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Tim Wu(“Net Neutrality”网络中性一词的首创者)曾有过一次不错的辩论。Wu主张,网络的发展将会像传统的大众媒体发展一样最终被一些寡头公司所控制。但他同时也指出,避免网络陷入寡头垄断命运的唯一因素是网络技术本身是否具有内在的开放性。对于他的这个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阻挡网络寡头趋势的力量应该是网络社区和现代企业精神,除非联邦通信委员会强制破坏网络中性,否则当前的这些网络巨头还无法完全把创业公司这一股活水堵死。即便有人害怕华盛顿可能被金钱操控,那也应该看到支持网络开放的钱要比反对网络开放的钱的数量多。
另外Wu还认为,现在的硅谷企业和电话时代的硅谷企业没什么不同。对于这点,我也不认同。以下是我的主要观点。
1.发明与更新
从行业发展来看,发明主要集中在传媒产业发展的早期,因为那时许多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一步一步的建立起来,从而会导致大量的硬件上的基础发明和革新。而当网络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大量涌现的已不再是原始的发明,而是在已有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和改善,比如说,Facebook不是第一个做社交的网站,Google也不是第一个做搜索的公司,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很少的看到网络行业里的硬件创新,相反大多是纯粹的软件上的发展,或者说是设计和用户的体验。
此外,从商业上来说,越是决定性的发明创造,越是难以大规模推广开来,因为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巨大的投资勇气来使其大规模生产。反而越是细分的创新,越容易发生并且也越容易从大公司的夹缝中冲出一线生机。事实上,网络上最有价值的财产是天才的程序员和风险资金。天才程序员倾向于离开大公司涌入创业公司以获得更丰厚的股票期权回报,而风险资金则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找寻优秀的创业公司,所以既拥有人才又拥有钱财的创业公司可以大有作为。
2.信贷和风投
创业者拿着自己所有的家底去银行抵押贷款和拿到一笔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进行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风投的存在为所有有才华有创意的人都打开了一个创业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创业公司成立,从而会有更多的机会涌现出像Google或Facebook一样的优秀公司。
想想看,要是任何一个小毛孩都能为自己疯狂的想法拿到一笔投资,并将其拍成电影,好莱坞会和现在有什么巨大的不同呢?可以预想,这会使得那些大公司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因为他们时刻都要乖乖的讨好观众,并且防止创业公司开出优厚的股权报酬从他们那里挖走人才。而且,一旦某个类似的创业公司成功了,将会有大量的风投涌入那个行业企图创造下一个YouTube或者Groupon。可以想象,一不小心,哪一笔风投就投中了一个未来的网络巨头。
此外,信贷资金和风投资金也有本质的不同。信贷资金追求的是未来按时的债务偿还和利息收入,因此希望其贷款的公司越做越好,越做越稳定。而风险投资则希望某个行业能够不断的细分下去,以寻求持续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率的投资回报。
3.拓荒文化和新鱼吃旧鱼文化
Wu认为一旦某个技术革新发生,会有大量的创业公司进入,然后又是大量的创业公司死亡,最终仅仅会有几个壮大起来。我认同他所讲的这个循环过程。但是应该看到现在的硅谷依靠的并不是新行业里早期的拓荒者带来的固定回报,相反更多的是依靠那些不断涌现的新公司吞并旧公司所创造的价值。看看那些轰然倒塌的巨头们,没有人为它们致哀,再看看那些新事物和新公司吧,人们对他们抱有狂热的激情。虽然这种创业热也在很多方面给硅谷带来了泡沫危害,但是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新事物能够去不断的挑战旧事物。
不过总的说来,Wu和我对对方的观点大多都还是同意的。如果说互联网的未来在Google,Aple,AT&T和联邦政府等少数机构的手中,那我也非常的担心。但是考虑到每年20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涌入和数以千计的创业公司开办,我想这些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大公司也拿不到决定互联网生死的权利。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Facebook。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仍在重复以往大众传媒发展的轨迹的话,那么AOL,Yahoo,Amazon,Google等就已经是最终的胜利者了。可是现在竟然连最为年轻的Google也还不能说最终成功了,相反它还遭遇到了来自Facebook和Twitter方面激烈的竞争。因而没有迹象显示那些过去的巨头们不会受到来自新的创业公司的挑战。
我们再来看看最为封闭的互联网行业吧:在线音乐。进入这个行业,你需要为音乐支付高昂的版税,这使得许多创业公司难以生存下去,而且那些受雇于某些利益方的游说人士也无时不刻的企图干预国会立法,使你的公司难以为继。但是风险投资却依然不断的涌入这个行业,也不断的有创业公司通过新的创意进入这个行业。所以我认为网络单方面在技术上并没有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网络中性,只有我们这些广大的网络用户,创业者们以及风险投资者们不断的去挑战旧的格局,才能维护本该开放的互联网网络。
Via
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