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股权激励平台 > 暴风并购亲历者揭秘:冯鑫为何遭遇“商业版仙人跳”? >

暴风并购亲历者揭秘:冯鑫为何遭遇“商业版仙人跳”?

转载时间:2021.09.23(原文发布时间:2019.07.30)
6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68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ise财经”(ID:onecaijing),作者老邱;36氪经授权发布。原题目《暴风并购亲历者揭秘:冯鑫为何深陷风暴?》

“体育是我找到的继电视和魔镜之后跑向未来的第三条腿。而且,有可能会成为最粗的那一条腿。”

2016年上半年,冯鑫在上海跟自己的朋友兼山西老乡刘兴亮说道。

时值暴风科技刚在A股上市1年,公司战略还是2015年5月提出的DT大文娱战略,距离其战略细化为依托PC、手机、VR、TV这4块屏幕,围绕影业和体育2大核心模块打造内容再生平台的战略还有半年多时间。

彼时,冯鑫还处于为暴风科技寻找下一次起飞的赛道和投资目标的阶段。

就在暴风科技上市前夕,时任暴风CFO的毕士钧受命组建暴风科技投资部,开始着手为上市后的暴风寻找新的、可以支撑公司市值的故事。

体育这条大腿,就是在那时被发现的,而暴风投资部则给冯鑫物色可以投资的项目。

冯鑫是个体育迷,2002年世界杯时,他甚至向雷军提出过不批假条看世界杯就辞职的要求,可见其对足球的痴迷程度。2015年公司上市后,有了钱的冯鑫,终于把目光聚焦在了与自己兴趣相符且赛道足够宽阔的体育领域。

2016年初,冯鑫带领着暴风科技,通过募资成立浸鑫基金准备加杠杆收购一家国外体育版权经济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简称MPS)65%的股份,收购价格高达52亿元。

MPS公司成立于2004年,发展到2016年时已经拥有了欧洲足球锦标赛、意甲、英超、西甲、法甲、巴甲、英格兰足总杯等顶级足球赛事版权,而且除足球运动外,还拥有法网、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棒球经典赛、NBA、西班牙篮球联赛等多种运动赛事版权。

拿下这家公司,对于冯鑫来说,是在体育赛道里的一次重磅押注,也可能是暴风科技再次雄起的契机。

最终这项收购顺利成交了,但它对于暴风等国内投资方来说,却不是一笔成功的买卖。

在MPS这家公司被浸鑫基金收购后2年里,三位公司创始人纷纷套现离职,原本公司手中的多个顶级赛事版权却在2017年底到期并被其他公司抢去,导致这家原本估值14亿美元的公司,成为了一家“空壳公司”。

更致命的是,最初在收购MPS时,收购方并没有与公司原管理层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就这样,冯鑫等人在国外并购上遭遇了一次“商业版的仙人跳”。

不过,Wise财经(ID:onecaijing)专访了曾于2015年就职于暴风投资部的李元戎先生,据他透露,最初暴风科技的跨境并购事宜他也参与其中,并在2015年底曾亲自向冯鑫推荐过另外一个比MPS更好的投资标的Tinopolis(以下简称Tino)。

“实际上跨境并购原本另有标的,质地明显更好且是原生版权,收入利润高、估值低,至今无法理解舍此换彼的理由是什么。更不了解到底是谁、什么动机、什么理由说服冯总,换了那样一个项目。”

李元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感叹道。

他在暴风科技上市的前一天,接到暴风CFO毕士钧的邀请,让其加入刚成立的投资部,而其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加入,便推荐了在网易工作时结识的前同事加盟。直到2015年6月,李元戎才又加入了暴风科技。

同年11月份他选择离职,在临走之前,他向冯鑫推荐了Tino这个投资标的,但谁也没预料到此后的故事走向偏离了所有人的预期。

以下为Wise财经(ID:onecaijing)专访李元戎,在这些对话中,你能看清在冯鑫和暴风科技深陷风暴的背后,那些与投资项目密切相关的真相。

1、“不知是谁替换成了MPS”

Wise财经:您在暴风待了半年后就离开了,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李元戎:没有隐情,主要是个人预期落空、付出和回报难对称,有点委屈想回深圳了。

我自己因为家庭因素没把握住最佳加入时点,导致更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落空;后来给我预期说做个拆V(VIE)回A(A股)的10亿元基金,但赶上了股灾,这个也落空了。

然后,我做了几个项目,因为是职务行为,没有事先的激励制度,投成也没啥回报,当时因为股权预期而薪酬被压低,结果股权、奖金都没有了。

Wise财经:您离职时,有没有发现暴风内部存在什么问题?

李元戎:离职时,暴风内部还没有致命的业务和管理问题。最多,暴风文化在我看来是个没想好硬铺的事,没有相应人才基础,后来业务没搞好。另一个就是很多公司都常有的老功臣受优待的情况,包括销售部也曾试图“做投资”或导入一些项目,但没有实际落地的。

Wise财经:您对冯鑫如今这个事儿怎么看?

