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 陈弗也
编辑 | 邵丽凡
出品 | 棱镜·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11月9日,“小霸王游戏机破产”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这源于11月5日在全国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公布的一条信息: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小霸王文化”)因负债被申请破产。
在破产信息发酵后,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网友感叹“青春不再”,甚至有人表示,要再买一台小霸王游戏机来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然而,作者却发现,信息网上被申请破产的小霸王文化,实际上直到2015年才注册成立,主推VR业务,不仅从未生产过小霸王游戏机,也不是“小霸王”品牌的真正主人。
小霸王品牌曾经的创始公司和持有者,均为中山市一家名为益华集团的企业。一份涉及益华集团的裁判文书提到:“小霸王”商标注册人为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10月24日,该商标被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所核定使用商品或服务项目是“家用电视游戏机”。
一位对“小霸王”有了解的中山本地人士对作者表示,过去很长时间,益华集团将小霸王品牌授权给一些小的工厂进行生产,他们自己则更像是一个品牌经营者,并且早已经不再生产小霸王游戏机了。
企查查显示,用“小霸王”三个字进行搜索,会出现十几家相关公司,如小霸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小霸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小霸王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等, 品类涵盖家电和电子等多个领域。而小霸王文化,只是众多被授权使用这个品牌名称的公司之一。
破产的小霸王文化不仅与人们熟知的小霸王游戏机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其成立之后,留下最多痕迹的是“股权集资”,并因此官司缠身。
工商资料显示,小霸王文化注册成立时,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影视文化公司,创始人和曾经的大股东为自然人方鸿祺,2016年,益华集团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两者开始合作运营小霸王品牌,同时更名为“小霸王文化”。
打上“小霸王”的标签后,小霸王文化开始高调宣传并推销其上市计划,表示将打造出一个500亿市值的VR帝国,并以此为由头进行原始股集资。
2017年末,方鸿祺退出小霸王文化,根据裁判文书信息,其在公司期间,小霸王文化涉及多起以出售原始股方式进行集资诈骗的诉讼案件——投资人购买的原始股款项,打入的竟然是方鸿祺个人账户。
如果说“小霸王”的真正主人是益华集团,那么,处于舆论中心的小霸王文化又是谁?“小霸王”真的破产了吗?
工商资料显示,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最初名为中山市大盛文化影业有限公司,2016年4月其更名为中山市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而到2017年1月,才去掉“中山市”三字,确定为现有名称。
成立之初,小霸王文化的经营范围主要是电影放映、舞台设计、策划等,第一次更名之后,才增加了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销售、以及电玩娱乐产品、游戏机生产销售等业务。
根据公开资料,小霸王游戏机诞生于1987年,前身为中山市怡华集团(后更名为益华集团)下属企业日华电子厂。80年代初,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推出“红白机”,受到青少年热捧,但由于价格过高、国民购买力弱、以及销售资源匮乏等原因,任天堂的这款机器当时未能在中国流行开来。
如同许多电子产品一样,珠三角地区的工厂迅速瞄准了这个商机,做出了价格低廉、游戏体验也能及格的山寨游戏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霸王品牌。
小霸王的成功与连续创办了步步高、OPPO和VIVO的段永平密不可分。1989年开始,段永平担任日华电子厂厂长,彼时,工厂处于年亏损上百万的状态,在段永平的力主下,日华电子厂转型做小霸王游戏机,并用几年时间就将产值做到了超过10亿元。
尽管在1995年,因为提出“改制”要求被否决,一手将小霸王带进巅峰期的段永平选择出走,但这款国民神机已经确立了行业霸主的地位。
给“小霸王”真正带来致命一击的,是在2000年发布的一纸禁令。
当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电子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其中要求,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生产销售即行停止,任何企业、个人不得再从事该类活动。
从那时开始,小霸王游戏机开始告别历史舞台,但“小霸王”作为一个品牌,却一直存在。
彼时,正值珠三角地区家电品牌迅速崛起的时期,美的、格兰仕、志高、科龙等都在迅速发展,借小霸王品牌进行销售的家电也搭上顺风车。
根据公开资料,2006年6月,小霸王母公司益华集团再次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了小霸王的商标专利,不过,这个专利的使用范围已经改为饮水机、电暖气、干衣机、灯泡、电压锅、音箱等。
