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网红头条”(ID:WHTT1111),作者:陈倚莲,编辑:陈琛,36氪经授权发布。
2018年1月22日,在回乡的路上,沈丹上传了第一条抖音短视频,开启了她名为“乡愁”的意外走红之路。
时间回到2021年5月10日,为了回应外界的种种猜测,也为了给粉丝们一个交代,沈丹在抖音发布了一条从18岁到30岁的回忆视频,简单讲述了自己成为单亲母亲,独自创业失败,回乡重新开始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据飞瓜数据显示,凭借这条回忆视频,沈丹当天涨粉达92.99万。
截至2021年5月23日,沈丹的抖音账号@乡愁粉丝数量已达1663.1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田园题材创作和个人人格魅力的相辅相成,让沈丹实现了从普通用户到头部网红的跨越。
起初,观众只是对@乡愁的视频内容有共鸣和通感,关注点暂且停留在视频所展示的山水田园和农家生活,从灶台炉火,到田野鱼塘,从泥路瓦房,到茶山竹林,处处戳中了在快节奏城市奔波劳碌的异乡客的内心。
可以肯定的是,这时候的观众只记住了“乡愁”这个名字,还不知道“沈丹”是谁。随着关注的时间越来越长,刷到的视频越来越多,观众的目光慢慢从视频内容,转移到女主角身上。
看过沈丹视频的观众都知道,视频里的她很少看向镜头,总是默不作声地干着农活,她甚至是不苟言笑的,只有在和女儿、奶奶、乡亲们相处的时候,会露出一抹笑颜。观众无法透过视频与沈丹有视线接触,也很难听到沈丹的声音,留在脑海里的沈丹永远都是沉默而利落的。
沈丹从不言语,这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她的所作所为上,一条条视频积累下来,任谁都能发现,这位农村妇女好像无所不能:既精通常见的乡野美食,也会做难得一见的非遗菜肴,还能一人包揽“男耕女织”,捕鱼犁田,采茶砍柴,酿酒制糕,单肩扛麻袋,只手掏大笋,驾驶摩托、卡车、拖拉机等各类机动车……沈丹称自己“活成了女汉子”,粉丝们却觉得沈丹更像是“女超人”。
(图源抖音@乡愁)
赞誉之后,猜疑声四起。在沈丹的回忆视频发出前,不少人试图从沈丹的无言中分析出“蛛丝马迹”,其中流传最广的言论为:“沈丹是有上千万资产的企业家,账号有团队经营,一切都是为了吸粉而故意演戏。”
已经习惯于在沈丹只有肢体语言和自然声音的视频中感受“乡愁”的观众,坚定地认为,@乡愁这个账号应该是与“沈丹”划上等号的,而不是团队经营的产物,否则就是欺骗,是一种对“乡愁”的玷污。沈丹的回忆视频一定程度上起了辟谣和解释的作用,让摇摆不定的观众吃了颗定心丸:“乡愁”还是那个“乡愁”,是他们憧憬的田园牧歌,他们的梦还在。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这条回忆视频为什么能让沈丹暴涨近百万粉丝了。许多粉丝在关注@乡愁账号后,还将沈丹的视频从头翻到了尾,打开沈丹的第一条视频,就可以看到这些“满心欢喜”的粉丝留下的“考古”评论。
(图源抖音@乡愁)
这条2018年发出的视频,评论时间在不断更新,而流量源头正是沈丹那条爆红的回忆视频,以及后续的视频更新带来的长尾效应。
不可否认,语言具有强大的渲染力,但很多时候无声的留白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沈丹的沉默,让“乡愁”更好地传递给了屏幕前的观众。
“乡愁和李子柒好像。”沈丹的视频下,这样的评论不在少数。从内容模式上看,沈丹与李子柒确实很相似,都是在制作乡野美食的过程中,展现出田园风光。
但从表达方式上看,沈丹和李子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派别,有双担粉(意指同时喜欢两人的粉丝)这么总结:“李子柒演绎的是诗和远方,乡愁演绎的是柴米油盐。”
比如同样是做糖葫芦,李子柒的视频直切主题,从串山楂果开始,沈丹却从扎草靶子开始;李子柒串好糖葫芦后,就进入了裹糖的环节,沈丹则多了一个熬糖的步骤。
(图源抖音@李子柒、@乡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子柒不会扎草靶子,或者不会熬糖;区别于沈丹的保留,李子柒不过是舍弃了这部分的展示。
两人在内容上的取舍,恰恰证明了两人创作的聚焦点不同——李子柒是“抽象派”,给予观众的是聚焦山水和田园的视觉享受;沈丹是“写实派”,给予观众的是聚焦农事与人情的细节体验。更广义的表达则为,李子柒在文化传播,沈丹在生活分享。
对于这点,除了上述的草靶子和熬糖,糖葫芦视频还有更直观的表现:李子柒没有交代糖葫芦的“归处”,沈丹在视频的最后剪进了分糖葫芦的画面。
(图源抖音@乡愁)
李子柒的田园气息是精致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世界,所以她的视频常常会出现一些美好得可以做壁纸的空镜头(也称“景物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
(图源抖音@李子柒)
与之相反,沈丹的视频几乎没有拍景的空镜头,“人”永远是镜头下的主角,更具烟火气和人情味。这就是田园题材的魅力所在,可以是李子柒的寄情于景,也可以是沈丹的直抒胸臆。
除此以外,田园题材的魅力还体现在“脱俗”上。李子柒自不必说,被网友称为“误落凡尘的仙女”;沈丹的人设似乎处处落在实地,然而仔细一品,沈丹和李子柒一样充满了“光辉”——男粉说她是贤良淑德且勤劳能干的“完美媳妇”,女粉视她为婚姻不幸却创造奇迹的“人间理想”。
沈丹对@乡愁的定位为“用微小的镜头记录乡村的真实生活”,不搞笑,也不高能,平平淡淡、老老实实的叙事手法,反而让观众与创作者感同身受,体会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这时候的沈丹还是接地气的,毕竟视频里的她从不说话,观众并不知晓她的心理活动。
而当观众看到沈丹充满激励性的视频文案时,绝大部分人会觉得自己触及到了沈丹的内心,理解了沈丹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力补全沈丹的人设,对沈丹的感官就此发生“质变”。无论是“完美媳妇”,还是“人间理想”,沈丹在此刻就是“脱俗”的,或者说是饱经风霜依然“出淤泥而不染”的。
(左为沈丹领着乡亲们上山采茶,右为沈丹用非遗技法制作养肤早餐/图源抖音@乡愁)
据飞瓜数据显示,@乡愁的粉丝群体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大多分布在30岁以上。
(数据源于飞瓜数据)
可见,喜欢沈丹的用户群体与沈丹的年龄很接近,都到了对乡土人情和心灵鸡汤更敏感的时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或多或少有共通之处,也就更容易在沈丹的视频中共情。
均衡的男女比例也是共情的结果,男性用户会对“单身离异带娃能干”的沈丹产生一种怜惜的喜爱之情;女性用户则是对“坚强拼命一人撑天”的沈丹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向往。
总而言之,观众从简单认识沈丹,到深入了解沈丹,中间必然会经过“乡愁”的铺垫。换言之,沈丹能够走红,田园题材的内容创作是基础,内容上的感情共鸣,让观众变成粉丝;而后续的感情升华,让粉丝粘性得以增强,能干的“沈丹”与田园风的“乡愁”是互相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