李元戎:对冯总现在的事,我一样希望知道真相,我想不通。暴风的雷、冯鑫的锅,主要都是来自MPS,而MPS替换了我推荐的项目(Tino),虽然合作的仍是我引入的项目中介。我至今无法理解,换项目的原因,两家公司质地明显差别很大。不知是谁、出于什么动机、用了什么理由说服冯鑫犯险去搞那个项目。
暴风并购亲历者揭秘:冯鑫为何遭遇“商业版仙人跳”?

李元戎提供的Tino项目介绍▌

Wise财经:Tino和MPS这两家公司从您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优劣是否有过对比?

李元戎:Tino完全KO了MPS。

Tino的估值合理、收入利润可观而稳定、自己生产版权而不是二手版权经纪运营,上下游依赖和产业链地位,也是Tino更好。即使不是这个项目,类似逻辑找也不至于没有其他选择,更不需要用非常手段融资。

Wise财经:目前蓝港王峰和投资人蔡文胜都发文力挺冯鑫,您对冯鑫如何评价?

李元戎:对冯本人,性格和能力,我不太有资格评价,一是直接交流少且碎片化,二是我没有资格评判人家,所以不评价。只能说主观印象,总体亲和务实、好恶明显、时常反思追求提升境界,可能有蛮多老板会有的问题,但不至于致命,也绝没有多数媒体包装的那样飘、狂。“小贾跃亭”“小乐视”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但现在似乎越坐越实、百口莫辩了。

2、并购优先级是“爆雷”诱因

Wise财经:暴风这几年比较坎坷,算是震荡下跌的势头,您觉得这其中关键问题在哪儿?

李元戎:我觉得还是并购优先排序的问题。原有业务不能支撑故事和估值,需要换,但换什么,没排好顺序。应当先用外延式并购接续上、撑起来,再长期培育内生增长业务能力。所以我当时强调利润先夯实起来。就像你突然有个几百万的大额信用卡,在当下最好是先买房,同时增多自己的赚钱能力。

Wise财经:当时的暴风投资部并购排序的理念是什么?

李元戎:当时讲过一个“流量联邦”的概念。比如冯鑫自己喜欢音乐,也知道海洋音乐(酷狗+酷我)同为老牌、同类、流量大,它几乎是同一代的互联网领先产品,但海洋还没上市、利润更好,暴风可以凭借上市地位跟他们谈至少几个点的入股,然后业务合作、流量互换。

类似的项目,可以在文娱各方向都搞一搞,用符合暴风实际且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比如广泛小比例参股、做合资公司再加少量主线战略并购等方式。

DT大娱乐的概念,除了对媒体、对市场说着大,还有个原因是战略上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和优先级,保留各个方向都分别谈谈,哪个先成就先讲哪个具体故事的可能。

至于资本运作的目标,当时CFO毕士钧原本预期趁高估值,3~5年收购实现3~5亿利润,不介意与乐视一样的盛名和泡沫,自己清楚知道被市场高估,趁机抓紧做实。

对于方向排序,当时倾向三点:要么硬件类、大收入,可以暂时不盈利;要么高利润,如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秀场等;要么收入利润一般但大用户量。但都要能与暴风存量产品和业务能业务协同(至少能让外界感觉协同)、故事匹配。

从暴风后来的实践看,最终是侧重了追求收入,利润的追求没强调或者是落空了。

而我本人则主张利润优先,认为暴风刚能喘口气,只有几千万广告利润,“氧气”不多,应该概念+利润优先,先挂多几个“氧气瓶”。

所以我经手、主张投的项目或方向,都是有利润的,比如游戏我优先推的是英雄互娱现在主力产品全民枪战(2015年8000万的利润),但这家并非研运一体被否掉了,于是又投了另外一家游戏公司天象互动,也还算不错。

广告方面,我受命去看了每日互动(个推,拆V回A),我和同事做了尽调报告主张投,但不知为何没投。

我还主张投院线,虽然很笨重,但稳定。跟着影视行业大盘走,也能夯实利润。和互联网二线平台就没人理不一样,院线即使只有一两个点份额,也不会被片方忽视。所以院线是符合这一诉求的,先把利润稳住,把大中小及VR“屏”的渠道地位稳住。当时,有同事去谈了UME,最后也没成。

除了游戏、广告、院线,暴风没跟奥飞抢到有妖气漫画,没跟天神娱乐抢到儒意欣欣影视,错过这些项目一度有些可惜,但也并不是致命的遗憾。

我把广告和院线视为“鼻子”业务,一个人没有眼睛、耳朵、舌头都还可以活,但没有鼻子就必死。

鼻子上的氧气瓶挂足了,就可以潜水去探索更多。先把伙食改善一下,比如游戏、秀场之类的“荤菜”可以多吃点,适当可以尝尝新口味、试错。然后再眼睛耳朵探索未来,搞搞实验室、讲讲大数据(实际当时团队基因也不是产品、技术)。

Wise财经:一个重大的投资并购项目在暴风内部周期有多长?这些或成或败的并购案子,是不是都是冯鑫直接拍板的?还是说一定规模的案子他才会看?

