所有汇入行为发生时将货币折算为这一种代币,再由收款人所在地机构将这一代币结算为当地货币。这样的效率相比现有体系明显更高,且不受各国货币可兑换、可流通性限制。比特币(及与其类似原理的虚拟货币)就能满足充当代币角色的要求。它可以联通各国货币而不受限制,同时它是一种开放的标准允许开发者或产品在其协议之上构建交易体系。
如此一来比特币协议就成为类似 IP 地址的存在,连通用户和其电子钱包地址,用户直接输入类似网站域名的收款人用户名或钱包地址,由比特币协议将其翻译为复杂的加密加密钱包地址并由其网络传输最终完成交易。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用户而言,这种后台形式的改变并不对他们原有的支付习惯发起挑战。恰恰相反,由于效率和通用性的提升,支付过程更为简化,变得更接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交易形式。同时,这种以兑换为基础的交易允许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共生,双方互不构成取代威胁。
现实的银行和交易体系中存在类似 VISA 的金融机构信用认证和跨国、跨地区结算渠道品牌,它们主要为金融机构和用户提供三方面价值:
比特币具备第一个特性,而在其协议的技术层面上天然伴随第二点。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不被用户熟悉的去监管化虚拟概念,它在品牌信誉度方面存在劣势。
作为支付工具或结算平台,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品牌。品牌效应能够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为品牌所有方扩展受众并带来大量的效益。这些平台最终会通过产业整合最终只留下一家或几家,就像 VISA、万事达和银联。而类似银行的资金储蓄和流通渠道会希望获得这类受信任品牌的认证和合作。比特币协议被证实是一个成熟而完备的不可伪造虚拟交易协议,它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成为这样的信用认证和结算渠道品牌。
至此,Stripe 支持比特币的目的已经很明确:
但在此之前仍有几个未解的难题:随比特币协议成为各交易平台共用的结算后端标准,用户的交易流程会被高度简化,最终这些平台的存在感会大幅降低,其自身品牌价值和认可度对用户不再重要。在明知这种结果会发生的前提下,这些交易平台(如支付宝、APCA、ELV、SEPA、NACHA等)是否会愿意为了开放性和跨平台互通采用这一通用标准。另外,在各地政府不表态甚至不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比特币与各地货币的结算汇率。
无论如何,Stripe 设想的乌托邦让我们看到了比特币协议在去中心化使用场景下的另一种利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