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拆分、牌照与上市
一个从成立开始便一直持续亏损的“巨兽”,计划在5年内以千亿人民币估值上市,可能实现吗?
这就是京东金融正在计划的事情。36氪近日从京东金融内部获悉,京东金融计划于5年时间内在A股上市,上市时预计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估值。
这便顺理成章的让人想到京东金融在上半年紧锣密鼓的重组拆分动作。今年3月1日,京东集团签署了重组京东金融的最终协议,4个月后,京东金融的重组拆分尘埃落定。
8月14日,京东在2017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中透露,今年6月30日,京东金融重组已完成交割。此次交易共涉及142亿元人民币(约21亿美元),由于刘强东同时拥有京东集团和京东金融的控制权,所以这笔资金将作为收益记录在京东集团2017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的权益科目中的资本公积。
京东金融此次拆分重组的主要目的无外乎两个:回国内上市、申请更多金融牌照。
由于国内的金融监管政策,京东金融的业务继续扩大需要更多的金融牌照,而这其中的大部分牌照都对经营主体的资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包括资本层面。
目前,京东金融已获得的金融牌照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商业保理牌照、小额贷款牌照、保险经纪牌照等。
据京东金融内部管理层向36氪透露,拆分完成后,京东金融还打算继续谋求5张金融牌照——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和个人征信。其中,银行、消费金融等资质要求较高的牌照,要求持有主体必须是完全内资的企业
若能获取银行和消费金融牌照,对于京东金融来说意义很大。据公司管理层透露,一直以来,京东金融能从银行获得的流动性资金贷款都比较有限,除关联方借款之外,资产证券化融资是其主要融资渠道。这无疑将影响京东金融旗下贷款类业务的放量发展。
而这两张牌照能够给京东金融带来更为丰富的资金渠道。通过采用同业拆借以及联合放贷等方式,京东金融可以享受接近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大幅提升京东金融的利润空间。
当然,出于资本市场的要求,如果京东金融要在A股上市,那么股东背景也必须限制在境内投资者当中。当年,马云执意要将支付宝(现在的蚂蚁金服)从阿里的体系内拆分出去,几乎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此次拆分,京东集团将从参与交易的投资人处获得按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现金对价,并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京东金融税前利润的40%。此外,如果中国相关监管法规许可,京东集团有权将其在京东金融的权利转换为京东金融40%的股权。
这与阿里与支付宝的拆分方案设计如出一辙。相比较,阿里与支付宝的拆分仅在上述两项权益的数值上与京东金融此次分拆存在差异,分别为37.5%和33.3%。
据内部人士告诉36氪,京东金融计划于5年时间内在A股上市,上市时预计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估值。
2、融资与估值
2016年1月,京东金融曾获得来自红杉中国、中国太平以及嘉实投资三家机构领投的66.5亿元人民币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达到466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继蚂蚁金服、陆金所之后估值最高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A轮融资直至拆分之前,京东金融的股权结构为——京东集团持股69%、A轮投资方持股14%、管理层持股17%。
据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重组计划启动之时,相较于A轮466亿元的估值,京东金融整体估值约略有上浮,约为500亿元。
而为了推动重组分拆的进行,京东金融在今年初,也就是重组启动之前,便开启了一轮新的融资——总额约为143亿元的A+轮,主要以出让京东集团老股和对京东金融直接增资的方式进行。其中,京东集团预计将出售其持有的28.59%股份,开放给新投资人和以刘强东为主的核心管理层认购。
而A+轮融资完成后,京东金融的估值将接近600亿元。因股权激励所需,故本轮融资估值相较于 A 轮而言,几乎没有增幅。
对比与其业务逻辑和业务构成最接近的蚂蚁金服,后者如今估值已高达600亿美元(约4100亿人民币)。虽然两者估值水平相差巨大,但也说明了京东金融对于未来的投资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有着较高投资天花板的标的。
36氪获悉的京东金融内部测算数据可以佐证这个结论。截至2016年底,京东金融的P/GMV(市消率=市值 /交易额)低于0.05,P/S(市收率=市值/收入)低于20,而对比蚂蚁金服的数据,后者这两个数值分别是0.07和21,都要高于京东金融。可见,京东金融估值尚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不过,截至2017年财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已达到55.6亿元,在行业内早已遥遥领先。
3、业务与盈利
据36氪获得的京东金融内部测算的盈利模型显示,京东金融在2017年将亏损7亿元,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但实际上,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超过去年的全年收入,并且已经实现盈亏平衡,这比去年的预测结果要乐观很多。
京东金融集团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至今已建立起九大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在公司金融和消费者金融进行双重布局,发展金融科技。
消费金融业务“白条”是国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也是京东金融的第一个爆款,在京东的交易平台上虽然渗透率不高,尚不足10%,但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目前,“白条”已经走出京东自己的体系,延伸到了更多消费场景中去,包括旅游、租房、装修、教育、汽车、婚庆、医美等大众消费领域。
而实际上,京东金融是从供应链金融起家的。2013年成立之初,京东金融同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京保贝”,向自营品类的供应商提供融资。
一位电商行业人士曾说过:“在电商行业里,金融可以算得上是食物链的最顶端。供应链金融能打造一个服务的闭环,将供应商紧紧地捆绑在自己的平台,这是一个争夺供应商的最有效的办法。”
从目前京东金融的收入占比结构来看,公司最主力的业务为消费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和支付业务。其中,消费金融业务是可见收入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据内部人士向36氪透露,京东金融2016年全年消费金融业务收入相较2015年有约3倍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京东白条业务增长迅速。
但尽管业务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底,消费金融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同为亏损状态的还有财富管理和众筹。目前,供应链金融、支付业务和保险业务已实现盈利。
除了继续做大现有业务的规模,京东金融的下一步,也会重点放在金融科技上。
所谓金融科技,也就是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对外输出,以数据为基础,用技术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搭建服务于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开放生态。
比如,为大量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企业提供ABS解决方案便是京东金融一个重要的企业级服务。2016年9月6日,京东金融搭建了ABS云平台体系,提供整套ABS发行服务。对于一部分ABS资产,京东金融还会扮演原始权益人的角色,为资产增信。
京东金融最新的一个动作是,于上周成立了定位于消费领域早期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千树资本,目标为天使轮到A轮的公司。千树资本会基于京东众筹业务与京东众创平台积累的创业企业资源,在生活科技、个人健康、时尚日用、文娱内容等细分领域进行投资,已经投资了包括8H、猫王、润米、最生活等创业企业。
(若希望交流可加作者微信188827500,烦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