至于小霸王游戏机,在2015年后,禁令被逐渐解禁。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其中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包括“允许内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生产和销售”。
6个月后,文化部又出台《关于允许内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生产和销售的通知》,鼓励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内容健康的游戏游艺设备,禁令被全面放开。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小霸王文化出现,益华开始与之合作。
小霸王文化成立后,并没有制造出一台小霸王游戏机,而其“成名”,与其在媒体上频繁高调的宣称打造VR帝国和上市计划有直接关系。
根据媒体当时报道,2016年8月21日,小霸王文化在中山市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里,举行了一场上市启动大会,他们宣称,自己将在2019年完成上市,打造出一个市值500亿的VR帝国。
而启动大会最重要的环节,是小霸王文化向代理商们推销“原始股”。
根据其当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认购原始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购买,另一种是代理商先订货,然后公司按照订货额的10%送返原始股。
彼时,小霸王文化以“小霸王集团”的名义召开会议,上述公众号的名称也是“小霸王集团”,但作者查阅公开信息发现,“小霸王集团”并未在官方平台有备案资料,而公众号上显示的账号主体就是“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订货100万,就送返10万原始股,3年上市后,保守估计升值6-8倍,就是60-80万。”宣称是“小霸王集团副总裁”的戚海生当时在会上说道。
在当时的启动会上,小霸王文化还发布了VR、早教机器人、平板电脑等产品,根据公众号文章,他们此后在长沙、福州、济南、杭州等多地开展“巡回发布会”,推广原始股。
在小霸王文化破产前,这些“原始股”已经“暴雷”。
综合多份判决书显示,有多位投资者按照25亿元的公司估值去购买小霸王文化的原始股,小霸王文化向这些投资者颁发股权证书,股权由公司董事长方鸿祺代持。
但是,这些投资者后来发现,当时他们投的钱并没有进到公司账户上,而是到了方鸿祺的个人账户。
“2019年初,原告了解到小霸王的办公地已经人去楼空,大量与原告类似的投资人上门索要退款。”一份判决书这样写道。
此外,还有判决书显示,一些员工也起诉了小霸王文化,原因是当初公司承诺,员工销售原始股,可以获得10%的提成,达到一定额度后,还会有豪车奖励,但最终也未兑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小霸王集团”还是小霸王文化,根据公开信息,检索不到任何他们生产过插卡游戏机的信息。
2017年末,留下一系列债务和诉讼后,方鸿祺突然与益华集团分手,离开了小霸王文化公司。
对于益华集团为何要接盘小霸王文化、与方鸿祺合作,两者又为何分道扬镳,具体细节不得而知。
根据媒体报道,2018年4月,在方鸿祺离开后,只剩下益华集团的小霸王文化曾发布声明表示,要撤回游戏品牌的第三方授权,决心向高端游戏机发展,当年8月,在ChinaJoy上,其还发布了一款Z+的游戏主机,售价4988元。
不过,市面上几乎找不到这款游戏机的身影,只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有人以1800元的价格“贱卖”全新未拆封的产品。
“已经死了两年了,就是个废掉的半成品。”一位闲鱼卖家这样回复作者。
也正是在与方鸿祺合作的时候,益华集团自身主业开始出现了危机。
25年前,在小霸王游戏机还在巅峰时,益华集团就早已成立,不过,游戏机并非其主业,它一直重点布局的领域为零售、百货、超市、电器、家居和全球购,曾是广东省第六大综合零售商。在中山市,益华百货大商场是很多当地人常去的地方。
2013年,益华集团在香港上市。
然而,根据益华集团财报,2016年其收益和利润分别为5.83亿元和7391万元,到2017年至2019年则由于主业经营不善,开始陷入连续亏损,利润分别为-979万元、-1.15亿元和-5.809亿元。
小霸王文化并未让益华集团得到输血,反而让其雪上加霜。
根据公告,2016年,小霸王文化曾向AMD公司订购了大量芯片,益华集团因此承担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其中,在今年年底,他们需要向AMD公司支付4234.6万元人民币的开发费用,同时,还为小霸王文化向AMD做了上限为1000万美元的担保。
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益华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830.8万元。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益华集团主营业务的百货商场再次受到了致命打击。根据新京报的报道,益华集团下属的百货商场已经出现了大范围拖欠商户货款的情况,不少商户、积分卡用户、商场业主走上了追讨欠款之路。
而在方鸿祺不辞而别、索要无果后,上述将购买原始股款项打给其个人的投资者,也将矛头指向了只剩下益华集团主导的小霸王文化,裁判文书信息显示,小霸王文化曾想以公司并没有收到钱为由,拒绝这些索款请求,但是未被法院认可。
在公司破产的情况下,这场围绕“小霸王”引发的原始股闹剧如何收场,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品牌真正所有者益华集团尚在,小霸王文化的破产,并不意味着“小霸王”的破产。
所谓“小霸王破产”背后,告别的或许不是青春,而只是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