李元戎:决策周期有长有短,比如天象互动,用了一天多谈了两次就定意向了。而后就都是执行、技术上的问题,设计交易结构、业务、财务、法务尽调等。

有的中小项目,是各种渠道自己找到冯鑫,他再分给CFO,CFO让投资部去看,他有时会表露出倾向,有时会想找人看仔细(项目)。

大小项目最终拍板的人都是冯鑫,他听身边人的或者不听,也都取决于他,不同阶段和信任状态下结果也会不一样。

3、暴风投资的项目多数无起色

Wise财经:暴风那段时间所做的布局,就像是“在高速上换轮胎”一样,只可惜暴风的“备胎”找得并不好,这么理解对吗?

李元戎:我觉得还是没认真找,假定纯商业因素和资本因素,没有什么阴谋、政治因素的话,暴风时间并不紧迫,至少一年真做成一件对的事就行了,其他都虚晃一枪也无所谓。

几年后的战略又强调“屏”的逻辑,算是又想清楚了,但是时机过去了,而且是背着错误回归正道,比较难。

Wise财经:当时暴风投资部团队有多少人?没认真找跟团队人手或专业程度有关吗?

李元戎:当时团队配置挺豪华,大家的背景多是知名投资机构或公司投资部包括央企投资部、知名律所、网易腾讯百度等。人手比不少上市公司配置要多和多元,水平都不差,组合起来也没有损耗和负面作用,但似乎大都没用好。

Wise财经:投资部没用好人,您觉得是投资部总监的责任,还是CFO或冯鑫的责任?

李元戎:因为大家都蛮强,都向CFO汇报,CFO直接管投资部、财务部和证券部。如果存在战略上不清晰或者不坚决,或是没与CFO等达成和传导一致的情况,应是CEO有最大的责任。

如果战略清晰但没执行好,对上管理没搞好,或者投资等部门内对下管理没激励和调动好,则是CFO责任为主。

Wise财经:您对当时的CFO毕士钧有怎样的评价?

李元戎:专业精英,但可能因为以往工作都是投资机构的精英小团队,在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协调平衡上,不一定能完全适应和兼顾。

Wise财经:您认为暴风在那几年做得最成功的项目是哪个?

李元戎:从我个人立场看,做成的、至今最成功的,我认为还是投资天象互动,虽然天象那单也不是同一方向上唯一的选项,也不是赚了多大钱的,但是最稳的。

Wise财经:您对于暴风之前投资的项目怎么看?

李元戎:实际上,暴风做成的几件中,VR其实可以多讲少做、用足故事但实际动作慢一点、步子小一点。TV可以做收入,但不至于到唯一战略的地步,特别是在利润不够烧的情况下。

暴风的秀场用了轻量级的做法——合资公司,尝试自己做,用好自有流量而不是并购贵价的成熟平台。可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秀场一直没做起来,财报提了几次就再也不提了,按理这该是个能赚钱的项目。

广告靠谱不靠谱地看了一堆,包括销售部也导入一些项目,但没有实际落地的,包括我主张的每日互动战略投资。

游戏有了天象互动,A股两次重组不成,就买了个韩国壳,最后被爱奇艺并购,虽然业务和资本的大战略没能实现,但算是成功退出的一个项目。

音乐投了海洋音乐几个点,但也是没实现“流量联邦”并复制,而是最终被腾讯音乐收购了,这算是冯鑫“个人兴趣+公司战略”驱动的,无意间变成赚钱的财务投资了的一个项目。

影视、体育和海外,则是还有待补充的。影视方面,相对院线渠道来说,我不太主张投优先投影视公司,内容不是暴风基因所长,所以错过儒意欣欣我觉得不可惜。但暴风还是搞了个暴风文化,也合作了暴风梧桐文化基金,想自己投、自己做,一定程度上是分散了力量,也不具备人才基础。

体育也是冯鑫的个人偏好,凑巧也算符合公司战略和当时风口,所以在冯本人那及业务、资本两侧都能得到支持。

我引入Tinopolis,认为这是符合有利润、不贵(因为暴风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圈到啥钱,所以我不倾向找贵的)、有故事可讲、能增强内容基础、内容渠道可协同、有可持续能力、有自有版权储备等指标,还能一鱼多吃,同时满足内容版权、体育、海外多个故事需求。

目前,VR、TV、秀场都不算成,音乐只是小试了一下。

Wise财经:现在冯鑫被捕,您觉得暴风还有未来吗?您说不觉得冯鑫和暴风像贾跃亭或小乐视,但从现状再看的话,暴风是不是很大概率要步乐视的后尘了?

李元戎:这个无法判断,不涉及造假上市之类重大违法退市或重组限制的话,创业板也可以借壳了,上市公司未必就没未来,但无论主动被动,都可能得易主。

撰文 / 老邱

责编/ 阿sea、子江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暴风并购亲历者揭秘:冯鑫为何遭遇“商业版仙人跳”?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