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音交互越来越重要的未来,戴在每个人耳部的耳机注定像衣服和鞋一样因人而异,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用担心舒适和牢固问题。这是耳部穿戴产品绕不过去的必然。
很多人使用普通均一尺寸的耳塞式耳机容易脱落,而使用入耳或是耳罩式耳机佩戴久了会非常不舒服,因此逐渐催生了定制耳机需求。
定制耳机就是根据每个人耳道的形状定做的耳机,它和耳道的契合度非常好,可以起到隔绝外部声音的作用,同时不易脱落。不过由于贴合太过紧密,长期佩戴耳道也会产生不适感。同时,耳机定制过程涉及到取耳印、修耳印等一系列人工步骤,因此定制耳机还存在生产耗时久、售价高、消费者操作不够便捷等问题。质量有保证的定制耳机制作周期至少要2-3周,售价一般都在千元以上,而且取耳印的过程也要求消费者一定要到店。
基于普通耳机和定制耳机的使用痛点,HelloEar推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轻定制”耳机——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
HelloEar创始人俞辰告诉36氪,“轻定制”首先体现在了用户便捷性方面,即用户在线上即可实现耳朵尺寸的快速测量和下单。佩戴感方面,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主要强调外耳部的贴合来满足佩戴牢固、隔音性能好等需求,耳道部分则使用均一的最小尺寸,给耳道提供足够的空间冗余量,从而保证整体佩戴的舒适性。
俞辰表示,这种“半定制”的方式使得他们只需要线上获取用户的外耳耳型数据即可。但是如何将用户上传的外耳图片变成精确的可操作的外耳尺寸数据呢?
为了实现外耳数据的快速获取,HelloEar和北京科技大学人耳识别实验室合作,共同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人耳图像识别标准数据库,用于开发独特的耳型识别算法。俞辰告诉36氪,基于人耳图像数据库,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不断训练耳型识别算法,并随着耳型样本的逐渐增加,不断提升耳型识别的准确度和效率。据悉,现在HelloEar已实现了线上耳型的批量化识别,仅需较少的人工干预,并将在未来实现完全的自动化识别。
在实现了通过拍照识别耳型后,HelloEar又着手解决耳机的佩戴舒适度问题。俞辰表示,耳机的人体工学研究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受到行业重视的,传统耳机的设计理念一直停留在十几年前。他们与清华大学人类工效学实验室合作,建立了专门研究耳机佩戴舒适性的人耳工效学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类型丰富的人耳数据,包括人耳三维模型、人耳二维图片样本、人耳外耳尺寸样本,以及佩戴不同耳机时人耳各部位形变对比样本等。根据大量的人耳数据,以及人体工学原理,HelloEar可以获得不同耳型所对应的佩戴感最佳的耳机外形参数。
为了进一步提升佩戴舒适感,HelloEar Arc量耳定制耳机上所有和人耳相接处的部位均使用了硅胶全柔性外触面+定制缓压气囊结构。俞辰告诉36氪,由于涉及到复杂的硅胶成型和微型气囊结构,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和工艺探索。关键的硅胶结构制造工艺研发了接近两年。
对于耳机而言,只谈佩戴感不谈音质也是在耍流氓。主打高性价比售价300元左右的HelloEar Arc使用了丹麦声扬提供的专业级微型动铁扬声器,可以达到和2000元级单动铁耳机相似的音质水准。
与传统定制耳机不同,HelloEar Arc并不是单纯复制人耳的形状。而是通过控制耳机的多个特征参数,组合成适合不同尺寸特征的耳机,就像衣服的肩宽、胸围、袖长、腰围一样,这些耳机的特征参数决定了一个人佩戴耳机的舒适性和牢固度。最终,这些特征参数排列组合出36个不同的耳机形态方案,这36个形态能够覆盖除外耳受损和先天性耳部畸形外的几乎所有耳型。俞辰告诉36氪 ,36个形态是兼顾了定制精度和模具成本的最佳组合方案,在保证了佩戴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了模具的开发数量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能够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HelloEar创立于古都西安,创始人俞辰是耳机发烧友和摇滚乐爱好者,在研究生期间创立了公司。团队于14年9月获得小米的天使轮投资,成为了小米生态链公司,15年底获得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
HelloEar Arc已经上线米家有品进行众筹,众筹结束后将首先在小米的线上渠道销售。俞辰表示在未来HelloEar还会开发其他产品线,比如无线耳机、罩耳式耳机等。
——————————————————————————————————————————————
我是36氪作者希大,关注前沿科技、互联网+,项目报道或是交流请加微信 elf308117572 (姓名-公司职位-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