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股权激励平台 > 盛希泰:IPO!IPO!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 IPO观察 >

盛希泰:IPO!IPO!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 IPO观察

转载时间:2021.09.09(原文发布时间:2017.06.06)
13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1次

从2016年年底开始,危机不断产生,创业公司获客成本不断提升、创业风口转瞬即逝、创业者抱怨融资难、投资人也困于找不到好项目,资本寒冬是否真的来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6月3日,“资本寒冬季的华山论剑”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人大会在深圳举办。

在主题演讲环节,洪泰基金创始人、洪泰资本控股董事长盛希泰表示,IPO的正常发行,有助于使资本市场回归正轨,可以调整互联网公司估值过高、泡沫明显的现象。以下是主题演讲主要内容:

大家上午好!今天看到大家有心气召开这么大规模的会,我觉得很振奋,如果说市场有冬天的话,这或许是个好的兆头。我来参加这个会有一个渊源,中国体育界的第一IP“昆仑决”是我投的,而前海梧桐这样的并购大基金也投资了它,对于这点其实我很惊讶。因为天使和PE两类机构其实是两种语言体系,原先我做投行二十年,以前是看不到昆仑决这样的项目,所以今天一定要来,做进一步的交流。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个命题作文,叫《中国资本市场的趋势解读》。

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不应进入“悲哀”的停发怪圈  

先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媒体报道,证监会发布新政策,对公司上市后创投的股权解禁有新的规定。第二件事叫做“一顿午饭引发的血案”,前天核发本周的IPO批文发布,数量降到了只有4家,上周是从每周10家IPO变成了7家,而此前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发了将近200家,平均每个礼拜10家。

如果按照这个减速的程度,不禁由此想到股票停发。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过9次股票停止发行,这其实是件很悲哀的事情。2008年,证监会某位领导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宗旨是向市场呼吁股票停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尤其对二级市场没有好处。会议也请我去论证了一下这个观点,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发现,这9次停发原因都是二级市场,但实施的结果是停止之后,只有一次对二级市场有帮助。后来几年之后,市场又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停发,2012年11月开始到2014年,时间非常漫长。当然这次停发意外催生了中国很大的并购市场,原因就是很多企业对IPO绝望了,就转向了并购。

盛希泰:IPO!IPO!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 IPO观察

这次,每周10家这样的发行速度是令人惊喜也是应该的,本来,如果能再坚持一下,其实IPO发行速度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可以向股民传达信心,IPO速度是可以正常化的,或者说这就是实质上的注册制。

其实IPO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冲击并不大,比如说去年再融资规模大约1.5万亿,IPO规模大约1500亿,从流动性角度来说市场并不差钱,IPO的融资对市场影响不大。实际上,IPO数量的增加是回归本源。

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进入良性轨道治本之策

从1990年到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经历了过很大的重启。从1993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此后经历过一次很大的重启,即2005年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我作为亲历者,觉得这次改革真是伟大得难以形容。从2001年到2005年,总共关停了40多家证券公司,市场一片风声鹤唳,我当时作为证券公司的总裁,感觉2005年当时市场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股市到达历史最低点998点。2005年之前上市公司70%的股份是不能流通的(包括国家股、法人股),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迎来了2007年股权全流通时代,也迎来了2007年那场空前绝后的大牛市。2017年IPO市场化的发行,本来也是有可能树立类似的丰碑的,因为这是真正市场化的发行。

很多人有疑问,说中国这么快的发行速度,会不会出现“仙股”,美国资本市场搞了这么多年,也才几千家上市公司,中国怎么能这么快?我觉得不一定任何事情都要跟美国学,我做创投这几年,看到现在硅谷有很多项目都已经从Copy to China变成了Copy from China。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很多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有八千万个经济体,企业一两千万家,而目前上市公司只有3000多家,这个比例多么?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对称的。我的观点是,上市公司数量在达到一万家之前,市场绝对不会有问题,壳也永远值钱。在20多年之前我就提过,上市公司就是个准金融机构,这两年的增发潮印证了这个观点。什么叫金融机构?可以融钱,可以花钱。

IPO正常化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够!

我觉得IPO的速度根本不应该停下来。IPO正常发行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中国需要成为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世界上有两类金融体系的国家,一类是以银行为主体,一类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往上衍生的话,英美法系的国家基本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大多数是以银行为主体。追溯历史,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英美法系、也就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这里说的创新不仅是金融创新,还包括大多数的发明创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凡是恢复的比较好的,基本也都是以资本市场主体的国家。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复苏很慢,或者基本没有复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移动互联网最近十年的发展,也基本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绝缘。

中国毫无疑问应该向着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目标去发展,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的股票融资比重少得可怜。2000年之前,证券公司比保险公司牛很多,而以2000年为分水岭,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却是完全两种天地。除了业务模式本身的区别以外,其实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节奏与政策问题。

第二,加快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的重要手段。现在国际上经常有人攻击中国、唱空中国,说我们政府与企业的债务都过高。但其实我们的钱有很多,而把这些钱更好的通过资本市场注入实体经济,扩大资本,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加快股票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很重要的手段

事实上,中国IPO市场持续十年的堰塞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一直有六七百家企业堆积着无法上市。去年,我一个朋友的公司终于上市了,董事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激动到落泪。这家企业2009年就报会了,八年抗战,何其荒唐,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被拖垮、拖死。本来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但中国的怪圈是一旦报会了,企业就不敢再动,唯恐不符合原始报材料的条件。这么一来,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一家企业从报材料到发出来,运气好四五个月,运气差,八年!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荒唐现象。所以,IPO正常化、IPO提速、市场化发行,是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非常实际的选择。

