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85 、90后一代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慢慢开始自己婚姻和家庭生活,他们对于居住环境和家居装饰也有了和上一代截然不同的要求。换句话讲,这个人群需要找寻的是符合新生活方式的商品。于此同时,作为淘宝及天猫的第二大品类,只有 6%的电商渗透率和庞大非标的 SKU 都意味着线上家居市场是块有望酝酿出电商新平台的沃土。
这个领域里,36 氪之前曾报道过不少。有对标美国 Made.com 模式的“造作”、由微信公众号起家、以内容见长的 “好好住”、从场景化 PGC 内容 + 电商切入的 “好物” 以及主打室内设计师设计场景的 “好在”等。虽然模式各不相同,但这里面的团队清一色是互联网背景出身,擅长的是流量运营和用户体验。
相较而言,今天介绍的“尖叫设计”就有些特殊,团队老大薄曦同时也是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在建筑行业有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平台上线于15年初,是个原创家居设计电商,前期主要为海内外优秀的家居设计产品做代理。今年6月,团队也计划推出自己的产品,这点上和“造作”类似。
“大家都很好奇,建筑公司为什么会去做家居?”薄曦告诉36氪,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企业发展角度,2C端的家居设计可以规避由房地产下行带来的 B 端建筑设计业务的波动;二是希望打通建筑师与家居室内设计师之间的障碍。中国的建筑师和国外有很大的差别:在欧洲,建筑与室内是相通的,建筑师同时涉及家居;但在中国,两者各自分工互不联系。
薄曦表示,“尖叫设计”最早的规划是做产品,“由于当时我们最大的资源是与国外大量设计师长达18年的合作关系,所以最初的就是想把国际设计师引入中国,尝试与国际设计师签约,把产品在中国生产。”但由于当时误判,团队认为做产品门槛较低,而平台能建起高壁垒,否定了这个计划。
之后,“尖叫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为国际设计师或者是全球个性化品牌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代销及推广等服务。直到“造作”的兴起和资本市场的追捧,让团队醒悟到做产品本身其实存在不小的门槛 (供应链重),其次,这显然是有着十几年建筑行业经验的他们更擅长做的事情。
因此,今年初“尖叫设计”的定位进行了重新调整,改为“平台+产品”,并且将重心放在了后者身上。薄曦觉得,之所以不放弃做了一年的平台,主要是“平台产品的丰富度和开放性都优于单纯做产品,设计师不需要跟我们签约也可以在尖叫设计上卖货。”其次,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和北欧设计师品牌有着12年的合作历史,在代理品牌上更有优势。
产品认知上,“尖叫设计”给自己品牌的定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师和家居设计师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追求空间整体感,更宏观一些。因此,当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一旦接触家居,首先想到的就是场景,这些家居在我们的空间里充当怎样的角色?”
产品定价方面,团队计划主打客单价在300-500元的品类,比如装饰品和家居用品,目的是让独立设计作品可以实现“高频”消费。
“尖叫设计”团队位于上海,平台上目前90%是国际设计师的作品,客单价偏高。薄曦本人于1996年创立了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员工约2500余人。
36 氪和氪空间团队已进驻上海,每月将定期举办线下沙龙或私密饭局。我们正在招募一名全职 / 实习作者,如果你对创业服务有自己的想法、充满好奇心,请砸简历至congjia@36kr.com,一大波的魔都创业者等你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