从市场需求来讲,市场嗷嗷待哺,特别需要新生力量进入市场,需要新的企业上市。新企业上市不但不会对市场指数造成下行冲击,反而会因IPO带动资金入市,促使指数上行。

IPO的堰塞湖现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顽疾,没有之一。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了,其意义之伟大,不亚于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迎来全流通时代。

IPO加速有利于调整互联网企业估值泡沫,对并购和新三板都有深远影响

而今年年初IPO的开闸增速,我觉得对现在的资本市场,又有三点特殊的意义。

第一,我做创投这几年,发现这块市场确实是有泡沫,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一般都偏高。我从业投行20年,现在PE与VC都在做,举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下PE和VC的区别,有一天上午,我们开PE的投决会,有一个项目马上就报创业板,希望我们帮他上市提供些帮助。公司大概有5000万的税后利润,给我的估值很低,不到9倍市盈率,四个多亿的估值,也就是我们投4200万,可以拿到10%的股份,每年还有30%增长。数据很清晰,会计事务所也很有名。但是旁听的VC投资部成员就说,这个项目不性感、不过瘾,不应该投。当天下午,我们又去开VC投决会,有个大数据的项目,曾经读过40万张肺癌的片子,对肺癌的诊断能力据说超过最牛的外科医生,估值3亿美金,但每年亏损一个多亿。这时PE的人一听就晕了,这种项目能投吗?但VC的人觉得这个项目很性感,必须得投,而且空间无限大,下轮肯定到5亿美金估值。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每一次投决会都会经历这种场景,这就是PE/VC思维的不同。

盛希泰:IPO!IPO!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 IPO观察

本来我认为,年初的IPO的开闸提速,可能会重塑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发展迅速,估值达到5亿美金、10亿美金,而很多上市公司,几千个职工辛苦奋斗20年,1亿税后利润,也就是几十亿人民币的估值,这就是现状。IPO加速会是一个很好的调整过程,可以夯实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但如果这个趋势像最近这样放缓的话,确实是很大的损失。

第二,IPO开闸将会对并购市场造成很大影响。这几年的并购市场过于火热,也需要一个重塑的过程。

第三,IPO开闸也会对新三板产生冲击。新三板首先需要理清定位与发展思路,按照我个人观点,应当把深交所创业板、中小板合并,把创业版的名字给新三板,事实上创业板和中小板没有任何区别,除了人为的一些规定以外,没有任何区别。

IPO数量和质量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要限制主发起人套现 

关于上周新政,我也发了篇文章,表达了比较旗帜鲜明的观点,我认为此次限售股份的新政,方向对了,但是内容打偏了,或者说道对了、术偏了。为什么这么说?资本市场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上市公司谁控制的?应该是主发起人。大家没做过投行,可能对主发行人这个概念不那么清晰。什么叫主发起人?我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把老百姓的钱弄进来,这个过程谁负责?主发起人负责任。大家可以发现,主发行人这个概念绝对可以更好的框定实际控制人。

其实在我的投行经历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败笔。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让我痛心疾首,当时那家公司提供的银行对账单全是假的。后来我也说过,上市公司如果刻意造假,中介机构是没有办法的。你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单子,如果你说我要查查企业提供给你的对账单是否真实,客户就会等得不耐烦。如果你问题太多,对不起,换一家新的投行,那么多人等着抢这个单子呢。所以你只能假设企业都是好人,如果企业真的是坏人,那就只能等死,所以那个案子我们也特别冤枉。

反过来讲,上市公司质量也是一样的,主发起人需要有一个责任意识,把其他人的钱拉进来是要负责任的,不要随便想着套现离场。所以我早就提过建议,3年锁定期太短了,最起码要5年,用各种方法限制主发起人套现,包括股权质押。证监会在审核企业上市时,最起码假设该企业有一、二十年的存续期,比如煤矿,如果开采期低于10年,是无法过会的。所以如果主发起人没有长远打算,那就不要随随便便上市。如果锁定期是5年的话,还可以带来额外的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造假上市,或许可以撑过三年,但一般撑不过五年,到时候很可能还没套现就暴露了,就可能被抓,那他还造假上市干什么呢?结果就是清除一些恶意上市的公司,净化中国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而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是主发起人,限制套现应该针对主发起人。而对于其他机构都应放开,没有任何理由去限制其他投资人正常套现获利。所以我说这个政策方向对了,内容偏了。

IPO速度正常化将再次重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垮不了

说回对资本市场趋势的解读,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称。我个人有三个观点:

第一、市场垮不了。近5年经济形势低位徘徊,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是个底;股市3000点也在低点,还能跌哪儿去呢?所以我觉得市场未来不会太差,至少不会影响IPO的发行,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并购市场有可能会被激活。并购业务最近半年被打的太惨,包括再融资,有点矫枉过正。并购作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因素,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三、等监管部门想明白了,年初IPO发行速度的趋势还会继续,不能因为一顿“午饭”、有人反对就调整。IPO发行速度的正常化,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未来

总而言之,作为20多年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士,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发行正常化、市场化,真正跟国际接轨,是必然的趋势,对于这一点我非常看好,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盛希泰:IPO!IPO!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 IPO观察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